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在豚鼠、弥猴及犬的甲状腺活细胞内,存在着一个典型的液泡系,它的形态、构造,以及明显的极性,和其他一切动物细胞内的液泡系完全相同,一方面可以被中性红染成红色,或被亮焦油蓝染成蓝柴色;另一方面,可被金属盐类浸染成为黑色的高尔基, (2)液泡系被金属浸染成为高尔基体时,形态可以各有不同:圆形独立的小泡状,颗粒状念珠状,完全看固定时,液泡是否被完全保持原来形状,或者多少被损坏的程度深浅而定. (3)在脊椎动物甲状腺细胞内,除了液包系和线粒体系外,并没有一种独立存在的高尔基体,  相似文献   

2.
(1)在脊椎动物胰脏细胞内,根据活观察,活体染色的结果,知道在细胞质内,除胞核及中心体外,只存在着两种独立的,不同的形态组成物:液泡系和线粒体系,在活细胞内绝对没有任何形态的高尔基体,如同在其他动物细胞内一样。 (2)由中性红或亮焦油蓝染色所显示的液泡系,和由金属浸染法所得到的,独立的圆形颗粒的高尔基体——就是属于“dictyosomes”类型,两者是完全符合一致的。 (3)在胰脏细胞内,如同在其他任何後生动物细胞,尤其是腺细胞内一样,也存在着一个“高尔基区”,出液泡系,环泡线粒体系及弥散类脂体三者共同组成的,这三种组成物可以单独地或彼此混合地被金属浸染成为各式各样的高尔基体,(圆形的、独立的粒状,细网或粗网状,以及“大斑块”状。) (4)胰脏细胞分泌粒是由液泡直接产生的,和任何线粒体系,不发生任何直接的关系,分泌粒起源于线粒体系的学说,完全是不正确的。 (5)我的研究结果,再一次地证明:巴哈学派的液泡学说和拔克的“人工产物的高尔基体学说,是完全正确的,这两种学说,对胰脏细胞也完全适用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果蝇幼虫唾腺细胞在分泌周期过程中液泡系和线粒体的演进规律及这两种细胞器共同组成一个典型的“液泡区”(即高尔基区)。论证了在此高尔基区内的液泡直接酿造形成酶原颗粒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高尔基区的线粒体并不直接参加酶原颗粒的形成。在酶原颗粒形成过程中,唾腺细胞的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仁变形并移动,而且在核仁中出现“核仁小泡”,数目可由一到七个。变形虫状的核仁向核模逐渐移动,与线粒体及细胞质仅相隔一层极箔的核膜。双方可能通过核膜进行着某种“化学贸易”。核内巨大染色体与核膜紧密地接触,在其末端或侧面,靠近核膜处,有“染色体小泡”的出现与消失的现象,甚至还有些“染色体小泡”穿过核膜外移到靠近核膜的细胞质内的现象。这些现象在核质关系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这些“核仁小泡”的DNA化学特性,应用孚尔根核酸反应得到了证实。并且讨论了这些核仁小泡的生理功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对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小孢子和绒毡层,应用电子显微镜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的结果: (1)不育系小孢子的败育,绝大多数发生在“大液泡期”,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各种细胞器解体或退化;少数不育系“小液泡期”的小孢子,也有发生细胞器的解体。 (2)在败育前的和正在败育的小孢子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核糖蛋白体状颗粒,它们的性质及其与不育性的关系尚未能肯定。 (3)在不育系的绒毡层和小孢子的发育过程中,液泡系即溶酶体系统的发育与保持系相比,有较显著的差别。液泡系的行为,可能可以作为小孢子败育的最早的形态上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武延生 《大自然》2012,(6):16-17
液泡是细胞内的常见细胞器,但人们对这种细胞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我们经常见到的液泡是存在于陆生植物已分化细胞中的液泡,一般是一个,占细胞的绝大部分体积。但这个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一个具体的植物细胞而言,液泡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时,液泡的体积较小、数量较多,而后这些小液泡通过彼此合并,体积逐步变大、数量逐步变少,在成熟细胞内合并成了一个大液泡。用染料中性红将小麦根尖细胞内的液泡染成红色,液泡的这种变化趋势就  相似文献   

6.
应用电镜观察石刁柏胚芽、水仙幼叶、根尖和甜菊愈伤组织等分生细胞高尔基体、液泡以及内质网和细胞壁之间的联系,在高尔基体的形成面,由内质网芽生的运输小泡,分布于高尔基潴泡周围,高尔基潴泡末端扩大发展形成高尔基液泡,在分生细胞的大小液泡,是由高尔基潴泡末端扩大形成的,这些液泡合并形成中央液泡.在细胞壁的形成过程中,高尔基小泡沿着细胞壁边缘转移,并且与质膜融合。  相似文献   

7.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形成层细胞超微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休眠期形成层带细胞壁比较厚,具有许多小液泡,细胞核占细胞体积较大,核质稀疏,内质网为光滑型,核糖体分散在细胞质中,脂质体较多,活动期形成层带细胞层数较多,细胞壁比较薄,纺锤状原始细胞中具1—2个大液泡,而射线原始细胞具许多分散的液泡,这在双子叶植物中还未报道过,细胞质沿细胞壁分布,核膜明晰,核质浓密,内质网为粗糙型,上面附有大量的核糖体,脂质体较少,在休眠和活动期都有淀粉积累,线粒体、微管和内质网大量分布在初生纹孔场附近,而且有大量的小泡沿细胞壁分布,这有可能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杯[8]芳烃磺酸钠与中性红之间的包合作用.当中性红溶液浓度较高时,杯[8]芳烃磺酸钠的加入使中性红溶液的荧光强度增加,实验证明这是由于中性红与杯[8]芳烃磺酸钠形成了包合物,以致溶液中裸露的中性红分子减少的缘故.介绍了利用光谱法测量包合反应的生成常数方法.结果表明,杯[8]芳烃磺酸钠与中性红可形成1∶1(摩尔比)的包合物.  相似文献   

9.
聚中性红薄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循环伏安法 (CV)等电化学方法对聚中性红薄膜修饰电极 (PNRE)的电化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根据PNRE的各种电化学特性 ,对中性红的电化学聚合机理进行了推断 ,并对PNRE的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与实验现象相一致的结论 .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从高等植物分离完整液泡的方法和液泡在植物抗盐中的作用.液泡的分离方法有机械分离法和由原生质体分离液泡两种.液泡在植物抗盐中的作用是:(1)增加细胞内溶质浓度,避免生理干旱.(2)减弱盐离子对细胞质的毒性.本文还提出了液泡生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对水溶液中染料中性红的吸附性能.考察了GO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探究了动力学及热力学吸附规律.结果表明,GO对中性红具有显著、快速的去除能力,最大饱和吸附量可达到约900 mg/g,该吸附过程可用准二级吸附速率方程进行描述.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研究表明GO对中性红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式,是一个自发、放热、熵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应用磷酸铅沉淀技术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茎竿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纤维原始细胞形成期,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于质膜和细胞核染色质上;在初生壁形成早期,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在质膜、液泡和细胞核染色质上,并在质膜上密集分布;随着初生壁的继续形成,质膜上的酸性磷酸酶逐渐减少呈稀疏分布,而细胞核染色质上的酸性磷酸酶逐渐增多呈密集成团分布;随着次生壁的形成,染色质开始凝聚,细胞核染色质上分布的APase活性有所减弱。但随着液泡膜的裂解,在裂解的液泡膜、降解的线粒体和细胞质上具有APase活性。随着次生壁持续增厚,APase在胞间连丝、质膜、质膜内陷结构、运输小泡和凝聚并边缘化的染色质等部位持续多年保持较强的活性。因此,酸性磷酸酶可能是引起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原因之一,不同的酸性磷酸酶同功酶可能分别参与了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初生壁和次生壁的形成,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酸性磷酸酶持续保持较高活性与竹子纤维细胞的长寿特性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植物液泡膜质子转运无机焦磷酸酶(V-PPase)酸化植物液泡并为液泡的次级转运系统提供能量,在植物耐盐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克隆小拟南芥液泡膜H+-PPase基因,采用RT-PCR结合RACE的方法从小拟南芥叶片的cDNA中克隆了1个液泡膜H+-PPase基因,命名为OpVP1。OpVP1基因的cDNA全长为2698bp,开放阅读框(ORF)为2313bp,编码770个氨基酸。OpVP1蛋白与琴叶拟南芥、拟南芥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6%、98.4%。系统进化分析表明OpVP1基因属于Ⅰ型液泡膜质子焦磷酸酶基因。OpVP1蛋白的分子量是80745.9Da,等电点pI为5.13,含有14个跨膜螺旋结构。三维结构分析表明OpVP1蛋白是由2个单体组成的二聚体蛋白。qRT-PCR表明OpVP1基因在角果中表达高于根、茎、叶和花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6株光合细菌的富集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保定市护城河及白洋淀底泥中富集分离出6株光合细菌,分别编号为PSB-1、PSB-2A、PSB-2B、PSB-3、PSB-4、PSB-5。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试验,以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为依据,鉴定认为PSB-1、PSB-2B、PSB-3、PSB-5属于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的成员,PSB-2A属于红细茵属(Rhodobacter)的成员,PSB-4属于蓝细菌(Cyanobacteria)。  相似文献   

15.
CHO细胞中性红试验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性红摄入法测定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活性的有效性,为中性红比色法用于卷烟烟气毒理学评价提供参考.采用中性红吸入法,当中性红质量浓度为50~5000μg/mL,培育时间3h,溶解液pH值为3.0~4.0范围内,吸光值(A540nm)与CHO细胞的活细胞数呈正相关,是较为合适的实验参数.结果表明中性红比色法灵敏准确,结果稳定,操作简便,可以用于卷烟烟气细胞毒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检测体系的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表面张力、电导率等,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盐酸普鲁卡因(PCN)与酸性形态中性红(NRa)的相互作用.中性红能降低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在SDS稀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能减弱NRa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的强度.随着SDS溶液浓度的增大,NRa的光谱强度增大.NRa吸附于球状胶束表面,定位于棒状胶束膜相较深处.在SDS胶束体系中,随着PCN的加入,NRa的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7.
采用层接层自组装技术,将(NH_4)_(14)NaP_5W_(30)O_(110)·31H_2O和中性红(Neutral red,NR)组装成复合膜材料.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循环伏安扫描等手段对复合膜材料进行了表征,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联机技术对复合材料的电致变色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该复合膜实现了由淡红色、浅蓝色到蓝紫色的颜色调变,其光对比度为32.4%,着色效率为79.8cm~2/C,着色与褪色时间分别为4.3和4.2s;(NH_4)_(14)NaP_5W_(30)O_(110)·31H_2O和中性红复合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电致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从保定市护城河及白洋淀底泥中富集分离出6株光合细菌,分别编号为PSB-1、PSB-2A、PSB-2B、PSB-3、PSB-4、PSB-5.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试验,以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为依据,鉴定认为PSB-1、PSB-2B、PSB-3、PSB-5属于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的成员,PSB-2A属于红细菌属(Rhodobacter)的成员,PSB-4属于蓝细菌(Cyanobacteria).  相似文献   

19.
酸性曙光红A     
平阳敖江机电设备厂试制成功的“酸性曙光红A”,是属于三苯甲烷系染料,国内外主要用于制造红墨水和丝绸物的印染。目前需要进口。去年九月,平阳县科委受温州市科委的委托,对该项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酸性曙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天然沸石对中性红的吸附及其作用机理,考察了p H值、振荡时间等因素对天然沸石吸附中性红的影响。以天然沸石为原料,采用焙烧改性、Na Cl改性、超声改性3种方法获得改性沸石。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改性方法对中性红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及改性沸石吸附中性红的吸附动力学实验及吸附等温线。优化得到了最佳吸附p H值、时间和最佳改性方法;计算平均自由能得出吸附过程是物理过程,并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