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4年伊始,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史无前例”地刊发了一本中文增刊,其中收集了8篇由美籍华裔科学家撰写的文章。他们在充分肯定近年来中国科研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诸多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诤言难得,弥足珍贵。为了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腾飞,特将该刊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博士刊发这一增刊的缘由说明、杨向中教授有关胚胎生物技术的文章全文以及吴瑞、蒲慕明二位专家的文章摘要,在本期《世界科学》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蔡天新 《自然杂志》2007,29(1):59-59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其晚期的代表作《科学和现代世界》(1925)中,把17世纪称为“天才的世纪”,并以此来为其中的第三章命名。大概正是因为“天才的世纪”这个词的诱惑力,驱使我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写下了3篇科学随笔,即《费尔马最后的定理》(载《南方周末》,2001年10月26日)、《牛顿在他的非典时期》(载《书城》,2003年第6期)和《隐居的法国人:帕斯卡尔与笛卡尔》(载《读书》,2006年第5期)。也就是说,我已经谈论了17世纪的4位科学天才——3个法国人和1个英国人,现在我必须要说到的是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那个世纪里最为博学的人,“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罗素语,《西方哲学史》),一个地地道道的德国人。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美国《科学新闻》评选出了10位科技新星,他们都是将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陈倩名列其中(详见2017年第3期封底)。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材料科学家陈倩沐浴在一片绿光中,她正在观看纳米金棒"翩翩起舞"的实时视频,电脑屏幕显示,它们在一个镜筒如电线杆一般粗的巨大显微镜下来回扭动和摆动着。  相似文献   

4.
<正>值此英国皇家学会举行其350年庆典之际,《自然》杂志撰文主张:科学院应该更多的吸收女性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并积极参与到公众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去。《自然》杂志最近采访了几位法国青少年,当问及他们对科学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金融危机所致的经济低迷时期,科学技术还能蓬勃发展吗?科学如何发展,科学家如何在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的漫长道路上发挥作用?前不久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经济衰退观察”为题.请到多位杰出思想家和实业家各抒己见,分别从决策、历史、经济和创新等角度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和建议。以下摘选其中主要内容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6.
美国《发现》杂志不久前将2002年第13届科技创新奖颁给了五位科学家。他们不是天才,但他们都在各自所在的领域,取得了成功。“我能够‘设计’出一只鸟吗” 76岁的保罗·麦克里迪至今仍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梦想着翱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初,我们向青年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调查:文章发表的数量和影响因子是否能够反映一位处于科研生涯初期的研究人员的真实水平?这个问题总共收到约200份回复,其中75%的科学家并不认为发表的文章反映了科学家的真实水平,而25%的认为发表的文章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持否定意见的科学家大致有以下几个理由:发表的文章不能反映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所具有的许多优良品质;青年科学家发表的文章更多反映了其  相似文献   

8.
正科学家要如何才能与外行人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采用的方式又能促进受众们重构他们的观点?西德尼·佩尔科维茨(Sidney Perkowitz)是位科普作家,也是一位固态物理学教授,自从他在1990年退休离开学术界起,他一直在从各个角度着手攻克这个难题。他的新著《真正的科学家不戴领带:当科学与文化相遇》是一本文集,收  相似文献   

9.
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及另一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法国科学家,以奖励他们在利用激光稳固原子状态项目上的杰出贡献。朱棣文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等人之后又一位获得世界科学界最高嘉奖的海外华裔科学家。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说,朱棣文教授并不是首先从瑞典  相似文献   

10.
提起生命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们就会想起克里克和沃森。然而至少还有一位科学家也应该永远被人记住,她就是弗兰克林,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天才女科学家。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美国书商诺曼收藏的私人信件进一步证实,弗兰克林对这一发现居功甚伟。这位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女科学家不应该被公众和历史遗忘。一、从源头说起关于DNA的结构可能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阿斯特伯里,他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图认为,DNA分子是多聚核苷酸分子的长链排列。尽管阿斯特伯里的衍射图极不清楚,无法真实反映DNA的…  相似文献   

11.
李伟 《世界科学》2004,(1):29-30
中国青年学者王磊因其在实验中成功地用人工方法扩充了生物体的遗传密码,获得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3年度“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这一成果被学术界誉为“将来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突破。同时被《科学》评出的5位区域奖荣得者中,中国学者陈清因其在感觉刺激和信号传导方面的新见解而获奖。 王磊是2003年度“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的惟一获得者,是继时松海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时松海因其在大脑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于2001年获此大奖)。本刊在介绍王磊及5位区域奖获得者的同时,将王磊发表在《科学》上的“扩展遗传密码”一文摘译给读者,便于对其研究领域及应用前景所了解。  相似文献   

12.
1987年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建立40周年,英国New Scientist杂志(1987年5月21日)为此聘请了7位英曾经或正在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撰写纪念文章。这7位科学家中的6位都由于他们在该实验室的杰出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们的文章回顾了自己从事研究的艰苦历程,以及在剑桥的生活。本刊现已组织把七篇纪念文章全部译成中文,并把它们献给本刊的广大读者。这七篇文章将分期刊登,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3.
1987年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建立40周年,英国New Scientist杂志(1987年5月21日)为此聘请了7位英曾经或正在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撰写纪念文章。这7位科学家中的6位都由于他们在该实验室的杰出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们的文章回顾了自己从事研究的艰苦历程,以及在剑桥的生活。本刊现已组织把七篇纪念文章全部译成中文,并把它们献给本刊的广大读者。这七篇文章将分期刊登,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4.
1987年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建立40周年,英国New Scientist杂志(1987年5月21日)为此聘请了7位英曾经或正在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撰写纪念文章。这7位科学家中的6位都由于他们在该实验室的杰出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们的文章回顾了自己从事研究的艰苦历程,以及在剑桥的生活。本刊现已组织把七篇纪念文章全部译成中文,并把它们献给本刊的广大读者。这七篇文章将分期刊登,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5.
1987年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建立40周年,英国New Scientist杂志(1987年5月21日)为此聘请了7位英曾经或正在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撰写纪念文章。这7位科学家中的6位都由于他们在该实验室的杰出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们的文章回顾了自己从事研究的艰苦历程,以及在剑桥的生活。本刊现已组织把七篇纪念文章全部译成中文,并把它们献给本刊的广大读者。这七篇文章将分期刊登,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6.
1987年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建立40周年,英国New Scientist杂志(1987年5月21日)为此聘请了7位英曾经或正在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撰写纪念文章。这7位科学家中的6位都由于他们在该实验室的杰出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们的文章回顾了自己从事研究的艰苦历程,以及在剑桥的生活。本刊现已组织把七篇纪念文章全部译成中文,并把它们献给本刊的广大读者。这七篇文章将分期刊登,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丰盛的晚餐或一次开怀痛饮以后 ,科学家们可能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打开记忆的闸门 ,于是那些曾经激励他们选择了科学生涯的往事又历历在目了。他们可能就关于成为一个科学家和从事科学这一点意味着什么向我们进行说明。这样的思考构成了迈克尔·阿普特的新的记录影片《我和牛顿》的核心内容 ,该影片描绘了七位科学家的传略 ,他们都是很杰出的信息传递者。七位科学家来自广泛的研究领域 ,有着不同的研究生涯 ;其中包括从玛加·玛塔利克———一个在南加州大学工作的年轻的机器人研究人员到格特鲁特·埃利恩———虽然未完成她的哲学博士学…  相似文献   

18.
美国《幸福》杂志1986年10月份发表专文,评介了作出较大贡献、并有可能在2000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10名科学家。文章强调了处于大科学时代的今天个人研究的重要作用,介绍了他们所以作出重大发现的共性,以及他们的主要工作和学术观点,并由此提示了最有可能出现重大突破的科学学科。  相似文献   

19.
未来强烈地吸引着每一个人,但有谁能比那些造就了未来的年轻科学家更好地预测未来呢?《科学文摘》询问它的100位优秀年轻科学家,“你认为今后20年科学所必须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是什么?”他们的答复证明,他们并不是多数人历来所想象的科学家那样,不是象牙塔里的书呆子。事实上,他们所关心的是我们大家都在关心的广泛的社会和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一些英国科学家近日表示,他们认为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两位著名的科学界泰斗可能患有一种名为阿斯佩吉综合征的孤独症。这种疾病最早是由维也纳内科医生汉斯·阿斯佩吉于1944年发现的,这种疾病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会交往和沟通方面能力缺乏,但其并不影响学习能力或智力。事实上,不少患有这种孤独症的人均拥有超人的天赋和能力。虽然现在对爱因斯坦和牛顿的病情进行诊断已经不可能,但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几位科学家对爱因斯坦和牛顿的性格进行了分析,以了解他们是否具有上述孤独症的症状。上述科学家在《新科学家杂志》上撰文称:“牛顿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