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火器落后于西方的时间节点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火器发明的故乡,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无可争议的先导优势.自13世纪始,火器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并逐渐后来居上,比中国火器为优.然而,这一优势的逆转具体发生在何时,学术界意见并不一致.本文比较了中西火器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指出19世纪中期为二者形成实质性技术差距的时间节点,并从技术及社会两个层面分析了优势逆转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何汝宾所著<兵录>成书于1606年,其中卷11~卷13记述了火器知识,尤其卷13记述了"西洋火攻神器说"等关于西方火器的技术.通过比较西班牙炮学家柯拉多于1586年著成的<实用炮学手册>一书的3个版本中的炮图与弹道数据及其他文献,结合目前对17世纪中西方炮图和弹道数据的研究,认为<兵录>记载的欧洲火器技术知识应该出自<实用炮学手册>.  相似文献   

3.
西式武器对清初作战方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清前期的战争中 ,西式火器的应用和制造日益普遍 ,迅速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 ,不仅影响军事力量的战斗编成 ,而且在野战、海战、攻守城作战中产生了新的战术 ,火器的装备数量、火器的先进程度以及火器的操纵理论和技术 ,越来越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章讨论了中国火器史上的两个问题。首先考察民间火攻书《火龙经》的源流嬗递,此类作品何以在明代后期出现,又为何在清代后期再度流行。其次探讨16世纪中期曾铣主持山西、陕西防务期间的火器生产,分析烟火匠师与军用火器研发的关系,以及新式火器的发展受到何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西方火器技术在明清时期的冲击及其回应,从一个剖面考察了中国的科技与社会转型这一近代化过程。火器技术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它既是中西之间物质和技术差距与中国人对外国“船坚炮利”认识的直观表现,又是中国睁眼看世界进而兴起向西方学习热潮的起始点,更是中国科技和社会转型的重要促进因素。以火器技术的引进和仿制为开端,科技转型得以展开,技术(或工艺)与科学分离的状态逐渐演变为科学、技术、工业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的状态。在社会转型方面,翻译西方军事技术书籍、兴办军事工业,进而带动与之相关的近代科学、民族工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在这一历史变局中,火器技术作为一项能够完整反映和呈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绝佳案例应该被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该文根据发现的翔实史料,首次揭示明代火器研制家赵士桢于1598年以前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直杆火箭—中国第一代直杆火箭系统,它比西方的发明早两个多世纪;清代火器研制家王文澜在1839年,又创制了以燃烧型为主的多形制、多性能的直杆火箭—中国第二代直杆火箭系统,它与西方的同类火箭相比较,是处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洋务运动时期火箭研制家丁拱辰,从1863年开始主持了上海制他局的直杆火箭系统的研制工作,这是用机器大规模创造直杆火箭系统的开始,它代表了中国第三代直杆火箭系统的高度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军事应用和娱乐应用并行,火器和烟火齐盛,是中国古代火药技术的独特结构。这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火药技术必然是在火器和烟火的交互影响中向前发展的。这个特点在佛郎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火器于明代后期先后传入,并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火器而占居主导地位之前,表现得尤为突出。古代烟火的军事应用,肇始于宋,兴盛于明;其对传统火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局限性和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16至19世纪,在中国仿制与使用西方火器的技术交流中,西方弹道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相关知识、经验相结合,这集中反映在明清时期的兵书文献中.从描述术语的角度,主要就明清之际兵书文献中关于弹道学知识的描述进行辨析与探讨,从瞄准技术、弹道轨迹描述和对飞行的解释几个方面概述中国在明清之际既继承了传统火药抛射武器的定性描写,也吸收了西方弹道技术与理论,希冀以此反映出中国弹道学知识在16世纪西方弹道学知识传入之后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4,(8):I0002-I0004
<正>19世纪开始,一些到过中国的欧洲人利用铜版画记录和传播清朝晚期各地的风物,从政治生活、风景、民俗、宗教各方面了解和展现中国。这些图片传回欧洲,满足着欧洲人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10.
正当我们今天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丝绸之路从一开始就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上,除了印刷术和造纸术以外,中国文化在西方一直具有较高的地位。以"中国风"为例,500年前,欧洲大批传教士来华,回国后他们向欧洲人传播了中国文化。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欧洲又掀起了一场"中国风",既包含了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从西方引进的红夷大炮(又称西洋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火炮,在其时的国内战争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红夷火炮的技术特征和射程与中国传统火器相比,威力强大,射程不凡。笔者综合古今中外有关红夷大炮的史料,推算出其射程当在今天的10里之内,有效射程为7-8里左右。  相似文献   

12.
对降魔变绢画上喷火兵器的新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黎集病态博物馆所藏出自敦煌的一幅10世纪降魔变绢画上绘有一件喷火兵器的图像,克莱顿.布雷特博士、李约博士等据此认为,中国在10世纪中叶已发明了管形火器,即火桦。但结合文献记载分析,这幅画上的喷火兵器很有可能是以10世纪时流行的猛火油喷火器为依据而描绘的,因此目前还难以肯定它就是管形火器。  相似文献   

13.
佛郎机自明代正德年间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仿造和改进过程。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军事技术家翁万达、赵士桢、戚继光对其进行了改进,创制了百出先锋炮、掣电铳和无敌大将军,使得佛郎机在明代实现了本土化。佛郎机的本土化有两种趋势,一种是对传统火器进行佛郎机式的改造形成的中型和大型火器,一种是佛郎机技术与鸟铳技术的结合形成的小型单兵火器。佛郎机广泛用于陆战和海战,成为明代对外对内战争倚重的利器,在红夷大炮引进之前一直是明朝最先进和重要的火器,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明代发端、历经清代而至民国的中国主流火药史学,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方火药史学,形成了以火器史和火药史"捆绑"研究为共有特征的近代火药史学。从科学史学史角度看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以丹药学为基础的火药史研究,成为一种新的现代火药史学。这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转型是由曹焕文最早开创的。  相似文献   

15.
从18世纪起,近代机械首先在英国出现,而后在欧美迅速发展,形成了近代机械工程技术。由于当时清政府推行闭关自守政策,这种先进的技术未及时传入中国。1840年后,西方列强以近代枪炮、船舰为利器,打开中国的大门,中断了中国在封建主义轨道上的独立发展。客观上迫使中国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开始走向技术近代化。本文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研究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分三个时期概述中国近代机械工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5,(3):66-67
从15世纪开始,一批批堂·吉诃德式的冒险家从欧洲起航,向东方寻梦.此时,处在物质文明极盛时期的中国,是西方人眼中遍地黄金珠玉的聚宝盆,瓷器、丝绸、香料……中国制造承载了无数欧洲人发财致富的梦想.他们迈向远东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中国的威胁也越来越近…… 历史学家小约翰·威尔斯撰写的《1688年的全球史》,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光怪陆离的景象:在那个木质船扬帆大海的时代,奴隶、运奴船、好望角、非洲、中国的康熙、俄国的彼得、凡尔赛、伦敦……都以某种并非严格的方式,与物理学家牛顿、哲学家洛克和数学家莱布尼茨走到了一起.威尔斯教授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引言 科学和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英国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甚至指出,在15世纪以前的好几百年里,中国的科学和技术曾经遥遥领先于欧洲,但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不仅促成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也使中国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相形见绌,特别是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我们这个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8.
早在300多年前,目睹火药火器技术对西方世界封建制度的猛烈冲击,F.培根曾由衷赞叹,认为火药、印刷术与指南针“改变了全世界的表面和一切事物的状态。”200年后,马克思也断言,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然而,使人疑惑不解的是,火药火器技术对发源地中国的影响却似乎与西方南辕北辙。李约瑟曾指  相似文献   

19.
柴野 《科学大观园》2009,(16):24-24
不久前正在中国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萨克森-波兰宫廷文物精品展展示了17、18世纪萨克森宫廷收藏和使用过的各类文物珍品近200件。除了反映欧洲君权权力象征的宝座、徽章、封印以及奢华服装等艺术珍品外,大量中国风格的文物如瓷器、服饰、日用品和绘画引起人们关注。这些文物珍品均以中国题材为背景,但又会让人有一种外国版“中国制造”的感觉。原来这都是当时人们按欧洲的审美观念开发的中国题材产品,是欧洲文化中国元素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正火药的发明与发展,火器的创新更新,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世界火器史》~([1])是一部系统论证世界火器技术发明、演进和交流历程的专著,其作者军事科学院王兆春研究员,有着扎实的自然科学功底和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他查阅了中、英、日、俄、德等多种语言文献,广泛涉猎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化学、冶金、考古、文物等诸多学科领域,对中国火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