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商隐精心锤炼诗歌结尾,往往以议论和唱叹结尾表达情思;用疑问、反诘、感叹结尾宣泄情感;借典型细节描写结尾表达主旨;用白描造境结尾抒写襟抱。这四点共同构成李商隐诗歌独特的结尾艺术。把握结尾艺术、从末句入手是解读李商隐诗歌,准确理解其诗歌主旨和情思的捷径。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诗歌在艺术上的特别之处,那就是诗歌语言技巧的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纡徐含蓄,结构布局的敛约回环.意境的深邃朦胧.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诗歌在艺术上的特别之处,那就是诗歌语言技巧的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纡徐含蓄,结构布局的敛约回环,意境的深邃朦胧。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杨万里的诗歌观察细致敏锐,语言生动活泼,情感真切深挚,结构曲折多变,充满新奇灵动的“活法”,被后人称之为“诚斋体”。本文尝试对诚斋诗的结尾艺术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示诗人创新求变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5.
将空白艺术运用于小说的结尾,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艺术载体的信息量,而且还可以增加小说的召唤力和艺术感染力,诱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在期待视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从表现形式和效果来看,作者往往在小说结尾采用中断情节、情节发生重大转折或在情节结尾处造成较大矛盾的方式来制造空白,有意留下“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言外之情”,由读者主动进行再创造的审美活动,以追求"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7.
小说的结尾部分是一个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与结尾部分构思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霍桑的成功与他对于小说结尾的处理艺术是分不开的。文章结合三个作品的结束部分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有助于帮助读者对其作品更好地理解,对小说的创作实践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诗歌女性形象存在两极化倾向:尤物化与神化,尤物化是儒家传统化根植于诗人心中女祸亡国思想的具体体现;神化倾向是士大夫隐密难言的爱情生活的抒写策略,女性形象两极化倾向影响了诗人审美旨趣及艺术技巧的使用,同时也影响了诗歌的风格:女性形象尤物化使女祸亡国题旨得到鲜明发现,而女性形象神化倾向则使其爱情诗风格晦僻精深。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两大特色:1.健康向上的思想——积极入世的思想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2.在艺术上,意境扑朔迷离,情意绵绵,富有朦胧美和含蓄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善于用典,以深化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襟抱高远,但却长期沉沦下僚,痛感书生无力,在诗歌中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尚武精神,这既寄托了李商隐的抱负,也承受了他的无奈和失望。李商隐诗歌尚武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体现了“裱丽之中时带沉郁”的特质,铸就了慷慨悲愤的刚劲风骨。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极具个性的诗人,他一改元白诗派平实粗俗、韩孟诗派奇异诡谲的诗风,开创了凄美浑融、瑰丽沉绝的诗歌风貌。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他存诗约600首,题材相当广泛。但无论是何种题材,都蕴含着他深深的责任意识——对国家民族、人民百姓和家庭妻儿的深切关注与牵挂,对天下大事、家庭小事真挚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诗歌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表现在义山诗歌话语层面及内在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外在呈现上。义山诗歌无“隔”不成诗,朦胧而绮密,并且具有文外之重旨的审美特征。义山诗歌是其心灵深处迷惘、凄迷心性的真实写照,意蕴深邃、韵味无穷。“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其创作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托物寓怀是诗歌的重要抒情特性,李商隐大部分的咏物诗都借景抒情,托物寓怀,都是有寄托的作品.这些寄托诗体现出一种寄托层次,有言与意的区别、情与景的区别、心与物的区别、显与隐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论王安石咏史诗对李商隐的接受与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咏史诗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王诗接受了李诗强烈的讽时性、善于翻新议论和将身世之感融入咏史之作的特点,又在咏史诗所关注的历史视域与艺术手法方面有所新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发展到了唐代,遇到了历史的机遇,异军崛起,蔚为壮观。佛教风行于整个社会,渗透到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当时诗人的性情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李白的思想中就包含佛、道、儒三教的真谛,其诗歌也随之闪耀着佛学禅影。  相似文献   

17.
唐代“捣衣”风俗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捣衣”是缝衣之前的一个劳作过程,即制衣前的一道工序。“捣衣”风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捣衣”诗赋,六朝时期已初盛于文坛,大唐中晚期此风更加炽烈。“捣衣”不过是生活中的普遍风俗,但它的兴盛,与政局动荡、战争频繁息息相关,从它在文坛的地位变化可窥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之状态。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一种文学中具有独特形式的文体,它常常给人以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在本文中作者把中国古代李清照的词和美国意象派诗人狄金森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两者不同的民族、语言和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人物的心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出两者之间在创作中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从而使人们对作者和作品进一步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