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忧生”意识为王国维学术生命、人生信仰的基点,其学术思索及其人生路程也建基与此。正是这种深沉的人文忧思,铸就了王国雏诗学内在的“忧生”之魂。他认为文学的“无用”之用能解脱人的生存困境,即为其“忧生”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生与死是人生的一对矛盾。生的境遇,可以通过各种象征符号直接地表现。死则不然,死对生存的意义,往往要通过各种象征符号的“中介结构——生的无意义结构”,表现出来。川端文学对“生”之渴望的“无意义”描写,一方面反映作家的形象思维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家对人生“终极关怀”的“虚无主义”依恋。  相似文献   

3.
生与死是人生的一对矛盾。生的境遇,可以通过各种象征符号直接地表现。死则不然,死对生存的意义,往往要通过各种象征符号的“中介结构——生的无意义结构”,表现出来。川端文学对“生”之渴望的“无意义”描写,一方面反映作家的形象思维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家对人生“终极关怀”的“虚无主义”依恋。  相似文献   

4.
白羽 《奇闻怪事》2007,(3):34-35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人生,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生发展,这是叶圣陶先生一贯的教育思想。我们通潭路小学正是信守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提出“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成长;以德治校,促进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并以此构建了我校“为生命之树浇灌,为生命成长奠基‘3+1’育人工程”。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周作人与成仿吾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追求。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表达上,周作人由人生关注转向艺术园地,成仿吾则由艺术之“美”走向人生之“善”之“真”;在文艺的表现自我上,周作人由社会大我而一己小我,成仿吾则由小我而转向大我:两人相背而走,殊途亦不同归。而且在追求道路上,两人好像作了一个方向上的置换,似乎是对自己前期选择的一种背弃。然而,深入表象下的本质,我们发现的是他们对艺术追求的坚持。  相似文献   

6.
该文强调语文教学的教育特性 ,提出应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用“有情”眼光鉴赏文学作品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正确理解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 ,探讨了认识审美活动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大部分的教育专家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均认为,要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解决“做人”的教育问题。我国传统教育是十分重视做人教育的。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强调教人“做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用“革命文学”来概括湖南文学建国60年的主流有失偏颇。政治标准不等于不以人为本,文学应服务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新中国成立60年来。湖南文学不断走向以人为本,出现了大量优秀之作。这些作品具有直面政治风云、关注人生质量、透视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张家金 《科技信息》2012,(2):325-325
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文学专题互动式教学是基于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教学的教育理念。为此,我们选取了爱国主义教育、品格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婚姻爱情观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共五大专题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0.
蒙星宇 《广东科技》2011,20(2):78-81
本文研究医学院的文学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可行性、终极目标、教学方法.梳理医学与文学的渊源与融合,论证了医学院文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医学院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自觉人生的诗意,通晓生命的道理、懂得生活的情趣.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论述了医学院的文学教学方法的三部曲:精选文学作品,展示诗意之美;生动演绎、调侃解...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反映了其对生活和教育关系问题的认识,对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提倡的"课程回归生活"具有指导作用。为此,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努力挖掘"生活教育"的功能,使幼儿健康活泼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源于西方,浙江海洋学院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特色,探索了舟山地区涉海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土化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评估方法,使职业生涯课程更符合涉海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达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目的,即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并在大学期间建立科学的择业意识、做好择业求职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3.
人生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90后"大学新生人生观教育有利于实现角色调适、充实大学生活、明确人生理想、理性思考人生。创新"90后"大学新生人生观教育的途径,包括身体力行,进行榜样教育;专题讲座,进行理论教育;职业规划,进行选择教育;军训实践,进行体验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以塑造女性形体和培养女生内在气质美为目标,选用国内外高校和俱乐部的新教材、新方法进行教学实践,通过社会公益活动、有偿服务等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编排、现场应变能力等。  相似文献   

15.
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缺失状况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担忧,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迫切任务。《大学语文》课作为培育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应从转变思想认识、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实施"大语文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以及优化教学评价模式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将课程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一所十分注重创新教育的大学。它不仅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德育创新教育课程,而且在校园文化中也很好地做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它的德育创新教育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寓于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创新教育课程,另一类是寓于专业课程中的创新教育课程。在校园文化中创新教育主要体现为旗帜鲜明的"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职业的劳动性质和职业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对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教育必须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一条通专结合的培养路径。加强通识教育,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是高职院校刻不客缓的义务和责任,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不是外在于生活的东西,而是和生活融为一体。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因此真正有效的高职学院德育模式的选择必须是以生活为依托进行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文章在对高职学院德育处于"边际情势"或"无效状态"的归因分析后,从高职学院生活德育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对高职学院生活德育模式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现代德育,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回归生命本身,关注生命和谐。面对以道德困境为代表的人类现代危机,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可为现世提供一条如何消解困境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文科大学物理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开设文科大学物理选修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构建文科大学物理课程体系、如何搞好文科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做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