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高分散Pt-TiO2/C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iO2溶胶法,在三种不同条件下制备了碳载Pt-TiO2(Pt-TiO2/C)催化剂。通过XRD衍射,循环伏安法(CV),线性扫描法(LSV)和计时电流法(CA)对Pt-TiO2/C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对甲醇的电氧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条件制备的催化剂中,TiO2的结晶度不同,Pt的粒径不同,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的活性也不同。其中加入聚乙二醇形成的TiO2溶胶以甲酸为还原剂,在乙二醇体系中制备的Pt-TiO2/C催化剂中Pt的粒径小,分布均匀,对甲醇的氧化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甲醇在该催化剂上的氧化电流密度分别是采用硝酸或醋酸方法的1.08倍和1.43倍。  相似文献   

2.
采用TiO2溶胶法,在不同后处理温度下制备了碳载Pt-TiO2(Pt-TiO2/C)催化剂.运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法和计时电流法等手段研究了催化剂对甲醇电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Pt-TiO2/C催化剂对甲醇在酸性溶液中的电催化氧化活性受催化剂制备的后处理温度影响.后处理温度为80℃时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分别是未处理、200℃和300℃后处理温度时的1.77倍、1.37倍和3.30倍.  相似文献   

3.
采用TiO2溶胶法,选用三种不同还原剂(甲酸、甲醛、硼氢化钠)制备了碳载Pt-TiO2催化剂。通过XRD衍射,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电流法(CA)对碳载Pt-TiO2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对乙二醇的电氧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还原剂制备的催化剂中,TiO2的结晶度不同,Pt的粒径不同,对乙二醇的电催化氧化的催化活性也不同。其中用甲酸还原所制得的碳载Pt-TiO2催化剂对乙二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分别是采用甲醛或硼氢化钠方法的1.41倍和1.64倍。  相似文献   

4.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CO在Pt-TiO2/C、Pt-TiO2/Ho3+/C电极上的氧化,发现吸附稀土Ho3+后,在0.5 mol@L-1H2SO4溶液中,对CO的吸附明显减弱,但表现出的对CO的催化作用较小;在0.2 mol@L-1Na2SO4中性溶液中,不仅电极表面对CO的吸附明显减弱,吸附量减少,且CO的起始氧化电位和氧化峰电位分别负移150mV和440mV.Pt-TiO2/Ho3+/C电极在中性溶液中对CO的氧化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用不同方法制备PtRu/C催化剂,运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法和计时电流法来检测乙醇及CO在不同方法制备的PtRu/C催化剂上的电催化氧化情况.发现无论在酸性溶液还是在中性溶液中,方法3制备的PtRu/C催化剂对乙醇和吸附态的CO的电氧化都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用浸渍法和化学沉积法来制备Pt-MoO3/C催化剂,用线性扫描法(LSV)研究了甲醇及CO在Pt-MoO3/C和Pt/C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结果发现无论在酸性还是在中性溶液中,催化剂中MoO3的加入对甲醇和CO的氧化都具有更好的电催化活性.其主要原因是Mo的存在能够增加电极表面的含氧物种,有利于甲醇的氧化,同时减弱了CO在Pt上的吸附,促进了COad的氧化,减少了CO对催化剂的毒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甲酸在Pd-Ru/C催化剂上的电催化氧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浸渍法制备高分散的炭载钯钌(Pd-Ru/C)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RD)、能谱(EDS)、循环伏安法(CV)和线性扫描法(LSV)等技术分析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及催化剂对甲酸的电催化氧化性能;通过不同温度线性扫描曲线获得不同电位下甲酸在Pd-Ru/C催化剂上氧化反应的活化能.结果表明,与Pd/C、Ru...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渍液相还原微波辅助法制备了不同Pt-Pd原子比例的、高分散碳载铂钯(Pt-Pd/C)催化剂。运用循环伏安法(CV)、线性扫描(LSV)、计时电流法(CA)、能谱(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分析不同Pt-Pd原子比例Pt-Pd/C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及其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d本身对甲醇没有电催化氧化活性,但Pd的加入影响Pt/C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当Pt∶Pd原子比为2∶1时,催化剂对甲醇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氧化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氧化石墨烯,以氧化铈掺杂的氧化石墨烯为载体,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了PtNi_3/CeO_2/RGO催化剂.通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考察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PtNi_3/CeO_2/RGO对于电催化氧化甲醇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PtNi_3/CeO_2/RGO在1.0 mol/L KOH+1.0 mol/L CH3OH溶液中的峰电流为406.62 m A/mg.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CeO2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用热分析(DSC/TG)、粉末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方法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这种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CuO-CeO2复合氧化物为纳米片状晶体,且催化剂的形态、催化活性等与催化剂组成及其制备时的焙烧温度有关,当焙烧温度为250℃,CeO2含量为10%时,获得的纳米CuO-CeO2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以乙二醇和乙二胺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脱氢和脱水反应生成吡嗪.以浸渍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分别以活性炭、分子筛和三氧化二铝为载体,以铜、锌、铝、锰、铬等为活性组分,活性组分占载体质量15%,按照不同的活性组分配比,不同的焙烧温度制备的催化剂.结果表明三种载体中,活性炭的吸附性最好.经过气相色谱分析,铜、锌、铝三种元素以1∶1∶1(摩尔比)的比例浸渍的活性炭载体上的催化剂,焙烧温度为350℃时,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超稳Y-沸石催化合成乙酰乙酸乙酯缩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脱铝超稳Y-沸石作催化剂合成了乙酰乙酸乙酯与乙二醇缩酮和丙二醇缩酮,其产率可达到80%和96%,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和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规律,发现产物比反应物更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对反应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首次在微波辐射下,以乙二醇为溶剂,6 mol.L-1的盐酸为催化剂,用亚氨基二乙酸和邻苯二胺缩合生成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反应时间仅17 min,收率为75%.与常规方法相比,该方法反应速度是传统方法的85倍,收率是传统方法的2倍,溶剂用量减少到传统的1/4.并摸索出此化合物在微波辐射下合成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酸的疏水性对催化缩酮化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因载了不同量的氯化氢的聚(对氨基苯乙烯)和不同交换量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的环己酮与乙二醇的缩酮化反应缩酮的收率,研究了聚合物固体酸催化剂的疏水性对其催化缩酮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催化剂的疏水性,可提高缩酮化反应的收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以环氧氯丙烷和乙二醇为主要原料,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合成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的方法,并以其为中间体与联苯二酚聚合得到含环氧功能基团的液晶聚合物.用红外光谱、DSC及带热台的POM对其性质和液晶性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以无机盐和氧化物为原料,柠檬酸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复合螯合剂,乙二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0.85Pb(Mg1/3Nb2/3)O3-0.15PbTiO3(PMN—PT)铁电陶瓷粉体及其烧结体.并通过XRD和SEM分析了PMN—PT钙钛矿相的形成和烧结体的显微结构.讨论了不同烧结温度对陶瓷显微结构、介电、铁电及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PMN-PT陶瓷适宜烧结温度为1100℃,比常规固相合成法制备PMN—PT陶瓷的温度低100~200℃,且该条件下烧结的陶瓷性能优异:d33=252pC/N,Pr=17.8μC/cm2.  相似文献   

17.
以水杨酸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为交联剂合成了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在B-R缓冲溶液中,采用差示脉冲伏安法研究了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平衡结合实验结果表明,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明显大于非印迹聚合物NIP的吸附量.选有与水杨酸分子结构类似的对羟基苯甲酸研究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水杨酸的选择性,表明此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水杨酸的吸附量总是大于对对羟基苯甲酸的吸附量,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水杨酸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以NaH2PO4为催化剂,通过苯甲醛和乙二醇反应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探讨了NaH2PO4对缩醛反应的催化活性,较系统地研究了醇醛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诸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实验表明:NaH2PO4是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良好催化剂,在n(醇):n(醛)=3.0:1.0,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2.0%,甲苯为带水剂,反应时间3h的优化条件下,苯甲醛乙二醇缩醛收率可达86.3%.  相似文献   

19.
Pd/C催化剂中Pd的分散度和对H_2的吸附、脱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H_2-O_2滴定法、脉冲吸附法和程序升温脱附法,研究了工业Pd/C催化剂中Pd的分散度和H_2吸附、脱附性能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在Pd/C上H_2的化学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特别是H_2溢流现象显著,这是与Pd的分散度密切相关。对催化剂的这些性能与其催化活性和失活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