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氨基酸代谢、脑神经递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志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555-557,560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主要包括存在于大脑的中枢机制和肌肉本身的外周机制两个方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氨基酸代谢、脑神经递质与中枢疲劳有着密切关系,对色氨酸、谷氨酸和酷氨酸代谢;脑神经递质;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r-氨基丁酸和多巴胺及其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参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其受体亚型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在高温环境中,多巴胺(DA)、5-HT、NE伴随大脑和核心体温的升高而增加。提高5-HTR2活性会引起体温升高,而提高5-HTR1A活性的则会引起体温降低,DAR1、DAR2两者协同作用于体温的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改变及平衡的破坏是导致运动性中枢疲劳发生的因素之一。热应激条件下机体大脑和核心温度升高,脑内热储备过多,导致中枢疲劳的发生,提高DA、NE的活性可抑制高温介导的中枢疲劳,改善热应激下运动能力,但未能证明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运动5-HT介导疲劳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6):94-98,114
运动性中枢疲劳首先是由运动所引起的,使其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够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到运动所需的肌肉现象.然而引起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因素很多,例如能量的供应不充分,氨中毒、中枢氧化还原状态不平衡,以及中枢神经递质发生了一些改变等等.长时间运动所引起的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被看成为引起运动性疲劳的最主要的机制,也就是说,当中枢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不能够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就会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本文对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进行综合的分析,重点阐述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与中枢氨基酸神经递质发生紊乱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与运动性疲劳产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伏育平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30-33
肌肉疲劳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运动性中枢(CNS)疲劳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从生理学角度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枢性疲劳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有关中枢性疲劳着重介绍酶、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等参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形成与恢复的新证据与新理论(可能的机制)。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当代有关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理学研究已进入到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张小强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阐述了运动性疲劳的含义、主要表现、发生的机理,及神经递质的确定条件和主要类型以及研究意义,总结了运动对5-HT代谢及浓度变化的影响以及此种影响对疲劳的作用的研究现状:1.长时间运动促进了脂肪酸的动员和支链氨基酸供能,从而提高了血浆中游离色氨酸的浓度。2.5-HT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而游离色氨酸可以通过血脑屏障。3.色氨酸是5-HT的合成前体。4.5-HT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5.不管是长时间耐力运动还是急性剧烈运动都能引起大脑中5-HT浓度的升高。6.疲劳时5-HT浓度最高。7.5-HT引起中枢疲劳的神经通路和可能的机理。8.药物介导显示5-HT浓度升高,疲劳加剧。9.补充支链氨基酸对延长运动时间有意义。10.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机体对5-HT浓度变化的适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微透析技术的原理,对其在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中神经递质的采集和与高效液相、毛细管电泳、质谱等精密分析仪器联用测定特定递质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比较微透析技术在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中较其他采样技术的优越性,显示微透析技术在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谷氨酸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与相应的细胞膜受体即谷氨酸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本文对谷氨酸受体及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运动性中枢疲劳和谷氨酸受体基因之间的可能关系做了初步的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中枢疲劳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燕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1):29-32
运动性中枢(CNS)疲劳是一种复杂且涉及面极广的现象。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神经递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敏感性物质,与运动性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应的文献资料和翻阅有关的教材书籍,对运动性疲劳从其定义、表现特点、发生部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全面的探析,并针对运动性疲劳的外周机制作了具体研究,在此认识和讨论以及弥补不足的过程当中更对运动性疲劳研究的前景作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酮饲喂小鼠,观测大豆异黄酮对小鼠记忆功能、脑组织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脑组织与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所用的三个剂量(30、60、120 m g/kg.bw)的大豆异黄酮对小鼠的记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豆异黄酮使小鼠血液和海马中胆碱酯酶(AChE)活性以及大脑皮质与海马组织中甘氨酸(G ly)含量降低,而大脑皮质与海马组织中天冬氨酸(A sp)和谷氨酸(G lu)含量升高.此结果提示,大豆异黄酮具有调节脑组织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和胆碱酯酶代谢的作用,这可能与大豆异黄酮调节记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以癫痫和局脑缺血再灌注为例,探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同时还说明了真正起作用的是L-氨基酸. 相似文献
13.
析运动性疲劳的预防及其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依丽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5种具有代表性的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的分析,重点论述预防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和消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茶树体内游离氨—基酸对儿茶素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体内儿茶素代谢受C/N 代谢平衡状态所制约.通过氨基酸对~(14)CO_2掺入儿茶素的影响,发现Glu、Lys 有正效应,而Ala、phe 有负效应.分析不同施氮量茶梢中的游离氨基酸,结果表明,体内Glu、Ala、phe、Thr 等含量及代谢活性的不同,至少是影响儿茶素含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HPLC法测定小鼠、大鼠脑内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及卜氨基丁酸的浓度,为进一步研究药物对脑内氨基酸含量影响提供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C8柱(150mm,4,6mm);流动相A液为0.14mol/L乙酸钠液:乙腈=470:30,B液为50%乙腈;流速1.5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360nm;进样量20uL;梯度洗脱:B液于0—10min由18%-35%;10—17min由35%~80%;17—18min由80%-18%。结果显示,4种氨基酸在1.2-36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值均大于0.9990)。方法回收率均在90%-115%,日内RSD均小于5%,日间RSD均小于10%。结果表明,新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药物对小鼠、大鼠脑内氨基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旋光性氨基酸或其酯室温下在NaHTe/EtOH和NaHTe/H_2O体系中与羰基化合物反应,一步得到N-烷基化氨基酸或其酯。具有二级胺基的脯氨酸苄酯亦能高产率生成N-Bzl-L-Pro·OEt。反应条件温和,不发生外消旋化,适用于带有各种基团的氨基酸。 相似文献
17.
遗传密码的信息内涵及其与氨基酸的对应联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遗传密码的起源,本文系统考察了四种核苷酸和各类密码子的编码信息、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分类关系,发现:①四种核苷酸的编码能力依交为A>U>G>C;②嘌呤型(PP)、啶型(MM)与嘌嘧混合型(PM)密码子的编码能力表现为PP>MM>PM;③氨基酸与碱基型密码子的对应分类关系较为确定,其中PP有酸性、碱性及酰氨型氨基酸,M骨芳香族、杂环族氨基酸;PM有脂肪族氨基酸编码的偏爱性,认为遗传密码与氨基酸对应联系的起源不是随机发生的。 相似文献
18.
密码子、氨基酸若干重要性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遗传密码子及20种蛋白质氨基酸的若干重要性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不仅在密码子和氨基酸内部的多项性质间。而且在密码子与氨基酸两者的多项性质间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核酸与蛋白质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方面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