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几种分散剂(PEG、PMAA、MN)对微米级TiO2陶瓷粉体在水中进行分散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各自最佳分散条件下,分散剂MN对TiO2粉体的稳定分散具有用量少、适用pH范围宽、悬浮液粘度低、粉体无团聚等特点.其分散效果优于分散剂PEG、PMAA.  相似文献   

2.
超分散剂对超细SiO2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超分散剂PSE加入前、后pH值变化对超细SiO2分散稳定的影响,测量了分散体系吸光度和ζ电位,探讨了分散剂浓度与超分散剂吸附量的关系.应用扩展的DLVO理论,对影响系统分散稳定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超分散剂质量浓度为1.6 mg/L时最有利于SiO2分散;超分散剂对于超细SiO2的分散稳定主要受空间位阻支配,受pH值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超分散剂的合成及其对SiO2微粉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超分散剂的分子结构、链段、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散稳定性与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2步合成了A-B嵌段的PSE系列超分散剂.应用所合成的超分散剂对SiO2微粉进行了分散稳定性研究,发现该超分散剂的分散稳定效果优于传统分散剂的分散稳定效果;它是一种非离子型分散剂,pH值、电解质等因素对其影响不大,当PSE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分散效果最佳;以聚乙二醇为溶剂化链的超分散剂的分散稳定效果优于以聚丙烯酸为溶剂化链的超分散剂的分散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从测定环氧豆油丙烯酸酯和立索尔大红分散体系在贮存前后细度变化和相对沉降率入手 ,讨论了分散剂的种类、用量、添加方式和复合对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使体系稳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5.
纳米流体作为新型传热介质可以提高传热系数,而其分散性和稳定性是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文章讨论了影响纳米氧化铜分散性的主要因素。通过Zeta电位和粒径的测定,讨论了pH值和三种不同的分散剂(SDBS、CATB、阿拉伯胶)对氧化铜纳米流体分散性的影响。发现pH值在8左右时,SDBS、阿拉伯胶做为分散剂时纳米A12O3悬浮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较大,粒径较小;在pH值在2~3之间时,CATB做为分散剂时Al2O3纳米悬浮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较大,粒径较小。其中在各个分散剂最佳pH值范围内,SDBS作为分散剂时,纳米氧化铝悬浮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粒径最小。  相似文献   

6.
不同分散剂条件下氧化铜纳米颗粒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流体作为新型传热介质可以提高传热系数,而其分散性和稳定性是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文章讨论了影响纳米氧化铜分散性的主要因素。通过Zeta电位和粒径的测定,讨论了pH值和三种不同的分散剂(SDBS、CATB、阿拉伯胶)对氧化铜纳米流体分散性的影响。发现pH值在8左右时,SDBS、阿拉伯胶做为分散剂时纳米Al2O3悬浮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较大,粒径较小;在pH值在2~3之间时,CATB做为分散剂时Al2O3纳米悬浮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较大,粒径较小。其中在各个分散剂最佳pH值范围内,SDBS作为分散剂时,纳米氧化铝悬浮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粒径最小。  相似文献   

7.
在水介质中分散剂对微细颗粒分散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不同颗粒在水介质中的自然分散行为及分散剂对其分散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剂对二氧化硅,重质碳酸钙,滑石和石墨均有不同程度的分散作用,在分散剂浓度较低区域,4种颗粒的分散规律几乎相似;在高浓度区域,对不同颗粒的分散有共各自的特征,分散剂对重质碳酸钙和滑石颗粒的分散作用比对二氧化硅和石墨的分散作用强烈,对同类矿物颗粒来说,亲水性颗粒较疏水性颗粒的分散作用强烈。  相似文献   

8.
研究利用氯氧化锆和氨水作为原料水热法制备氧化锆微粉的方法。对分散剂种类及分散剂量对氧化锆微粉分散性影响进行了讨论,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布仪对获得的氧化锆粉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加入聚乙二醇6000时,二氧化锆在水中分散性最好;采用1.150%聚乙二醇作为分散剂时,可获得在水中分散性较好的氧化锆粉末;相同质量分数的分散剂,分散效果较好的排序是:有机高聚物〉无机电解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机物异丙醇。  相似文献   

9.
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纳米摩擦试验机分别考察了6种分散剂对基础油中纳米二硫化钼(MoS_2)颗粒的分散稳定性和油品的减摩性能,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分散剂与MoS_2纳米颗粒的接枝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TS)和山梨醇油酸酯(SPAN 80)分散剂因含有极性较强的官能团,与MoS_2接枝后能够形成牢固的化学键,不仅表现出突出的分散稳定效果,而且能大幅降低纳米MoS_2基础油的摩擦系数,而其他4种分散剂中的官能团极性较弱,与MoS_2纳米颗粒的化学键合作用较弱,容易在摩擦外力作用下破坏,导致油品的摩擦系数增加.  相似文献   

10.
纳米粒子悬浮液中分散剂选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在水中易自动团聚下沉的特点,提出了选择分散剂的一些建议,并对体积分数为2%、4%、5%、8%的纳米Cu、Ag、TiO2粒子悬浮液分别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将聚乙烯醇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地将各种体积分数的纳米Cu、Ag粒子稳定分散在水中;但是无论是聚乙烯醇,还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都不能使体积分数为8%的TiO2粒子稳定悬浮在水中;在实验范围内,纳米铜粒子的体积分数对悬浮液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分散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用于分散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散体系中组合了不同的溶剂、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和不同的商业分散剂,从而能够较好地控制纳米二氧化钛在液相中的分散.  相似文献   

12.
以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谱、拉曼光谱、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分别研究煅烧温度对TiO2粉体的微观结构、颗粒形貌与紫外光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TiO2粉体发生了锐钛矿到金红石结构的相变,相变温度大约在623K~673K,且等轴状颗粒的尺寸逐渐增加。同时发现锐钛矿结构的TiO2粉体对甲基橙的紫外光光催化活性最高,而无定形及金红石结构不利于粉体的紫外光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由TiCl4一步水解法制得粉状H2O2光催化剂TiO2/AC.讨论了不同条件下TiO2/AC对苯酚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当苯酚溶液的起始浓度为10mg/L,TiO2在TiO2/AC中的质量分数为95%,TiO2/AC的用量为30mg,H2O2的浓度为50mg/L,pH为5时,光催化剂对苯酚溶液的降解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将掺铁TiO2纳米管(Fe-TiO2)作为催化剂参与光电催化反应,测定对TCs的去除率及系统中生成的·OH摩尔浓度,研究了掺铁对TiO2纳米管催化活性稳定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机理.结果表明:掺铁后TiO2纳米管的内径变小;TiO2和Fe-TiO2的XRD各特征衍射峰位置基本一致;Fe-TiO2的XPS谱图中出现Fe2p峰,说明纳米管中已掺入铁.掺入合适量的Fe3+(0.01mol·L-1)可有效延缓催化剂的失活、提高其活性稳定性,TiO2只能在前7次使用中维持TCs去除率为65%~67%,Fe-TiO2则能够在前13次使用中将TCs去除率维持在75%~79%;而两者参与的反应中·OH摩尔浓度大幅下降分别在第8次和第14次出现.初步分析Fe3+在系统中起到了电子受体的作用,补偿了部分空穴,促使.OH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分散介质及分散剂对丙烯酰胺分散聚合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醇/水混合溶剂为分散介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稳定剂,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PAM)。讨论了醇的种类、醇水比及PVP的用量对丙烯酰胺(AM)分散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醇水比(体积比)为50:50时,制备的PAM较稳定,单体转化率高;PVP添加量为单体含量的15%时,能制得较高分子量的PAM。  相似文献   

16.
稀土分散剂对羟基磷灰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土La(NO3)3,Ce(NO3)3和Y(NO3)3做分散剂,化学沉淀法制备了颗粒分散均匀的羟基磷灰石(HA)粉体,以实现其良好的力学和生物性能.宏观上观察了HA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沉降高度研究不同分散剂的分散效果,微观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其颗粒的微观形貌,比较各自的分散性.并测量了块体HA的显微硬度、压缩强度进一步验证分散效果.结果表明:用Y(NO3)3分散的HA颗粒沉降速度最慢,颗粒分布均匀,分散效果最好,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分散效果愈差,Ce(NO3)3其次,La(NO3)3最差.力学性能与羟基磷灰石颗粒的分散效果密切相关,采用Y(NO3)3时HA的显微硬度和压缩强度最高分别为87.55和92.44MPa,Ce(NO3)3,La(NO3)3作分散剂时依次减弱.研究表明,采用稀土分散剂能制备分散性良好的HA粉体,提高HA的力学和生物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