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乡村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关键环节。通过对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即礼治与法治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传统的礼治与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时代价值。面对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充分发挥二者的价值,从破除传统法治藩篱和重塑传统礼治两方面入手,不断落实现代法治,构建礼治与法治二者良性互动的多元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拥有几千年亘古不断的农业文明,乡村是民族的摇篮和国家的根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国家大厦的基础。乡村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乡村常住人口数量依然庞大,也在于近2.9亿农民工以及众多城市户籍人口依然与乡村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亲缘地缘联系,还在于乡村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及其对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作用。一言以蔽  相似文献   

3.
论乡村纠纷解决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是熟人与半熟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使得民众对纠纷解决途径的选择也各有特色,然而总体上还是遵从调解为主,诉讼为辅的模式。形成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传统,所以务必追根溯源,寻找乡村纠纷解决机制的形成过程并且着重解析古代纠纷解决的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化,传统的解决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为加强对基层社会资源的控制,不断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整合,而实行地方自治则是当时通常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在此背景下,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山西进行创制新"村制"探索,并最终走上了乡村社会体制变革的道路。由此,国家权力不仅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也正式以国家行政管理系统替代了乡村社会原有的权力组织。由此可知,当时国家政策不仅在有计划地改造基层社会,且已成功介入了乡村社会的秩序再构、权威重塑等领域的具体操作过程。通过对民国时期以山西"村制"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考察,可以揭示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自治思潮兴衰的主要特征及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叶道平  周明 《科技信息》2007,(23):10-11
乡村财政困难不断,乡村债务迅速蔓延,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化解乡村债务,加快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问题。本文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和探讨乡村债务的现状、原因及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为加强对基层社会资源的控制,不断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整合,而实行地方自治则是当时通常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在此背景下,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山西进行创制新"村制"探索,并最终走上了乡村社会体制变革的道路。由此,国家权力不仅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也正式以国家行政管理系统替代了乡村社会原有的权力组织。由此可知,当时国家政策不仅在有计划地改造基层社会,且已成功介入了乡村社会的秩序再构、权威重塑等领域的具体操作过程。通过对民国时期以山西"村制"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考察,可以揭示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自治思潮兴衰的主要特征及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生态文明是在乡村建立生态的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需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这既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支撑。社会主义乡村生态文明要在"和谐"中搞建设,在建设中求"和谐",在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国家权力在汲取乡村资源方面一度呈强化趋势;在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中所承担的功能却不断弱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基层政府、候选人和普通村民之间的信息传播互动模式。基层政府对乡村社会政治信息传播,尤其是官方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容、渠道和路径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并在“家国框架”中建构起叙事逻辑。然而,在政府主导的信息传播通道内,“虚拟选举”与“现实选举”的巨大反差,正在使选举传播的公信力受到广大农民的质疑。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债务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宾 《科技信息》2009,(6):17-17
乡村财政困难不断,乡村债务迅速蔓延,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正确认识乡村债务特征,化解乡村债务,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和探讨乡村债务特征,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乡村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规范和通过乡村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构成了乡村社会资本,它们既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又是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资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乡村大力培育社会资本,以提高乡村治理绩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展开,我国社会变革更加深入。现代性急剧成长使社会的各种矛盾走向了明显化,特别是市场经济导致的人们行为的功利化,引发出了许多新的不平衡。因此,必须转变发展观,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联系起来;处理好市场竞争与社会发展共生性的关系,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发展力。  相似文献   

12.
法律概念是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立法者在法律调整中对欲规范事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某种立法意图、规范意旨所规定的最基本的法律思维形式,是对欲规范事物在一定阶段上的兼顾社会心理的理性总结和定位。法律概念不断生成的过程是法律预见性和参与性的过程。作为法律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法律概念使法律法规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既是社会伦理、法律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理性认识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就河北省实际情况而言,构建和谐河北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历史的背反--对"人民内部矛盾"提法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政治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一概念已经失去继续存在的理由。因为:第一,该概念是法制不健全的年代的产物,其实质是等级制和“人治”模式的反映,它与“依法治国”的原则不相一致,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宪法精神;第二,该概念存在理论缺陷,其模糊性、不确定性与自我矛盾性使这一概念缺乏自洽性与始终一贯性;第三,该概念在社会实践中已经失去其积极意义,从身份上界定人民与敌人的标准如家庭出身、思想意识、剥削与否已被证明是完全行不通的。任何人违法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似文献   

15.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青团在高校青年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工作应当在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上,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树立共青团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更好地为青年学生做好服务,进一步推动高校共青团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说精神”是米兰.昆德拉基于当下特定社会语境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它意味着小说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质疑,对人的价值进行肯定和救赎,对存在进行追问和探索。保持“小说精神”,不仅有利于艺术的多样化,也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不断发展,高校的功能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起来。这既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在不断适应社会需要过程中对自身功能的调整和充实。作为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发展主导力量之一的高校教师,应在国家、社会及其公众当中担当起道德标杆、社会导师、知识引领、行为示范和意见领袖的作用,扮演好言传身教的育人者、授人以识的传导者、纳人以虚的亲和者、率人以先的创新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文化自觉"的传播者、人格独立的评判者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观——霍桑作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加尔文教及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霍桑在其众多的作品中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梦幻的结合表达了其非理性主义观,揭示了对理性的绝对崇拜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等一切社会问题。霍桑把这一新的社会矛盾统一归结为一个抽象的"恶",并认为要想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都需要从"恶"入手来拯救和净化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以此达到和谐社会的建构。这暗合了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同时也对当今我国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专利是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体现。本文针对高校专利高质量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吸收“节点法项目管理”理念,提出基于“导航与布局、申请与维护、应用转化”三节点的专利全链条管理体系,具有重点突出、反应及时、灵活有效、经济可行和操作性强等优势。文章融合“节点法”和“全链条”管理理念,提炼各节点的重点工作和关键任务,优化高校专利管理体系,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全面提升专利创造质量、运用效益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一经提出,随后就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先有明确的概念,准确理解掌握生态旅游在旅游活动中所突出的生态性特点,基于科学发展观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于我们新疆具有独特而又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地区,文章阐述了生态旅游在新疆地区的发展现状及不足,针对在新疆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生态旅游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管理体制、开发规划、人才培训等方面分析了应采取的对策,使该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平稳进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