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几乎是包罗万象的。它可以指涉“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政治家口号下的文学写作;它也可以指涉“创作自由”、“人道主义”、“新启蒙”、“个性解放”、“表现自我”等知识分子与文学家们的倡导。它可以用来概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也可以用来概括“朦胧诗”、“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处在“新时期”。组成我们现如今的广泛的“共识”,广泛“认同”的观点,都是由“新时期”来提供的。90年代以后,往往是对80年代某些观念的强调、延续或者以此为基础的推断。“新时期文学”的最基本态度还可以用这几个概念来描述:“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文学独立”。人道主义精神是“新时期文学”的最强音,也代表了1970年代末以来文学的最感人最健康的声音。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以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为文学资源,“新时期文学”展开了对文化大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极左”政治的全面否定和批判。“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旗帜上有“自由”、“博爱”,却鲜有“平等”。人道主义者更倾向于把当下的问题看成是“社会转型”中的问题,这种态度一致延续到1990年代。但是没有对平等价值的奋力追求,又何来人道主义呢?而人道主义者的现实和历史位置究竟又在哪里呢?“新时期文学”10年盛会那段时间内,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关于“忏悔”。忏悔在当时的表述下,是对今日之我的肯定,是自我与历史的“切割”。让文学与时代、社会“切割”,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考察“人本身的灵魂”,在这一点上,“新时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后者也有所谓“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美国文艺理论家阿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理论中得到启发,概括出理论批评家观照文学的多种不同相位,并根据这不同的相位,分析了“五四”新文学观念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五四”以来 ,中国文学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文学的接受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影响不仅使“五四”文学发现了“人” ,注入了“爱的精神” ,带来了现代文体的革命 ,而且也确立了现代文学的基本走向。本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五四”文学的关系 ,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清祥 《凉山大学学报》2001,3(2):126-128,132
“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由“非人”的价值取向转向人的价值取向。从“五四”新文学“白话文学”和“人的文学”两个“中心理论”全面考察和剖析,从文言话语模式向白话话语模式转向,实际上在文学本体的表层呈现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从“载道文学”向“人的文学”转向实质上是在文学本体的深层透射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5.
1930年代茅盾在《文学》上发表了大量的关涉"五四"作家的批评,为批判继承"五四"传统及推动"五四"作家的经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茅盾还敏锐地发现了部分"五四"作家在1930年代开始的新的转变,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示,这对于当时乃至后来人们对"五四"作家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个性主义在“五四”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个性主义曾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唤醒了一代青年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求的肯定和追求。但由于许多原因,个性主义在三十年代却逐渐走向衰落。文章拟对“五四”文学中的个性主义加以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使人们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那一段历史,继承“五四”,超越“五四”  相似文献   

7.
“文学性”其实和编辑有很重要的关系,是被编辑生产出来的“文学性”。20世纪80年代更可以看出编辑的特点,编辑有意识地编发文学作品以表达自身对于文学的看法。当代文学史研究在很多方面可以拓展,应该把围绕作品的各种因素揭示出来。 从“新时期文学30年”甚至是更广阔的“当代文学60年”的角度来看,其中包含着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从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中国作家面临15年的高度“市场化”和“全球化”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前的所有中国人没有经历过的。作家如何来把握这一变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迅猛程度,这是过去中国作家从来没有办法体会到的一种离散的经验,即我们的经验分崩离析了。这种离散的经验也成了“全球化”经验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在失去一个完整的世界之后怎么办?这是中国作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今天很难在已有的艺术形式和人的内心世界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如何建立这样的关系,值得去思考。恐怕我们过去的审美经验、文学经验都要发生变化和修正。 “新时期文学30年”或者说“当代文学60年”是个比较完整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之后,我们的文学是否又到了一个变革的时期?在未来的日子里,文学的出路又在哪里?还有多少可能性?无论是作家面对的生活世界,还是作家自身的状况,媒介的条件等等,经过了最近15年的时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缺失。每个人都需要认同,你的认同依据是什么?我们很多人都找不到了。而如果回顾文学的历史的话,会发现文学不完全是追求艺术性、审美,文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提供了人们认同的依据。我们今天讨论“新时期30年”之后的文学怎么走,实际上也是讨论  相似文献   

8.
对"五四"文学的阐释有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初期的文学史研究者胡适、周作人、梁实秋等人以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分别展示了他们各自理念观照下的"五四"文学,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史则习惯于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五四"文学放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进步/反动、理性/非理性、写实/抒情、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启蒙/救亡等对立框架中进行考量,从而造成"五四"文学的阐释悖论。新时期以来,研究界渐渐摆脱之前那种本质主义的、二元对立的研究方式,吸取西方的非本质主义、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尝试以关系思维的研究方法重新解读"五四"文学,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五四"文学的复杂与悖论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中国文学逐步挣脱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学的藩篱坚定地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在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五四”文学社团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以前,人们的论述多集中在作家个体方面,而对文学社团关注不够。本文从史的角度论述了它们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产生的伟大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翻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其历史局限.本文对本时段翻译及接受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偏食"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翻译选材时的意识形态标准远大于诗学标准;并进而指出了由翻译选材而产生的一些对于我国文学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强调了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的层层面面,如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所选用的翻译策略等。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当时的内忧外患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使他们意识到文学也可以承载政治使命与科学启蒙职责。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在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都明显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五四”新文学新就新在运用现代汉语,这几乎已经是常识了.我们一直认为:新文学是“五四”时期方才诞生的,它是“五四”一代作家用现代汉语创作的新型文学作品,正是这样一批新文学作品奠定了现代汉语的地位.按照胡适等“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说法,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学,走的是言文分离的道路,直到“五四”白话文运动,才确立了“言文一致”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突出封建礼规重围之后的知识女性,经过一番徘徊犹豫之后,大体作了如下三种选择:1、皈依宗教(如亚侠、云青等)。2、折回到原来那个封建家庭,屈服于封建礼教的淫威之下(子君们)。3、蕴青、淑君等人经过苦苦的探索和追求,找到了一条虽然坎坷却充满光明与希望的革命之路。  相似文献   

14.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要结合时代的特点,注入新的内涵。当代青年人要弘扬“五四”精神,勇担历史重任,做一个新时期优秀青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创造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雅文学从繁荣走向低谷,俗文学却掀起了一股热潮。到九十年代,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对自身作了调整后,均呈现出相互影响的趋势。本文试图对新时期雅文学和俗文学的思潮的演变发展作梳理,并运用尧斯接受美学论中的“期待视野”的改变来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剖析、阐述,揭示出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是新时期雅俗文学发展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并具有更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深层的历史意识。论述作为文学潮流的“反思文学”的兴起和轨迹,分析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以“五四”后的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应,分为新旧两个阶段,这一界说已被文学史家所共识。作为两种文学的文质分野,是以传统文学“道学”的消泯和“五四”新文学“人学”的建构为视界;而“人学”的人本和文本两个层面所达到的审美高度,构成了“五四”文学的新质。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主义是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价值审择标准,而这一标准在“五四”新文学选择建构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在文学革命中发挥出了思想范式的作用,进而影响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谱系生成。理性审思科学主义文学观,它是将文学放在思想启蒙的价值尺度上进行衡量,然而,削足适履式的将科学法则运用于文学领域,将文学的审美价值按照...  相似文献   

19.
突出封建礼规重围之后的知识女性,经过一番徘徊犹豫之后,大体作了如下三种选择:1、皈依宗教(如亚侠、云青等)。2、折回到原来那个封建家庭,屈服于封建礼教的淫威之下(子君们)。3、蕴青、淑君等人经过苦苦的探索和追求,找到了一条虽然坎坷却充满光明与希望的革命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五四”精神的灵魂是创新,它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创新,“科学”与“民主”口号的提出,道德革新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