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使更多读者领略中文诗的魅力,依据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唐诗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及"江雪"三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文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使更多读者领略中文诗的魅力,依据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唐诗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及江雪三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文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静"是郑敏诗歌的美学追求。诗歌的"静"是抒情的净化;是意象在心灵深渊的探险;是一种寂寞的知性追求。使诗歌整体呈现为理性、悟性与知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将现象学同禅宗美学放在一起,现象学的"直观出本质"与禅宗的"顿悟"有惊人的相似.重新认识禅宗美学的异质特性,我认为禅宗美学不仅具有能使人在超脱之后形成崇高人格品质,还认为禅宗美学就是一门关注人的科学,追求自由的人的科学.其最大特征是突出主体,关注主体,追求主体的自由,张扬自我.事实上,一部禅宗美学为人的自由境界的诞生和追求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试论唐诗中的民俗母题及其美学价值何立智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座辉煌高峰,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许多伟大成就之中.其一就是唐诗比起历代诗歌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开拓了前所未有的诗歌题材的领域.随着诗歌题材的广泛开拓,流传于人民生活中的各种...  相似文献   

6.
青年诗歌是"'文革'地下诗歌"的精华,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不仅是"'文革'地下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为新时期新诗潮的涌现作了充分的艺术准备。本文详细论述了青年诗歌的成因、思想意蕴、艺术特质及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素萍 《科技信息》2010,(18):145-145
作为诗歌发展的高潮,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青"字在唐诗中的英译为例,结合不同的唐诗译本,解析"青"字的不同译法,探讨在不同的语境下如何更好地传递"青"字的形象,实现原文与译文的语用等同。  相似文献   

8.
论盛唐边塞诗的风骨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骨是中国古代论中一种审美理想的概括。唐代风骨盛行,盛唐时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和共同的美学标准。唐诗中最能体现“风骨”特征的是盛唐边塞诗。唐边塞诗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熔铸了盛唐蓬勃酣畅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貌,最富于唐诗高峰时期盛唐诗歌所焕发的盛唐魅力,闪烁着风骨美的光华。  相似文献   

9.
历来注重诗教的中国,用诗歌培养高尚乐观的道德情操。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唐诗文化源远流长,从唐诗言志、抒情、个性、形式、爱国等五个方面概括出诗人的抒怀精神、求真精神、刻意求精、求深、求新的竞赛精神;不拘一格的精神;追求艺术的精神;爱国主义的精神。唐诗的影响意义深远,诗人的精神对今人的人生素养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全面阅读和深入考察了当代著名彝族青年诗人沙马的诗歌创作的前提下,着重从艺术美学的层面论述了沙马的诗歌与南高原地域文化和彝族文化深刻的渊源关系,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意识、文化精神、文化品格,以及沙马诗歌艺术追求中的美学倾向和美学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丽诗风,作为唐诗艺术风貌之一,当指清新秀丽美好之意,它既有清淡、宁静、优美的一面,也有自然、清爽、明丽的一面,而非追求文辞之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诗歌的清丽诗风有不同的特点。随着唐王朝的一去不返,唐诗的清丽之风也随之落幕。  相似文献   

12.
"建筑美"是闻一多新诗观念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从诗的分行、美学观念、诗的音乐性等角度展开论述"建筑美"的内涵,然后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反思其意义。闻一多"建筑美"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诗歌的视觉意义,而诗的分行的出现则进一步放大了"建筑美"的美学意义;同时,其内在精神也充满了中国律诗均齐美学与西方格律诗歌美学的调和;闻一多对诗形的追求与"五四"精神中所倡导的现代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具体到诗歌实践,又可以看出从音尺数角度带来的均齐未必能促成音节的调和,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闻一多走入了囿于形式的窘境。  相似文献   

13.
宋代画意论     
宋代是中国诗歌与绘画艺术高度繁盛并交融的时代,"尚意"的美学思潮决定了"意"被奉为诗歌与绘画创作的规范。通过宋代画论中的"画意与画形"、"诗画一律"等重要理论的考察,以期对宋代诗画理论的特点及其美学影响进行深入认识。宋代诗话多处提到"画意不画形",欧阳修、苏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以诗句入画也为宋代文人画家所重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当时诗画艺术的一种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宋代诗话中揭示出的诗学观念深刻影响和渗透到了绘画当中,从而提升了宋代绘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代的唐诗选本种类繁多,清人沈德潜编录的《唐诗别裁集》是其中一个影响较大的选本。沈德潜的诗论以"温柔敦厚"为首,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功用,他在《唐诗别裁集》中十分强调这种儒家诗教。李白是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推崇的大家,他对李白诗的选录与评注,也无一不在阐发其"温柔敦厚"的诗论。  相似文献   

15.
唐诗研究历史非常悠久,学界在资料整理、创作风格、诗歌品性、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近现代以来国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入,对于提高我国古典诗歌的研究思路、方法、视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但研究中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与缺憾。为此,通过战略分析工具SWOT,对唐诗研究进行分析,以把握唐诗研究的基本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身为"古文运动"领袖的韩愈,其诗歌的光彩常为文章所掩,然而韩愈诗歌对唐诗的发展、宋诗风格的形成、元明清诗歌的承继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韩愈的诗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韩愈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中,其诗风从清新雄豪到奇崛瑰怪再到古朴清新,天赋个性、创作心态、社会风尚等是其在人生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诗歌风格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建勋乃南唐名相,其生活与创作经历了唐末、杨吴及南唐三个历史阶段.该时期江南地区渐成华夏"文物最盛处",其宽松富庶的政治经济环境既为士大夫群体培养优雅超逸的人格内涵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使南唐诗歌获得了由"唐型诗"向"宋型诗"渐变转型的独特价值.李建勋之人格追求颇具典型意味,其诗歌创作既属唐诗"余响",又可谓"宋调"先声,不失为唐、宋诗艺术转型的过程性例案.  相似文献   

19.
梅、兰、竹、菊是中国花语中的"传统四君子"。梅蕴育孤绝,菊预示风霜,竹标志着气节,兰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君子的气质。而随着西方对唐代文学的研究愈来愈热、对唐诗中情景交融的分析愈来愈多,促使了对唐人作品中景、物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研究成为了力考的重点之一。本世纪法国研究者对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看重在艺术上唐诗运用象征手法创造形象的特点,认为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并且经过悉心探究,列举了大量唐诗中常用的象征形象,其中他们认为"兰花是纯洁的象征,菊花是高洁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陶潜和李清照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在生活情趣、创作题材的选择、人生经历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真性情、尚自然的美学追求,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