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1966年以来,我先后5次为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做天气预报,即1966、1975、1980、2003和2008年.其中,1980年春天是中日联合攀登珠峰.下面,我仅以2003年和2008年两次攀登珠峰的天气预报为例. 2003年5月,为纪念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50周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登山队联合全程直播珠峰攀登.  相似文献   

2.
195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在攀登贡嘎山时,邀请北大派出地质、地貌、气象各一名年轻教员加盟,目的是落实当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指示:登山要为科考服务,以扩大和延伸登山的社会效应。于是马文(?)(地质),崔之久(地貌,冰川),丁行友(气象)三人参加了登山队(丁行友在遭遇雪崩时牺牲)。为了备战1959年攀登珠穆朗玛峰,以纪念共和国成立十周年,1958年国家体委在北京香山成立了登山训练营。北大地质,地理,生物等系有10人参加了训练,并同时在北大成立了北大登山队 这是全国最早的民间登山队。当时的任务主要是配合国家登山队的几次重大登山活动。这样登山活动一直进行到1966年文革前夕,这期间有多名年轻教员和学生参加了慕士塔格、公格尔、珠穆朗玛和希夏邦马峰的登山科考活  相似文献   

3.
1966年,中国登山队气象组需要增加预报人员,诚恳邀请我“客串”天气预报.经过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队领导征求大气物理研究所领导意见,我成为登山气象组一名成员,并兼任气象组副组长.组长彭光汉分派我负责高空风预报,我欣然接受,并积极准备当时可能找到的有限的几种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4.
正19世纪中叶,随着登山运动的兴起,西方登山家开始把攀登的目标转向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但他们在这里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攀登技术,而是后勤保障。很快,他们幸运地发现有一群夏尔巴人,拥有特别好的高海拔行动能力。从此,夏尔巴人加入到了登山运动中。独有的登山天赋在尼泊尔,几乎每一支攀登珠峰的登山队都有夏尔巴人向导,几乎每一个夏尔巴家庭,都有家人因登山而罹难。这一生存在喜玛拉雅南麓高海拔山地的特殊族群,凭借天生的登山能力自20  相似文献   

5.
在中央电视台《珠峰气象站》栏目中的实况天气预报,引起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登山队的关注,上述两个单位联合聘任我为2008年奥运圣火在珠峰传递的气象顾问. 2008年春天,在珠峰大本营担任指挥的中国登山队副队长张江援是我1975年珠峰科学考察中的学生,他分管珠峰大本营的气象预报和后勤保障工作.我通过张江援与珠峰大本营保持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林夕 《科学之友》2004,(2):52-53
攀岩技术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65年,英国登山家、攀岩运动创始人埃德瓦特首次用简单的钢锥、铁锁和登山绳索等技术装备,成功地攀上了险峰。1890年,英国登山家马默里又改进了攀登工具,发明了打楔用的钢锥和钢丝挂梯以及各种登山绳结,把攀岩技术推进到了新的阶段。但是,种种难度较大的攀岩竞赛,则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出现的。当时前苏联高加索地区一些地方体协和军队中,率先开始试行攀岩竞赛,逐渐发展为全苏性比赛。1974年9月.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登山组织,在苏联克里米亚发起举办了首届“国际攀岩锦标赛”.英国、民主德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12个国家的213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此后.国际登山联合会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国际攀岩锦标赛”.比赛项目有个人攀登赛、个人平行计时赛和小队攀登赛等, 攀岩运动,又被人们誉为“岩壁上的芭蕾”。我国从1987年起已先后举办了5届全国性的攀岩比赛,比赛项目有男、女单人攀登赛、双人结组攀登赛和人工岩场的攀登比赛。但不论哪种比赛都是以攀岩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攀岩技术还可以运用到科学考察、工程技术、消防、建筑等广泛领域。开展这项运动,不但经费开支少,而且装备简单,还具有难、险、新以及竞争性和实用性强等特点。三点固定法是攀岩的基本方法,要领是:身体各部位的姿势和动作按照要求保持协调和均衡。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1991年夏,一支登山探险队开始攀登喜马拉雅山。当登山队将到达半山腰时,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的天气,一下子就变了脸。瞬息万变的天气在喜马拉雅山是很常见的。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个队员惊叫了起来。大家顺着他的手势一看,脸上都显露出迷惑的神情。不知从何时起,漫天飞舞的雪花不再那么白了,  相似文献   

8.
①珠峰登山大本营举行升旗仪式3月29日,中日女子联合登山队中方队长吉吉(左)和日方队长桥本诗织在珠峰大本营升国旗。当天上午,中日女子联合登山队和珠峰高程测量队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举行升旗仪式。②珠峰科考开始4月15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博士李茂善正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观测太阳辐射系统。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队的40多名队员于4月2日进驻珠峰大本营后,建起海拔5200米、5800米及6500米的营地,开始对珠峰地区的大气物理及大气化学成分、冰川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变化等进行观察、取样工作。这是自1975年以来,我…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随即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45年前,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珠峰峰顶,45年后,中国人再一次站在世界之巅。此次登顶遭遇了许多困难,测量登山队员经历三次尝试终于成功,这背后有着三队人马的齐心努力。探路:修路队员首批登顶5月26日16时35分,6名来自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的修路队员已将攀登路线打通至珠峰峰顶,他们成为本年度最早登顶珠峰的人。在登山界,修路队员被称作"开路先锋",他们会在山体上借助岩钉、冰锥、雪锥等工具固定路绳。  相似文献   

10.
一具头盖骨,准确地说,是人类的头盖骨,从一块布满裂痕的巨石上,俯视着尼泊尔北部边陲的木斯塘地区.古代这里曾经是独立王国,18世纪被尼泊尔吞并.彼得·亚森斯带领着一组来自不同学科的登山运动员和考古学家,到这里考察探险.他佩戴好登山用具,腰上系好绳索,开始攀登这块6米高的巨石,另一位登山高手泰德·海瑟牢牢握着绳索的另一头.  相似文献   

11.
正著名大气物理学家、科学探险家高登义教授以其亲历,讲述登山天气预报的重要,以及他自己为国家登山队登顶珠峰进行天气预报和电视直播预测的难忘经历。在日常生活中,天气预报、预测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让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宝贵资源,做到决策和计划进退裕如,未雨绸缪;而错误的天气预报则相反,轻者可能让我们的境况雪上加霜,重者甚至带来生灵涂炭的悲剧。对于像登顶珠峰这样的极端高山的重大活动,天气预报的准确与否可谓生死攸关。下面,我就这个话题给大家讲几个故事、经历。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其实我和他们并不熟,只是当初想和他们一起登山来着。后来我没去成,也就再也没有联系。”“这个情况我是了解的。现在我们怀疑他和他的登山队涉嫌一项危害公共安全的活动,糟糕的是,我们也无法联系到他们了。”“啊?鹰翔他危害公共安全?不会吧?”利维尔吃惊地问。他虽然不想再提起鹰翔,心里也很痛恨鹰翔,但是还是很难想象鹰翔会做出什么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来,更何况还是整个登山队。“涉嫌,请注意。我们只是怀疑而已,具体的还要找到他们才能确认。”周泉说,“麻烦的是由于赖特的事情,很多部门都无法正常工作,有些地方也比较混乱,这…  相似文献   

13.
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不但是中外无数登山爱好者的最爱,也是科学家研究地球物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想场所。2005年3月至6 月,我国有关专家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科考、测量活动,开展了珠峰高度测量,珠峰地区大气、冰川、地质、生态环境等综合考察活动。本刊特邀本次珠峰登山测量队队长张江齐、珠峰综合科考队队长康世昌,以及45年前曾经参加1960 年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珠峰的王富葆,讲述他们的珠峰科考亲历。  相似文献   

14.
雪山的美丽和神秘,吸引了无数人为之付出一生.曾经有记者采访著名的登山家乔治·马洛里,问他为什么要去攀登珠峰,他回答,因为山在那里.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没有机会亲自去探访雪山丰富的生态环境.不过还好,我们可以借别人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展示给我们的美景. 缘起那是一个让梦想飞翔之地 第一次知道雀儿山是2010年,那时我在川西旅行,一路来到新路海,这汪瑶池碧水映衬着的便是雀儿山硕大的山体.那些清晰可见的冰川,当时就令我产生了一种想要攀登的冲动.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而彼时登山的冲动也早已被几年来路上的时光所磨平,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登雀儿山所追寻的,更多的是一种对过程的享受.行走在云端之上,俯瞰十万大山,眺望远方那一抹朝霞,唯有对山的敬意.雀儿山,对我而言,就是让梦想飞翔之地.  相似文献   

15.
问鼎冰峰     
李宇 《大自然探索》2005,(12):34-39
在地球上, 人类未曾涉足过 的地方已屈指可 数。一支由世界 顶级登山高手组 成的小分队选择 了一条从来有人 尝试过的路线, 开始向南极洲的 最高峰——文森 峰攀登。  相似文献   

16.
据统计.从1921-1992年70多年间,攀登世界最高峰的死亡人数127人,其中因雪崩和滚石致死的占总人数的51%。在国外因登山遭遇雪崩山难影响较大的有如下几起。1.法国女探险家克·郭刚1959年率法、英、德、意、瑞士五国的国际女子喜马拉雅山高山探险队,在攀登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时,郭刚等三位侦察队员和4位尼泊尔向导在登达海拔6500米时遭遇雪崩,7人全部遇难。  相似文献   

17.
书刊简介     
《科学通报》1965,10(7):656-656
1964年5月20日,我国登山队征服了地球上14座拔海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未被人类征服的最后一座处女峰——希夏邦马峰,为我国登山运动史写下光辉的一章。配合这次登山活动,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希夏邦马地区进行了冰川、地质、古生物、地貌、生物等方面的科学考察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收集了许多珍贵的科学资料。这部图片集中刊登的95幅图片,是从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队所取得的多种宝贵资料中的一部分——一千多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这些图片是这次登山考察活动的写真,集中而真实地反映了这次登  相似文献   

18.
独自登顶     
在攀登珠峰之前,他无任何高山、冰雪经验,甚至连登山常用器材都叫不上名字,更从未攀登过任何一座雪山;他独自一人往返七次,把物资装备从一个营地运到另一个营地,他不声不响地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登上了珠峰。人们对他所知甚少;他个子不高、瘦瘦的脸上留着一块块黑斑,那是高原上紫外线留给他的纪念。他就是本文的作者王天汉,这也是他从珠峰归来后,首次为媒体撰稿。  相似文献   

19.
远山在召唤     
世界上很多世代居住在山地的民族,对雄奇险峻的雪山冰峰历来怀有敬畏的心理。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同胞,把终年云雾缭绕、冰雪皑皑的高峰视为圣山神山,虔诚地对其顶礼膜拜,即是一例。前年去滇西北高原,听当地藏族同胞讲起云封雾锁圣洁非凡的白马雪山种种神奇的传说,以及中日登山队攀登白马雪山屡遭挫败的情形,不免也有此同感。 从科学上讲,对雪山冰峰的敬畏心理,如果剔除神话传说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188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伦敦大学有机化学教授诺曼·柯里先生发表文章,讲述了35年前他在攀登班马克律山时的奇遇.柯里教授是位登山专家,当他独自一人登上苏格兰高地凯恩果山脉的最高峰--1 300 m高的班马克律山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每走几步,就会听到一声巨大的脚步声,仿佛有人在山雾中以大过他三四倍的步伐紧跟其后.柯里教授自忖着:"这怎么可能,简直荒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