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的"v杀"和"v死"结构,得出动结式并不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尽管如此,汉代却已具备了动结式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中,死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既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的升华,产生的是一种激励后人更加努力奋斗的精神。方志敏的关于死的意义、死的价值、死的期望及对死的态度的表述,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渊源于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哲学命题,但它具有时代特征,有自己独特的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3.
随着福柯的大书《词与物》的问世,“人之死”似乎已成为一个风靡当今西方世界的口号。然而,语境中的“人之死”实际上有着独属于它自身的某种深刻的含义。这里的“人”指的并非抽象的作为人类的人类,而是特指由现代认识型所形构的人;这个古怪的命题当然也不是要陈词滥调地指明某个自然意义上的存在事实,而是表征出一个神话诗学性质的心灵期许。它是一个“通灵者”基于自己对现代世界的心灵排斥而“打赌”于未来的“诗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死"义的委婉表达在《红楼梦》中广泛运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宗教信仰及神话、等级差别对死亡委婉语有明显的影响。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红楼梦》中"死"义的各种委婉表达及其英译。"死"义委婉语的常见译法有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及直接省译等。  相似文献   

5.
"死"可作动词(死a)、形容词(死b)和副词(死c)。死a语义为"失去生命、死亡",死b语义为"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死c语义为"达到极点";"VP+死a+了"中VP具有[破坏义]、[致死义]、[强动作性]等语义特征、"VP+死b+了"中VP具有[固定]、[约定]、[使合拢]、[使关闭]等语义特征,"VP+死c+了"中VP具有[程度性]、[感情性]等语义特征,"AP+死+了"中AP具有[性状义]、[致死义]、[程度义]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文[1]提出的“三角形程序”应用于广义的Fibonacci程序,得到了广义Fibonacci程序的一组恒等式及一些互反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人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对"死"的表述方面也用语迥异。帝王与平民的死不可相提并论,长幼男女也尊卑有别,还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深刻影响,造成了汉语文化中表达"死"的大量婉词讳语。从文化视角探究"死"的各种表达,有助于语言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8.
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委婉语是语言禁忌的产物。在我国古汉语里,有关“死”的委婉语数量极多。由于人们的地位、职业、死因、长幼、性别不同,死亡委婉语可以分为九种类型。这些委婉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道教崇拜、佛教崇拜、崇尚正义、乐天知命等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催生出了许多新事物,也火了许多新词语,文章试对网络新词“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来源、语义、语用功能进行简要概述,并分析其流行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给出了在实时处理系统中,对检测信号进行预处理的程序去干扰措施及其计算机实现。  相似文献   

12.
公平正义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价值追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先决条件。没有公正,社会和谐肯定无从谈起。由于要实现公平正义首先就要按法、按章办事,即"符合相关程序",以程序制约实体,从而达到整个社会无偏私、无特权这一实体公正结果的出现。所以说"符合程序"、"程序正当"肯定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可是,时下所爆发出的很多被民众质疑为不公正的事件却被有关部门答复为"符合程序"或"程序正当",然后再无下文。本文作者试图从一则新闻报道入手,探讨究竟什么是"程序正当"、既然"程序正当"为什么还被民众质疑等,以及在新形势下应如何通过程序正当保障公正等。  相似文献   

13.
从项目实施程序角度,分别对项目区域、发起人、政府部门、投资商和银行进行了考察,并设想了山西"两区"开发项目实施的程序。  相似文献   

14.
武宁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在用法上各有特点,与普通话的程度副词相比也有多方面的差异。文章在大量方言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三个程度副词在语义、语用、语法结构方面的差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贾青平 《当代地方科技》2012,(1):140-140,147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地位不容忽视。该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一些弊端,本文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提出"三三制"教学模式,并把该模式应用于此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庄子·应帝王》篇末的“混沌之死”寓言解构了倏忽“报德”的积极意义。倏忽未能尊重混沌的差异性,以“我知”的独断对混沌展开同质化的塑造——“凿窍”,开启了混沌的知欲功能,却以知害德,导致了混沌的死亡。“混沌之死”揭开了庄子哲学的他者伦理向度。欲消除自我中心化认知独断造成的遮蔽和危害,让他者显现,首先,要构建多样性、差异性的生存境域;其次,要通过“减损自我”的心灵修养工夫,向他者敞开,最终实现自我与他者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7.
《飞蛾之死》是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创作后期的一部作品,全文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通过对这一系列的对比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文中所体现的"小生命"与"大生命"、小"我"与大"我"、死与生三个方面的对比和融合,进一步挖掘作者借助对飞蛾之死的描述赞美生命的强大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体现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生代表着祖国的发展和未来,能否有效地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着中国人才培养的成败。本文就初中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抵制种种不良因素的侵袭,增强对外界干扰的免疫力,提升抗干扰能力,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心身全面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造成数据库死库的6个主要原因,提出了“死库复活”的可行性算法.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西班牙继承了广阔的领土。同样也继承了更多的宗教责任。其两代君主基于对宗教的狂热,肩负起保卫基督教世界的重任。为了实现宗教的纯洁与统一,他们常年征伐,不仅对欧洲的新教势力大肆镇压,还对土耳其进行远征。西班牙“黄金时代”的战争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战争的背后则是对王朝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