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对产业布局、经济决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重要作用。运用区位熵指数对2004~2014年龙岩市烟草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龙岩市烟草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龙岩市烟草产业已高度集聚,集聚度呈先减后增趋势;龙岩市烟草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产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滞后。因此,应着力从增强政府调节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烟叶质量等方面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域环境是影响企业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空气质量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区域环境要素,其如何影响企业人才的集聚是一个需要检验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从微观层面系统考察了空气质量对企业人才集聚的影响以及企业规模对此的调节作用。空气质量可以通过影响城市经济发展、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企业成本的三重传导机制对企业人才集聚产生影响。研究发现:(1)空气质量与企业人才集聚呈正相关关系,即空气质量越好,企业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才;(2)企业规模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即企业规模越大,空气质量对企业人才集聚的正向作用越弱;(3)进一步地,将城市分为一线城市和非一线城市两组后发现,在一线城市中,空气质量与企业人才集聚的回归系数为负,但是统计上不显著,而在非一线城市中,空气质量与企业人才集聚显著正相关;(4)将人才学历水平分为高学历和非高学历两组后发现,在高学历组中,空气质量与企业人才集聚显著正相关,在非高学历组中,空气质量与企业人才集聚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影响企业人才集聚因素的相关实证分析,也为政府与企业制定相关环境和人才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3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克服了“非典”、干旱限电等诸多影响企业经营的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进一步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活力,成为厦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对2003年厦门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并对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为政府部门科学制定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为例,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A)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DSSA)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优劣程度关系到区域经济增长的幅度,甘肃省各市州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推动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将14个市州划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分析了4个典型市州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缩小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于区域发展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为中国各地通过优惠政策“广栽梧桐,争引凤凰”的根本原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借鉴β-收敛模型,分析高层次人才集聚对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6年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的区域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就整体而言,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差异是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就人才结构而言,大专、大学及研究生以上人才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差距收敛均有负向效应。高层次人才越多越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与其他地方拉开差距。另外,研发投入、交通条件具有正效应;而产业配套、开放程度具有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2):112-116
选取2010—2016年数据,计算湖南省林业产业区位熵指数,并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引入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作为控制变量,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研究湖南省林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2010—2016年湖南省林业产业呈现集聚状态,集聚效应明显;林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湖南省林业产业集聚程度逐年降低、缺乏联动效应等原因有关.最后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推动湖南省林业产业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产业链间的空间集聚对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链空间集聚度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能显著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知识要素的层次上分析高科技产业对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以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背景,分析导致南京市现有经济格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郭爱民  丁海芹 《河南科学》2010,28(7):888-892
以企业家精神代表创新和创业精神,用1996—2008年的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河南省和全国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动态趋势,得出创新、创业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河南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全国其他省分的企业家表现基本相同.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河南发展企业家精神提供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瑞荣 《科技与经济》2017,30(3):101-105
基于中国十一大城市群2005—2014年面板数据,在计算十一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测度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存在很强的关联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针对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人才是区域创新最重要的载体,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有助于制定更好的政策以吸引人才,以及合理利用人才促进经济增长。在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建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动因及经济后果模型,并运用中国2007~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薪酬水平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作用不显著,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主要受创新活动和科研投入等创新环境的影响;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两者关系中,创新绩效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以浙江省公路和水路运输为例,公路货运周转量对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然后是第一产业;公路旅客运输对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然后是第一产业,而水路旅客运输由于便捷性受到限制,已渐渐萎缩,对三次产业的发展贡献不显著。交通结构对区域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与水路比较而言,浙江省的公路对区域经济增长总量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提高公路客货运输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与低等级公路比较而言,浙江省的高等级公路对区域经济增长总量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提高公路客货运输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朱烁 《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9,15(A05):146-148,154
论文通过研究高教技术企业人员的素质指标,将灰色理论与层次分析结合起来,揭示了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制约以及协调对评价系统的影响程度,提出 取夫才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15.
在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贸易开放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产生了显著的推动力,但也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即贸易开放对东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拉动力较强,而对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还显示,技术人力资本是拉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所在,R&D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分别是拉低中部和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所谓产业集聚,也称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的一个特定产业或关联的产业中,存在着一群相互联系的企业,以及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和协会。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对人才集聚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下,人才的竞争引起了人才的集聚,人才集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人才积聚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的今天,作为一个企业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有效的策略来集聚优秀人才,以往的策略更注重于制度等方面。本文主要提出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有效的达到人才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从企业年金的视角,依托企业年金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试图对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人才激励现状进行有效分析研究,选择以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作为创新型人才长期激励的一种手段,利用企业年金的保障性、激励性、约束性对创新型人才实行长期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构建企业年金计划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开展创新型企业的人才集聚问题研究,既可为政府优化扶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又为企业引进人才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借鉴.该文选取福建省98家创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人才集聚评价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人才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评价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在知识产权管理、研发环境、园区建设和激励制度方面进行加强从而发挥地区人才集聚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三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并逐步向纵深发展。但结合人才吸引力、人才竞争力等因素加以分析对比,河北的劣势依然存在。受制于这些劣势,河北在三地人才合作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受益程度远远低于北京和天津。人力资源是河北强省的制胜法宝,要创新思维,另辟蹊径,扬长避短,摆脱劣势现状的束缚,大打亲情牌、感情牌、积极探索河北人才共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