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术语的启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语与一般通用词汇一样,也具有交际和认知两项主要功能,但术语作为指称概念的专业词汇,认知功能是它最为主要的功能,其他的种种功能基本上可以相应地归到这两个功能范畴中。在术语的认知功能范畴中,启智功能又是最能够体现术语特点的一种功能。术语的启智功能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系统化功能、模式化功能和预示功能。  相似文献   

2.
认知术语学是认知语言学与传统术语学的整合,代表着术语学研究的最新方向。从认知术语学角度来看,术语不仅是专业信息的载体和存储形式,更是人们基于范畴化、概念化后认知加工的结果。认知术语学顺应了语言学从规定性、描述性到阐释性的发展路径,新冠肺炎的命名充分说明了认知语言学主流理论如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框架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在术语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术语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国际术语学界一般认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术语学,到了70年代,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有助于从总体上认识术语学的概貌。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学与外部亲缘学科的关系,对不同的术语学派来说,基本上具有普遍性;而术语学内部的研究方向,不同的学派则可能有不同的侧重。这里介绍的情况,较多从俄罗斯术语学派的实际出发。如果有人撰文着重介绍其他学派的情况,那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摘要 术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主要致力于理论术语学研究和应用术语学研究。理论术语学研究对应用术语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术语学研究也不断影响着理论术语学的发展。理论术语学研究包括类型术语学、术语语义学、称名术语学、功能术语学和认知术语学等一系列研究方向;应用术语学研究包括术语词典学、术语标准化和术语数据库等内容。术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术语、术语系统以及它们形成、创建及使用的规律。术语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让我们对它们的内容分别加以了解:一、理论术语学(theoretical terminology)研究概括地说,理论术语学是研究术语的性质、发展和使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理论术语学研究涉及一系列的相关科学,例如,语言学、词典学、逻辑学、科技情报学、认识论、科学学、符号学等。就俄罗斯术语学派来说,术语学在与上述这些学科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大致形成了以下一些主要的研究方向:一般术语学(general terminology science)和个别术语学(specific terminology science),类型术语学(typological terminology science),对比术语学(comparative terminology science),语义术语学(semasiological terminology science),称名术语学(terminological “derivatology”),历史术语学(historical terminology science),术语学史(history of terminology),功能术语学(functional terminology science)和术语学篇章理论(terminological text theory),认知术语学(cognitive terminology science)等等。熟悉词汇学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方向与词汇学研究的内部方向大致对应,或者说是基本一致的。这里,因篇幅有限,我们主要向读者介绍一下理论术语学研究中较为重要的几个研究方向:称名术语学,功能术语学和术语学篇章理论,以及认知术语学。(一)称名术语学术语的研究过程往往是:先出现一个概念,然后给它下定义,最后确定术语。称名术语学就是研究专业概念的称名过程及其形式,以及使这些形式达到最佳化的方法。同时,分析已有的术语的形式有利于找到最有效的构成术语的方法和模式,并能为新术语的创造提供建议。因而,称名术语学研究对整个术语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在称名术语学研究过程中,术语学家们发现,从共时角度研究术语形式结构的传统方法无法充分揭示术语构成的某些方法和模式。因而,必须从历时的角度对术语构成的个别方法加以分析。因此,研究术语系统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非常重要,这使我们能够创造出很多富有生命力的术语。称名术语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术语构成的语义方法:普通词汇的术语化,普通词汇的词义扩展,普通词汇的词义隐喻化,普通词汇的词义转喻引申,普通词汇的词义专业化,系统间词汇单位的借用。2.术语构成的词法手段:术语的后缀构成法,术语的前缀构成,术语的前缀—后缀构成法,转换,术语的语音—词法构成。3.术语构成的句法手段。4.术语构成的词法句法手段:复合词,省略法,缩略法。(二)功能术语学和术语学篇章理论这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研究方向。功能术语学致力于研究职业言语(首先是篇章)中术语的功能。术语是在篇章(包括口头或书面的)中产生的,但却是在术语系统中得以确定的。或者说,术语是出现在阐释理论观念、描述新术语的篇章中,然后在词典、标准分类系统等篇章中得以最后确定。所以,术语的功能研究既与篇章语言学、科技信息理论以及文本综合分析处理等学科领域相关,又涉及到术语进入文本中所发生的不同过程。从话语理论的角度研究术语使术语学家们发现,如果把对术语的研究仅仅限制在语言系统内,那么术语的许多现象,如同义现象、多义现象、术语的形式变异等问题都无法圆满地去解释;而从言语功能角度出发,或者说,通过分析言语作品中术语的使用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认识到术语的本质,揭示术语的特性。正是在此基础上,术语学篇章理论应运而生,其研究对象是术语在篇章中的功能:对篇章进行术语分析和对术语进行篇章分析。(三)认知术语学认知术语学是刚刚产生不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分析术语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问题,确切地说,科学语言和科学认识的相互作用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但同时对认知术语学研究也非常重要。科学认识的普遍过程中,术语的认识功能,术语系统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在术语学中研究得不够充分。术语的主要认识功能是指对知识的固定、保存和传递,此外还包括术语的启发功能。术语的认识功能是术语的重要特点之一,因为术语主要用来表示概念。科学认识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术语。当我们说,语言是固定、保存知识并把知识代代相传的一种手段时,我们首先指的是术语。在科学认识中,术语的作用是多层面、多维度的。至于涉及到哪些层面和维度,这也正是认知术语学研究的方向所在。现代术语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以逻辑学和语言学为基础,规定理想术语,转向以认识论为基础,描写术语、术语系统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形式、功能和内部的规律[1-2]。术语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可以说是逻辑学—语言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术语学研究主要采用规范法(规定法)。人们对术语提出了种种规定,种种“要求”,诸如单义性、准确性、系统性、无同义词等等。但后来,术语学家们渐渐发现,仅仅借助语言学与逻辑学的方法研究术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术语学与其他学科,尤其与哲学,特别是认识论,同样具有密切的关系,认识论成为了术语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于是,术语学家们认识到,术语并不是特殊的词,而只是用于特殊功能的词。此前对术语提出的种种要求,可能会有悖于术语的自然语言属性。由此,术语学研究转向了另一种方法——描写法。术语是在自然语言词汇单位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自然语言词汇单位是术语的基质[3]。术语的语言基质在篇章的功能中看得最清楚。二、应用术语学(applied terminology)研究应用术语学研究包括术语词典学、术语标准化、术语翻译、术语编辑和术语数据库等内容。其中,术语词典学(terminography)是研究有关术语词典的设计、编纂、使用以及演进的一门学科,主要任务是收集、描写属于某一学科领域或其分支的所有术语,这一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形成一部将术语全部罗列出来的词典,如:术语词源词典、历史术语词典、频率术语词典、术语新词词典等。在不同语言间的术语协调过程中,还可以编纂术语翻译词典,为术语翻译服务。编纂教学术语词典,用于培训专业人员和进行外语教学。编纂信息术语词典,可以促使科技信息自动化。总之,随着信息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与创立,术语词典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术语词典是术语工作所有基本领域的工具。因此,术语词典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也绝非偶然。术语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是术语实践工作最佳化和规范化统一的结果,最终形成规定性的词典,包括规范性词典和非规范性词典。术语编辑(terminological editing)是一个边缘性的领域,涉及应用术语学和编辑学两门学科。建立术语数据库(terminological data banks)是术语实践工作的一个新方向。可以说,术语数据库拥有大量的术语信息及选择、保存和检索这些信息的自动化手段,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形成大规模地建立术语数据库的趋势。[4-5]三、理论术语学和应用术语学的关系前文中已说明,理论术语学是应用术语学的思想源泉。术语学发展总的趋势是将术语研究的纯理论问题与带有实践性质的问题密切结合。在术语学的研究方向中,应用术语学一直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原因在于,术语学家们认为,应用术语学属于特殊的研究方向,应从术语学研究中分离出来。而在传统的语言学家看来,整个术语学都应被看作是应用语言学的一部分。那么,应用术语学的特点是什么?它与术语学本身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我们以术语词典学为例,分析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术语词典学和术语学之间的关系很像词典学与词汇学的关系。一方面词典编纂实践会提出大量的带有理论意义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期待后者做出理论上的回答。同样,术语学研究的许多问题是在编写术语词典的过程中产生的,术语学研究提出的理论观点,反过来又直接影响术语词典的编纂。但问题还有另外一面。术语词典学和术语的整理与统一属于术语学中的应用部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它在吸收术语学一般理论观点的同时,在具体实践中,却并不总是紧紧跟随着术语学。[6-7]应该承认,应用术语学研究和理论术语学研究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渐拉大。前者已完全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部分。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应用术语学完全不受理论术语学的影响,或许应该说,术语学理论对术语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相对来说,是“软性”的,“隐含”的,潜在的,而并非是强制性的,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4.
论文基于专业文本术语分析,探讨俄语海冰相关术语的构成特点及其在专业文本中的科学认知功能。主要围绕术语构成的形象理据性、范畴理据性和概念的属种联系三个方面,通过具体海冰术语实例分析,了解科学概念在具体学科领域的命名过程,阐释术语在使用中记录知识、发现新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了解具体学科领域术语使用的实际状况和学科理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半技术词(semi-technical word)或次技术词(sub-technical word)是科技文体中应用最广的词,有学者认为,科学思想和技术内容的展开主要依靠半技术词来实现。在航空领域,英语半技术词汇呈现出体量大、词频高、跨学科、多义性、语义负荷低等语用特征。尽管多数半技术词汇没有形成严格的体系,但其词义往往取决于专业内容和词的联立关系,这种联立关系即行业背景下的语义框架。对于航空英语半技术词汇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可以运用框架语义学的视角加以描述阐释,为译者术语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认知基础,进而为此类术语的翻译决策过程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术语能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程度,术语的跨语域使用自有其科学、社会、功能、认知等方面的原因.“期望值”作为概率论和统计学术语,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映射到其他领域,使用频率大幅提高,语义扩大功能增多,从专门术语领域进入普通词汇,并成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  相似文献   

7.
术语不仅是专业词汇,同时也属于语言词汇范畴。因此研究术语,也是研究语言。语言学术语是术语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文章研究汉语和乌兹别克语中的几个语言学术语的定义,以及它们与民族概念系统的关系。我们可通过语言学术语分析得出术语学方面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术语》2014,16(1):30-35
隐喻性是词汇的一个显著特征,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金融术语也包含了大量隐喻。对于这些术语的认知隐喻分析,是对这些词汇承载的商务知识的形象理解过程,是加强记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文章以金融术语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行业的证券交易术语中的隐喻来分析认知隐喻发生机制,以此显示出隐喻认知观指导下的金融术语语义,并指出隐喻研究对于金融知识学习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简单梳理了涵义与指称理论的发展,重点论述了专名、通名和术语之间的关系,就中医术语而言,有少部分核心术语由通名转化而来,比如“气”,一词多义性突出,与其他词汇组成双字词或多字词术语,意义不固定,因此应将其置于具体的使用环境中,分析其组合方式对其进行范畴化。其次,以“气”为例,根据其与不同词的搭配及位置可以初步对由该词构成的术语进行范畴化。最后,指出对中医术语范畴化是中医英译的首要任务,有助于国内外中医学习者更轻松地理解中医概念。  相似文献   

10.
术语理论发展经历过两个大的转向,首先是描述转向,然后是认知转向。描述转向使得术语学朝着实际应用的方向发展,因而成为能够对术语能力培养实践进行指导的理论基础。认知术语理论则强调了术语资源的分布性。在这种分布性下,术语能力可以视为在不同知识表征之间进行切换的能力。分布式认知理论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1.
尽管计算机模拟实现了人类认知功能的物化,也为揭示人类认知活动机理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学术界对认知功能的计算机模拟仍存在不同评价。为此,本文从理论层面对认知模拟作了辩证分析,在肯定其具有三项意义的同时,也指出其无法克服的诸多局限。笔者认为,客观评价认知功能的计算机模拟,有助于认知科学家在理论研究中尽早揭示和了解人类认知的规律与机制,在应用研究中能牢牢把握智能模拟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2.
It is argued that given the “anti-anthropomorphic” principle—that the universe is not structured for our benefit—modelling trade-offs will necessarily mean that many of our models will be context-specific. It is argued that context-specificity is not the same as relativism. The “context heuristic”—that of dividing processing into rich, fuzzy context-recognition and crisp, conscious reasoning and learning—is outlined. The consequences of accepting the impact of this human heuristic in the light of the necessity of accepting context-specificity in our modelling of complex systems is examined. In particular the development of “islands” or related model clusters rather than over-arching laws and theor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by accepting and dealing with context (rather than ignoring it) we can push the boundaries of science a little further.  相似文献   

13.
社会认知视角下的译学术语研究,以认知科学与原型理论为基础,以翻译学自身特点为参照,以语用、交际为导向,强调译学术语的多义性、历时性与动态性,因而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动态地研究译学术语,从而为译学术语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Relativity Theory by Albert Einstein has been so far littleconsidered by cognitive scientists, notwithstanding its undisputed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moment. Unfortunately, we don't have adiary or notebook as cognitively useful as Faraday's. But physicshistorians and philosophers have done a great job that is relevant bothfor the study of the scientist's reasoning and the philosophy ofscience. I will try here to highlight the fertility of a `triangulation'us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histor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in starting answering a clearly very complex question:why did Einstein discover Relativity Theory? Here we arenot much concerned with the unending question of precisely whatEinstein discovered, that still remains unanswered, for we have noconsensus over the exact nature of the theory's foundations(Norton 1993). We are mainly interested in starting to answer the`how question', and especially the following sub-question: what(presumably) were his goals and strategies in hissearch? I will base my argument on fundamental publications ofEinstein, aiming at pointing out a theory-specific heuristic, settingboth a goal and a strategy: covariance/invariance.The result has significance in theory formation in science, especiallyin concept and model building. It also raises other questions that gobeyond the aim of this paper: why was he so confident in suchheuristic? Why didn't many other scientists use it? Where did he keep ? such a heuristic? Do we have any other examples ofsimilar heuristic search in other scientific problemsolving?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ast decades, recent paradigm shifts in ethology, psych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have given rise to various new disciplines like cognitive ethology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se disciplines use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design, function and origin of the brain. I shall argue that there are several good reasons why this approach could also apply to human mathematical abilities. I will review evidence from various disciplines (cognitive ethology, cognitive psychology, cognitive archaeology and neuropsychology) that suggests that the human capacity for mathematics is a category-specific domain of knowledge, hard-wired in the brain, which can be explained as the result of natural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6.
It is shown that the method of operationaldefinition of theoretical terms applied inphysics may well support constructivist ideasin cognitive sciences when extended toobservational terms. This leads to unexpectedresults for the notion of reality, inductionand for the problem why mathematics is sosuccessful in physics.A theory of cognitive operators is proposedwhich are implemented somewhere in our brainand which transform certain states of oursensory apparatus into what we call perceptionsin the same sense as measurement devicestransform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object intomeasurement results. Then, perceivedregularities, as well as the laws of nature wewould derive from them can be seen asinvariants of the cognitive operators concernedand are by this human specific constructsrather than ontologically independent elements.(e.g., the law of energy conservation can bederived from the homogeneity of time and bythis depends on our mental time metricgenerator). So, reality in so far it isrepresented by the laws of nature has no longeran independent ontological status. This isopposed to Campbell's `natural selectionepistemology'. From this it is shown that thereholds an incompleteness theorem for physicallaws similar to Gödels incompletenesstheorem for mathematical axioms, i.e., there isno definitive or object `theory of everything'.This constructivist approaches to cognitionwill allow a coherent and consistent model ofboth cognitive and organic evolution. Whereasthe classical view sees the two evolutionrather dichotomously (for ex.: most scientistssee cognitive evolution converging towards adefinitive world picture, whereas organicevolution obviously has no specific focus (the`pride of cre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