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从新鲜虫尸粗提的病毒,配成5×10~3—5×10~7多角体/ml五种不同浓度,每虫以0.1ml涂于豆叶上,感染2—3令幼虫,分组群养,6天统计结果,幼虫死亡率随病毒浓度增加而上升,5×10~5—5×10~7多角体/ml,可达81.7—92.9%。Lc_(50)为7.9×10~3多角体/ml,上、下置信限分别为9.88×10~4,6.38×10~2多角体/ml.LT_(50)5×10~6,5×10~7,5×10~5多角体/ml分别为3.7,4.1,4.5天.Lc_(50)与LT_(50)值说明NPV对银纹夜蛾具有高度侵染力,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1令幼虫对NPV最敏感,死亡率在95.2%以上,2—3令次之,4令以上敏感性很差。  相似文献   

2.
从豆田采到自然罹病死亡的银纹夜蛾幼虫,经分离鉴定其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感病幼虫体色由淡绿变为黄绿以至黄白色,体节肿大,倒垂死亡,体壁脆软,常液化流出淡褐色脓液,无嗅味。切片观察幼虫受害组织,主要是表皮细胞、血细胞、脂肪体,气管基质及中肠上皮细胞,此处丝腺、肌肉细胞也被侵染。病变主题表现为细胞核膨大,核内充满大量多角体。电镜观察多角体呈正三边形,直径1.34u,病毒粒子杆状,大小346×57.8nm呈单粒包埋。根据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系统,此病毒属于杆状毒科(B 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或核型多角体病毒A亚组,定名为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3.
用银纹夜蛾NPV交叉感染鳞翅目7个科的22种害虫和膜翅目的一种害虫,除与宿主同一亚科的黑点银纹夜蛾和粉纹夜蛾能交叉感染外,其余20种害虫均不受害,而且银纹夜蛾也不受另外6种异源病毒的感染,说明其寄主专化性较强,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选择性杀虫剂。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感染细胞系中提取的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Xc--nNPV)悬液和离体第1代细胞系中提取的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Xc--nNPV)悬液为毒源,对八字地老虎3龄末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离体第1代细胞系中提取的Xc--nNPV,其LC50比感染细胞系中提取的Xc--nNPV的LC50小,说明离体第1代细胞系中的Xc--nNPV对八字地老虎3龄末幼虫的毒力强。  相似文献   

5.
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自然罹病死亡的盗毒蛾幼虫中分离到一株昆虫病原物,经鉴定,该病原物为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sNPV),该病毒包涵体多数呈三角形、四边形,部分呈多角形,其大小为1000~2000nm;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单粒包埋型(SEV),其大小为(250~350)nm×(40~60)nm.通过感染试验测定了盗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毒力,结果显示其LC50为3.34×104PIB/mL;以3×106PIB/mL和3×105PIB/mL两种浓度感染盗毒蛾幼虫,测得LT50分别为5.78d和6.24d.  相似文献   

6.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的抗血清与其同源抗原,在双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中产生一条沉淀线和一条沉淀弧,病毒粒子的抗血清与其同源抗原,在双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中形成两条沉淀线和三条沉淀弧。异源系统之间无交叉反应。凝胶内吸收试验表明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之间不存在共同抗原,两种组分无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7.
银纹夜蛾NPV经皮擦、喷喉、滴眼、口服和脑内,皮下,静脉注射等多种途径感染小白鼠,仔鼠及家兔。口服感染鸡、羊、金鱼和家蚕。饲养7—42天,各种动物外观生长良好,体重增加,产子照常(小白鼠),活体解剖,内脏正常无异,脏器各组织切片观察细胞无病变,匀浆离心检查,均未发现NPV包含体。说明银纹夜蛾NPV特异性强,对啮齿动物、家畜、家禽、鱼类及家蚕无致病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杀虫剂,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141团5连进行康邦-20亿PIB/毫升甘蓝夜蛾多角体病毒悬浮剂,50ml/666.7m~2剂量喷雾防治。防治效果90.3%,持效期达10天以上。  相似文献   

9.
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经不同密度的蔗糖溶液离心提纯后,用碱解处理分离净化病毒粒子,再经十二烷基硫酸钠——氯仿——正丁醇抽提,乙醇沉淀获得DNA.电镜观察DNA分子大多缠绕曲卷呈线状,少数为扭曲的环状分子。线状和环状分子周长平均为5.34μ,其分子量约为1.6×10~7道尔频。  相似文献   

10.
11.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纯化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的病毒核衣壳免疫小鼠,取脾脏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得到5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它们所分泌的单抗分属IgG1,IgG2a,IgG2b和IgG3等4种抗体亚类,其中1株单抗识别分子质量为41ku的病毒蛋白,其余4株单抗均识别31ku的病毒蛋白。胰蛋白酶部分酶解分析发现,31ku的蛋白的4株单抗分别识别至少3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所有5株单抗均不与其他4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发生交叉反应。利用所制备的单抗进行了病毒在虫体中增殖动态的检测。这些单克隆抗体可用来深入研究病毒的流行规律和复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e,SpltMNPV)日本株(C3)(又命名为SpltMNPV Ⅱ)是Kamiya等从日本全国各地野外感病幼虫收集、分离到189个SpltMNPV克隆中繁殖率和毒力极强的一种新型病毒株.本研究在SpltMNPV Ⅱ的基础上构建了egt缺失的,多角体启动子启动的,BmK ITa1成熟肽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表达的重组移载体psk-△egt-pph-BmK ITa1-egfp,并通过共转染初步筛选出重组病毒感染的荧光细胞.成果为进一步研制高效重组SpltMNPV生物杀虫剂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状及毒力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对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状的观察。林间因感染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而死亡的幼虫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纯病毒感染,另一类为病毒和细菌混合染。用不同浓度的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大袋蛾卵,得多角体浓度与死亡率的直线回归方程:y=0.78+0.823x,LC50为1.18×10^5PIB/mL。用10^5,5×10^5,10^6 PIB/mL感染卵,得感染时间与死亡率的关系和LT50,分别为:y=6.  相似文献   

14.
实验提取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DNA,5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并对Eco RⅠ酶切片段进行分子克隆.结果表明,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分子量为113.78kb;实验成功克隆出10个病毒DNA Eco RⅠ酶切片段.上述结果为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由江苏海安采得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生物测定.用不同剂量不同方法感染棉铃虫二令初期幼虫和初孵幼虫,分别测得的剂量与死亡率回归方程式为y=2.56+1.52x、y=2.595+1.198x,前者的LD_(50)为40.91PTB/幼虫,后者的LC_(50)为101.70×10~3PIB/毫升.试验结果表明,江苏海安采得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国外同类病毒制剂相比,毒力是相当高的.用初孵幼虫测定有较多的优点,拟可作为一种常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感染及田间多点防治试验,明确了田间施用NPV防治银纹夜蛾应掌握在幼虫1令盛期进行,每亩用250—500亿多角体悬液加洗衣粉和墨汁各0.1%,7与9天防治效果分别到达70%与90%左右,而且随时间的延长,效果继续提高。并试用在大豆生长季节以塑料网室较大量生产病死虫是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方法,为使用病毒农药防治银纹夜蛾提供了初步条件。  相似文献   

17.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杆状病毒极早期基因iel启动子基因克隆至重组质粒pGEM-Se39中,成功地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GEM-IE1-Se39。  相似文献   

18.
19.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从1979年入侵以来,对我国林业和园林绿化造成重大危害。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cleopolyhedrovirus,HcNPV)生物杀虫剂能有效控制寄主美国白蛾种群的数量,在生物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环保价值,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从侵染特点、致病性、流行病毒学、基因组特点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综述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M对猪、山羊、鹅、鸡、兔、小白鼠青蛙、鲤鱼、金鱼及家蚕作了感染试验;对小白鼠作了致畸胎试验;检测了接触该病毒七年以上人员血清中有关抗体;用EPNPV—M同两种化学农药对照施到茶树叶上再检查茶叶中“农残“含量。研究结果表明:EPNPV-M对人体、脊椎动物和家蚕不会引起感染,亦无其他毒性;对茶树不会引起药害,亦不增加茶叶中农残含量。因此,用EPNPV—M作为防治茶毛虫的手段,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