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2年12月,“贾维克-7”,第一颗人造心脏被植入人体,代替了一个心肌病患者巴尼·克拉克的天然心脏。手木后,这个用塑料和铝制成的装置使患者活了112天。这颗人造心脏的设计者罗伯特·贾维克(Robert Jarvik)是生物医学工程创始人威廉·科尔夫(Kolf)博士的得意门生。贾维克现在是犹他大学的外科助研教授,同时兼任共生者(Symbion)公司的董事长,这是一家制造代用心脏和其他人造器官的公  相似文献   

2.
十五年前,有一个著名的美国医生说,研制人造心脏就象人登上月球那样复杂。这话讲过后五年,一个美国人登上了月球,而人造心脏离研制成功仍然相当遥远。能否制造出可以长期代替人的心脏的人造心脏呢?这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患心脏病,四十五岁以上的人差不多有一半死于心脏病。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有三百多例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目前全世界有几十个人用别人的心脏而活着。然而,移植心脏还不能解决问题,仅仅在美国每年就有三万二千多人需要替换心脏。到哪儿去取这么多心脏呢?在死人中间可供我们摘取移植的,不超过百分之一,因此,在实践上要做为数众多的移植手术,是无处可取这么多心脏的,这就需要用人造器管来代替。第一代人造心脏不必完全放入胸腔,只要能维持病人的几天生命。长期的、更为复杂的任务是制造能完全放入胸腔,可以工作多年的第二代人造心脏。  相似文献   

3.
据马里兰州Bethesda市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估计,人造心脏可能是每年25,000人的救命装置。几个研究小组都已制造了左心室辅助装置(取代1个心室泵血功能)和完整的人造心脏(取代2个心室)的实用原型。如果这些设计得到政府批准供临床使用的话,仍然需要排除许多工程障碍。  相似文献   

4.
在进化方面,大自然似乎更偏爱蟑螂,至少在心脏方面可以这么说。对蟑螂而言.即使有一个心室停止跳动,它还能继续生存;而人类一旦有一个心室停止跳动,就会出现死亡。最近,印度哈拉格普尔理工学院苏加.古哈(Sujoy Guha)领导的研究小组根据蟑螂的心脏原理研制出一种人造心脏。他们认为,这种人造心脏经久耐用,价格也为大众所能承受。  相似文献   

5.
2010年5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惊动美国政府的文章。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数十名科学家历时十余年,花费4000万美元,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能自我复制的人造生命,之后该成果在《科学》上发表。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博士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并将它命名为"辛西娅"。  相似文献   

6.
打印血管     
人造器官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组织工程学小组成功地用细胞取代油墨,使用"打印机"创造了有功能的血管和心脏组织,有关论文本月发表在《组织工程学》杂志上。这一工作是首次用打印机生产出有功能的三维生命组织,是实现打印整个器官目标的里程碑。哥伦比亚州密苏里大学的伽柏·福加克斯(Gabor Forgacs)和同事们打印了各种组织结构,包括血管和心脏组织薄片。心脏和血管内皮细胞被打印出来后,经过70个小时,细胞与组织融合在一起,90  相似文献   

7.
浦泳修 《世界科学》1999,(10):31-31
据美国心脏医学协会公布的材料,在1997年,全美有40000名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而能够得到合适供体的仅有2300人,只占总人数的6%。许多人就因为不能及时进行心脏移植而提早结束了生命。所以对人造心脏的需求十分迫切,它至少可供心力已经衰竭正等待会适供体的患者暂时用以维持生命。目前,马萨诸塞州的Abiomed公司正生产一种机电泵,可以用来代替衰竭的心脏,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作为“人造心泵”或“人造心脏”。得克萨斯心外科协会和马萨诸塞州医院的医生已经用这种心泵在牛犊身上做了试验。Abi。Ined公司的总裁大卫·莱德曼宣称,对人体…  相似文献   

8.
马寿成 《科学之友》2003,(10):17-17
一些科学家现在致力于开发可以监测气味的人造鼻子,使其不光可以在医学领域,而且也可以在诸多工业领域造福于人类。在德国柏林心脏中心,一个人造鼻子日夜值班,监视病人的健康。这台样机在相关患者呼出的气息中搜寻迹象,看他是否感染上致命的病菌。通过呼吸传出来的新陈代谢产物可以暴露人体内细菌或者菌类的痕迹。测量仪器上拥有一个特殊的金属表面,它可以结合这些新陈代谢产物,由此改变流经测量仪器的电流。  相似文献   

9.
还记得电影《蜘蛛侠》里面的那个章鱼博士吗?他制造了一个大火球,周围的物质源源不断地被吸入这个火球内,结果引发了全城性的灾难。要不是蜘蛛侠把这个火球扔进河里降温,它甚至可能毁灭地球。这个骇人的大火球实际就是一个人造黑洞。最近,有美国科学家预言,一些高能物理学家正在进行的人造黑洞研究可能毁灭地球。美国物理学教授已经制造出微型黑洞据英国《卫报》报道,美国布朗大学一位物理学教授霍拉蒂·纳斯塔西日前通过实验在地球上制造出了一个人造黑洞。虽然这个黑洞体积很小,却具备真正黑洞的许多特点。我们或许会根据表面的意思认为“…  相似文献   

10.
李勇 《世界科学》2010,(7):20-21
查尔斯·奥珂克(Charles Okeke),43岁,三个孩子的父亲,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目前成为首位走出医院的人工心脏植入者。今年5月3日,奥珂克已经开始与家人一起生活,多亏有了背包大小的装置——人造心脏泵,然而他需要带着这一装置直到找到心脏捐献者为止。那么,人工心脏泵是怎样工作的?人造器官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新科学家》杂志给出了如下答案。  相似文献   

11.
<正>"自然之母"的眷顾当克雷格·文特尔(CraigVenter)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他和他的同事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细胞"(亦称人造生命)时,他的表现就如同接受奥斯卡奖的演员那般,极有风度。文特尔博士,著名生物学家和基因学家,他对他的研究团队大加赞赏,并介绍了他们成功背后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他还提到了出席这次招待会的一些对他事业成功起到重要作用的人  相似文献   

12.
《科学24小时》2013,(Z1):29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采用制造心脏、肺和肝脏等器官的类似方法,已经向在实验室里成功生成适用于人类的人造肾脏迈出了第一步。美国科研组首次利用清洗液,把捐赠器官上的活细胞剥离下来,只留下一个由胶原结缔组织组成的"支  相似文献   

13.
人造心脏是心脏病学在研制备用器官方面所获得的最新成果.但是植入复杂的人造器官只是作为最后的手段。研究人员们乐观地认为:随着诊断方法的改进,治疗心脏病药物的日益增多,以及越来越富有创造性的外科手术技术,更多的心脏病患者将得到拯救。下面介绍一下在美国治疗这一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的一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塑料肺     
据日本的发明者报道,由于人造塑料肺临床试验成功,大约使40个病人延长了寿命.人造肺包括30,000根精制的空心的聚丙烯软管,是东京女子医学院和托纳莫公司共同研究的成果.类似这样的人造肺在美国已试验过,但还没有超出动物实验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科学之窗     
心脏组织中新递质的发现日本生物化学家馆本和彦博士等人最近报道了一种完全新的控制人体心脏的神经系统。该项研究似可阐明可引起致死性心脏病发作的冠状动脉痉挛的机理。馆本和彦博士最近在猪脑中发现一种神经递质,称为神经肽酪氨酸(NPY)。NPY除广泛分布于心脏组织中,也可见于包括脑、肠、泌尿生殖道和肺等器官中。控制心跳的两种神经组织及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获得者、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刘惠春博士,因摔倒伤及脑部医治无效,于2013年10月23日在上海仁济医院不幸英年早逝(他生命的最后九天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终年53岁。刘惠春于1960年3月26日出生在山西太原,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同年,通过层层选拔,他以全国前二十名的优异成绩获得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大学应用物理专刘惠春博士  相似文献   

17.
点点滴滴     
世界首例 永久性人造心脏移植术 一位64岁的英国退休电影制片人最近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接受永久性电动人造心脏的人。 英国医学界于1995年10月31日公布23日实施的这次手术细节时说,病人埃布尔·古德曼手术后康复的可能性高达90%。古德曼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医生认为如不接受特殊治疗他很可能活不到明年春天。  相似文献   

18.
基因设计者     
1980年斯坦福大学的斯坦雷·科恩(StanleyCohen)博士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赫伯特博耶(Herbert Boyer)博士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一次破天荒的决定,取得一项异乎寻常的专利。这项专利涉及到“制备生物学方面功能分子的重组体的流程。”1973年科恩和博耶就已经把异体基因引入细菌体内,并产生一个新的和独特的生命形态,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两种互不相干的基因物质(另一种是病毒)在实验室获得组合。事实上,这是第一个成功地重组DNA或“基因拼接”试验。科恩把这种新的细菌叫做““DNA重组体”,在此之前只在神话中听说有长着狮子、蛇和山羊脑袋的三头怪兽。  相似文献   

19.
大卫·约瑟夫·波姆(David Joseph Bohm),1917年12月20日出生在威尔克斯·巴利,一个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北部、苏斯瑰哈娜河附近的那个风景优美、史上闻名的维欧明山谷中的煤矿小镇.他的父母在当地拥有一个家俱商店,他们想要大卫将来继续这份家业.但大卫决定进附近的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读书,他于1939  相似文献   

20.
吴添舒  唐萌 《科学通报》2015,(8):729-740
随着纳米技术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人造纳米颗粒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其生物安全性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热点.由于呼吸道是人造纳米颗粒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纳米颗粒对机体呼吸系统的毒性和生物效应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介绍了人造纳米颗粒和纳米药物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重点归纳了几种常见人造纳米颗粒对机体呼吸系统的毒性效应和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阐述了影响纳米颗粒毒性的几点因素,为今后人造纳米颗粒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