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日科技》2012,(6):F0002-F0002,I0001
6月27日,以“集聚人才科技资源、引领丽水跨越发展”为主题的2012中国丽水“人才·科技”峰会隆重开幕。两院院士、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专家、  相似文献   

2.
彭雨田 《安徽科技》2008,(10):26-27
安庆是中国最早接受现代文明熏陶的城市之一。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安庆科技曾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洋务运动后中国第一个军械所在安庆创办、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在安庆制造、中国第一艘机动船在安庆下水……,安庆,为中华民族的科技发展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安庆市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整合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为着力点,精心组织实施创新推动、人才强市战略,重点从“整合科技计划、做大科技项目;整合特色技术、做强特色产业;整合共性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三个环节入手,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力促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千亿安庆”、“活力安庆”、“和谐安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其中包括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作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在本质上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教育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推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人才主要经由教育培育而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产要素视角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要求层面来分析。对生产力三要素进行剖析,解构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从“新”和“质”两方面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握其重要着力点,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首次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相贯通,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部署,展现了新征程赋予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指明了“人才强、科技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是科技工作的“指挥棒、指南针、风向标”。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制胜”工作导向,  相似文献   

6.
瓯海区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优秀组织奖”、“浙江省党政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区科技主管部门还多次被评为“浙江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科普工作先进集  相似文献   

7.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根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必然对人才自主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要充分认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使命所在。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刻理解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丰富内涵,在方式上注重“自主性”,在范畴上突出“全面性”,在目标上强调“高质量”。探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可行路径,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发挥各级领导干部责任;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注重全球视野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一名奋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在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笔者非常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科技现代化”这一核心关键支撑,铭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主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回答“国有疑难可问谁”,我们更需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肩负起科技创新的重任,率先实现科技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曹睿 《华东科技》2024,(1):88-90
<正>从历史经验来看,举国体制曾经作为党管人才的一个具体抓手,充分发挥了我们党的号召力、领导力和协调督促作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人才竞争态势严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多样化的移民政策、宽松的留学生签证政策以及便利自由的出入境政策吸引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和青年人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高精尖缺”人才的争夺上频繁出招,阻止人才回国发展。中国要解决“卡脖子”,首先要解决“人才荒”,科技场上的“战争”本质是实现人才缺口的补位和持续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发挥好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更好地推动科创中心建设,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先后研究出台了“科技创新示范区与人才生态最优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人才新政2.0”等一揽子政策,持续打造“智汇婺城”城市品牌,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断凸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坚持科技“国际化”战略,创新科技合作渠道,加速推进高新区国际化进程。同时不断探索国际化中介服务模式,依托中国赛宝华东实验室等专业机构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探索国际专利申请的资金资助。积极开拓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渠道,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层次,真正成为技术领先、人才聚集的国际化研发基地,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  相似文献   

12.
目前.印度已率先进入人才、资本双重驱动的“公司化知识经济移民时代”,由此,美国高科技行业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已形成“印度化”趁势。从发展态势看.包括苏州在内,中国一大批硅谷也能成为中国知识经济移民大规模进驻西方就业市场的“移民发动机”。从发展潜力看.中国进入“公司化知识经济移民时代”的规模和力度将远远超过印度。中国的科技崛起.可能绕不过美国高科技行业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的“中国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高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追高峰学科、培育高水平人才的使命所在,也是高校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体系的目标指向。近年来,东南大学立足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和人才特质,紧紧围绕科技成果的“质量”和“贡献”两大主题来深入推进改革和完善高校科技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具有东大特色的改革创新发展之路,促进了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小庭  叶俊 《华东科技》2006,(11):44-45
2006中国国际工博会科技论坛之一“院士圆桌会议”11月15日上午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今年会议主题为“创新人才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出席会议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集聚战略人才,把人才作为强省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动员部署会也将目标锚定为“在全省营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通过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6.
在计划中,加强广西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被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目标要求首先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及团队。围绕我区重点产业,继续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启动实施科技领车人才计划,设立自治区高层次创新人才专项资金,结合广西科研需求和基础条件、学科建设,针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工作机制,三年内引进60名“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突出贡献专家、  相似文献   

17.
上海正处于新一轮发展时期,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的动力寄托于科技、寄托于人才。中共中央政治局曾专门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要建设三支人才队伍,重视培养急需的中高级人才。而上海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开展创新大讨论,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在上海市科委制订的“上海科技创新行动纲要”中,将培育技术管理人才纳入了行动计划。建立技术管理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作为行动计划的载体,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新型技术管理人才队伍,推动上海市和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有效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上海科技、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凝聚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为主体的研发团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认真调研和组织评审的基础上,近日,贵州省科技厅确立了本省首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并给予资助。  相似文献   

19.
李和渝 《华东科技》1996,(12):42-42
现代社会的各种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振兴靠人才。科技兴市必须有合理足量的各类人才支撑,才能兴得起来、兴得下去。我们认为,科技兴市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作后盾,尤其需要下述三类人才的支撑。 一、科技兴市需要决策型人才支撑 科技兴市,就是要将科技发展列入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将科技作为“龙头”来规划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技兴市要求科技工作必须着眼城市的全局,不仅仅要筹划科技的发展,更要从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1 建立“科技研发中心”需要在现有条件基础上着力于环境再造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合肥、西安等城市都相继制定规划 ,要把自身建成区域性、全国性的“科技研发中心”或曰“科技创新基地”。其决策的依据是 :本地聚集了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人才 ,或认为本地的条件可以从全国积聚高新技术人才。按照美国学者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 ,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的本质特征是“创业公司的栖息地” ,高新技术人才的聚集只是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并非是充分条件。高新技术最重要的特征 ,就是诸多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 (由知识武装起来的智力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