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鼠耳蝠属两种蝙蝠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贵州不同地貌下的两种鼠耳蝠(中华鼠耳蝠和水鼠耳蝠)的染色体核型,它们的染色体数均为2n=44,NF=50,常染色体都由4对M型的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7对T型的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为XY决定,且X为M型近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T型端着丝粒染色体。研究证明鼠耳蝠动物的核型在该属内具有极端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取骨髓蒸汽固定法对河南省蝙蝠科3种蝙蝠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大棕蝠的染色体数为2n=50,N.F=48,与南蝠有较为近似的核型;普通长翼蝠的染色体数为2n=46,N.F=50;毛腿鼠耳蝠的染色体数为2n=44,N.F=52.本文研究的3种蝙蝠中,毛腿鼠耳蝠为河南省新记录,大棕蝠的核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绒山蝠的核型和C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骨髓细胞研究了绒山蝠(Nyctalus veluiinus)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数为36(2n=36,FN=50),由7对大型中着丝粒染色体,1对小型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9对中小型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C带处理显示,常染色体主要显示着丝粒区深染,性染色体则和许多另外的哺乳动物类似,染色很深。本文根据夜山蝠和绒山蝠核型的明显不同及两者外型等的差异,作者认为Allen将绒山蝠单独命名为N.velutinus新种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鼠耳蝠属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作者分析的安徽5种鼠耳蝠核型和文献报道的45种鼠耳蝠核型,对该属染色体组型及进化机制进行了讨论。该属染色体基本上相同,有四个共同特征,仅出现一些微小变化,我国绒鼠耳蝠是该属染色体数最多的一个种,2n=48,NF=54。通常认为,在同一个分类阶元中,染色体数目多,具有较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为较原始类型,反之则为较进化类型。因此,绒鼠耳蝠可能是现存鼠耳蝠属动物最原始的种,该属的演化将主要遵循罗伯逊易位和衔接易位。在进化中是否伴随小染色体丢失,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鱼类染色体高分辨G-显带方法首次对鲇鱼和黄颡鱼染色体高分辨G-带核型和带型进行了研究.两种鱼的核型结果在分组式、随体和次缢痕位置等方面均与前人有较大的不同.通过带型分析,发现了异型的性染色体(暂定为XX-XY型)以及具有带纹结构的巨大随体,并对它们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四川蝙蝠核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含中国特有种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在内的、四川地区6种蝙蝠的核型.菊头蝠科2种,即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核型为2n=62,FN=60;云南菊头蝠(R.yunanensis),核型较为特殊,2n=46,FN=58.蹄蝠科1种,即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核型为2n=32,FN=60;蝙蝠科鼠耳蝠属3种,即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核型为2n=44,FN=50;大足鼠耳蝠为2n=44,FN=52;西南鼠耳蝠(M.altarium)为2n=44,FN=50.其中云南菊头蝠的核型为中国第1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方法已对云南白腹鼠(Ruttus coxingi)的常规核型作了简报。其核型包括17对端着丝粒染色体、4对亚中着丝拉染色体、4对中着丝粒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以及4个或6个 B 染色体。不同于 Makino 等人早年的报道.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又对该种动物进行了染色体 C 显带和银染色研究,C 带所显示出的异染色质区域主要分布于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末端,而银染结果表明,核仁组织者区位于16号和20号染色体上,获得了其染色体内在结构上的一些特征。另外,文章还讨论了 B 染色体在家鼠属(Genus Rattus)动物核型中的分布情况.为研究家鼠属动物染色体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对玉米两个自交系京7和华5及其杂交F_1的染色体G-带带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自交系的G-带中A型带之间的相似点很多,有的完全一致;而B型带在带的数目和分布位置上有差异。杂交F_1的G-带带型具有杂合性,B型带的杂合性尤为明显。文中讨论了G-带、C-带和N-带并存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翼手目染色体研究中,对蝙蝠科鼠耳蝠属动物研究的最多。至1983年止,全世界已对16种鼠耳蝠的染色体组型发表了论文报告,我国报道了一种。但就家族众多的鼠耳蝠属动物来说,仍然有很多种未进行研究。关于中华鼠耳蝠和绒鼠耳蝠的染色体组型,至今未见报道。本文对中华鼠耳蝠和绒鼠耳蝠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西安地区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2n=42。常染色体由13对末端着丝粒染色体以及7对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XY 是一对大小不等的末端着丝粒染色体。时染色体的 G—带,C—带和 Ag—带也做了观察分析,所得结果与 Yosida(1973)的文献资料相比较可以看出,西安地区黄胸鼠的核型可能是从亚洲型黑家鼠(Rattus rattus tanezumi)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大蹄蝠的核型、G-带和C-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大蹄蝠的核型、G -带和C -带。大蹄蝠的染色体数目是 2n =3 2 ,NF =60 ,No .8染色体上有一明显的次缢痕。大蹄蝠有丰富的结构异染色质 ,主要以着丝粒带的形式存在 ;且有若干染色体部分或全部异染色质化。  相似文献   

12.
两种短棘猬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达乌尔猬和秦岭短棘猬的染色体组型。发现达乌尔猬的染色2n=44,秦岭短棘猬2n=48。对这两种短棘猬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并对分类上争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棕色田鼠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与染色体数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三种性别类型个体 (XY ,XX ,XO)的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与染色体数目之间关系 .发现第一对常染色体极不稳定 ,存在( 1 )M ,M (一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 2 )M ,T ,T (一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 3)T ,T ,T ,T(无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三种多态类型 .性别类型相同个体的染色体数目随第一对常染色体类型的不同发生有规律地变化 .认为罗伯逊断裂是引起棕色田鼠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及其染色体数目多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云南小狭口蛙的染色体组型和Ag NORs 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为2 n= 26= 5 +8 = 22m + 4sm ,NF= 52 ,No.6 染色体对长臂上有一恒定的次缢痕,且Ag NORs 位于No.6q 的次缢痕区。本文还将云南小狭口蛙的染色体组型与已知染色体组型的近缘属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分析了贵州两种菊头蝠的核型,大耳菊头蝠2n=62,30对常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其中第13对常染色体的端部带有1次缢痕。X染色体为大型亚端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臂数(FN)为60。马铁菊头蝠2n=58,常染色体由2对小型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26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X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小型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臂数(FN)为60。马铁菊头蝠的核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不同海拔群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关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核型研究的报道。但这方面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了解树种间和种以上分类单位核型间的一般性规律,而对种内群体间核型的差异性则研究的较少。本文在马尾松核型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了解同一地点不同海拔的马尾松群体间在核型上的差异性,以期在染色体水平上了解马尾松种内群体间的差异性,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所用的材料取自福建省晋江地区德化县水口公社的自由授粉马尾松种子。种子分别采自400米,800米、1000米三个海拔高度上的优势木和亚优势木。每一海拔随机选取三棵单株。 随机选取每一海拔每一单株种子50粒左右,经高锰酸钾消毒后,分别置于培养皿中,并在25℃恒温箱内培养发芽。当幼根长达0.5~1.0cm时取样。用0.15%秋水仙素预处理5小时,于70%酒精-冰醋酸(3∶1)固定12小时,然后用1N盐酸在25℃恒温箱中解离30分钟,铁矾-苏木精染色90分钟,最后在45%醋酸中压片镜检。 从每一单株中选取五个来自不同根尖的适合作核型分析的细胞,每一海拔共有十五个细  相似文献   

17.
李长春  李云 《江西科学》1990,8(2):51-54
本文研究了鄱阳湖和滇池产的太湖短吻银鱼的染色体组型,其结果为:2N=56,并论述了其三个组型特征,未发现其他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