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渔崇尚戏曲曲文、音律和题材的通俗性,旨在使戏曲适合舞台搬演,适应观众的欣赏趣味,进而提高戏曲的接受效果。李渔对戏曲通俗性有辩证的认识。李渔崇尚通俗的戏曲接受观不仅具有构成戏曲理论的价值,而且具有匡时济俗的现实意义。在清代昆曲日趋典雅化的时代背景下,李渔持论公允,维护戏曲通俗性的本质,表现了难能可贵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浅析李渔《风筝误》中“风筝”的叙事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筝误》是明末清初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李渔的代表作品,此剧以"风筝"命名,"风筝"意象贯串全剧始终,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立主脑"的观点。他强调"弃旧图新",借用"风筝"为引子,给"借诗传情"这一陈旧的情节模式注入新意。在戏曲创作具体结构上,李渔对前代文学中"风筝",尤其是元曲中的"风筝"总结的基础之上进行巧妙创新。从总体原则和具体结构两个角度出发,"风筝"在李渔的戏剧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3.
"老来得子"是李渔重要的生平经历,亦在其话本小说《十二楼》《连城璧》中反复出现,是其话本小说"自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李渔话本小说中的"老来得子"情节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透射出李渔膝下无子时的焦灼心理,成为李渔自我安慰、自我解嘲的特殊方式。李渔在其话本小说中通过对亲子与继子、复兴与覆灭等与"老来得子"情节相关问题的书写,展现了"老来得子"情节的多重面相以及其敷衍、生发故事的强大叙事动能。此外,李渔在话本小说中灵活地添加了"老来得子"情节,"老来得子"或是作为一种背景或结果被放置于小说的开头或结局处;或是参与到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中,成为小说主要矛盾冲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抑或是驱使故事发展的起点与动力,显示出丰富的叙述功能。  相似文献   

4.
丁萌 《世界博览》2012,(10):50-51
正冲击日企的不仅仅是地震自去年的地震后,日本企业遭遇的市场"余震"还远未消除。李渔坐在办公桌前,看着自己新买的IBM笔记本,轻轻地叹了口气:"这外观的好看程度和索尼比,真是差远了。"不到万不得已,李渔是不会选择索尼之外的牌子的——李渔对于索尼的品牌忠诚从初中的时候就建立了,当时,母亲送了她一个索尼的卡带随身听作为14岁的生日礼物,这也是她拥有的第一件电子产品。自此之后,李渔购买的所有电子产品都是索尼的。这次决定换用IBM的笔记本,李渔可以说是下了个大决心。  相似文献   

5.
由儒而商的生活转轨,使李渔的创作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大众化的题材选择、通俗化的创作手段、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使其创作活动具有明显的商品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合影楼》完整构建了珍生与玉娟二人性心理从“初元之子母认同”至影恋的过程。人物语言和情诗唱和较好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在影恋中的不同发展程度与二人对待影恋的不同态度。李渔肯定“情”可以冲破传统的道德观念,但认为需借助非常规手段,使“情”符合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从孤独恋爱发展至两性恋爱,体现了李渔在处理影恋题材时求新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7.
李渔曲论中的"重机趣",是李渔对戏曲语言机巧、生动、自然、幽默、风趣的重视,同时也是他对整个戏曲机巧自然、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审美风格的要求.李渔"重机趣"的提出,受到前人的影响,甚至与晚年李贽、袁宏道等人"趣"的审美追求一脉相承.李渔"重机趣"的提出,也是对戏曲娱乐功能的重视,这对当时及后来的戏曲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无声戏》看李渔悖谬性的叙事策略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在《无声戏》中采取了悖谬性的叙事策略,使《无声戏》产生了“新”、“奇”的叙事效果,达到了新人耳目的叙事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李渔通过观念理性化、感情道德化、训谕明示化、叙事娱乐化和情节悖谬化的巧妙融合,显著地增强了人们对故事的信任感;同时,悖谬性叙事策略也有力地降低了故事的可理解性;其它叙事因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李渔在《无声戏》中采取的悖谬性叙事策略是他文学创新思想的一次有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李渔白话短篇小说巧妙的结构设置是其小说情节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为探究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从巧合、误会、悬念、埋伏照应、"结构核"等结构手法入手,分析了李渔曲折离奇故事情节的构建方法,进而使读者更好地探讨和把握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0.
李渔与孔尚任戏曲理论的相同处有:重视叙事结构,强调题材新颖,追求情事真切,提倡情节完整,突显宾白作用,注重词采整饰,讲究音律协调,注意科诨自然,巧用悬念机关。比较大的不同点主要有:对政治内涵的态度不同,对词白雅俗的要求不同,对舞台效果的重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1.
李渔一生布衣,家道中落,却过着奢华的生活。重气节、轻利益的儒家传统思想在李渔身上已经发生了变异,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意识提高都对他有所影响,可以说,儒家的传统思想与商人的治生意识奇异地在李渔身上得到了统一。后世对李渔的评价毁誉不一,这与他的财富观不无关系,尤其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十二楼》、《连城璧》、《无声戏》集中地体现了李渔的财富观。  相似文献   

12.
对于李渔的结构理论研究中关于结构的理解和主脑的理解的争论问题,试图提出自己的观点。阐释自己对李渔结构理论总体内容的理解和看法,指出李渔结构理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对李渔的研究,很长时间内集中在他的戏剧理论以及小说戏剧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李渔的人格、品格评议也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尤其是近十年左右成为李渔研究热点.本文以1998年--2008年间李渔品格研究成果为主,考察在李渔品格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学术进展及尚需延伸的学术空间,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同时也漂洋过海,引起美国传媒的浓厚兴趣并于1998年由迪斯尼拍摄成动画片《木兰》。起源于同一题材,塑造的人物形象和突出的主题却迥然不同,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对比分析,将会发现中西方人构想出来的花木兰分别受到的儒家思想的"忠"、"孝"之道的鞭策和个人英雄主义与"美国梦"的驱使。  相似文献   

15.
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视戏曲为"小道"、"末技",常常依仗国家意志和法律手段对戏曲动辄排斥或者禁毁,使得戏曲难以登阶入室,跻身文学艺术大家庭的殿堂。自宋代以来,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为戏曲呐喊、正名,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绵延不绝。其中,明末清初的李渔是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中的典型事例。李渔克服"穷骨"、"恶岁"、"砚田糊口"的生存困境,敢于直面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为戏曲身份认同矢志不渝地贡献了毕生精力。古代戏曲身份认同为近世王国维为戏曲正名奠定了深厚的学理基础,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王骥德和李渔,虽处不同时代,但其戏曲理论在文体特征、文体创作、文体结构、文体批评、文体功用等方面大同小异.王骥德的戏曲理论给李渔的戏曲理论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李渔的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李渔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二者的戏曲理论为我国近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于湖词受道教文化影响较深,就题材而言,有游仙词和宫观题材的词作;就文学风貌而言,其词大量化用道流用语,具有道教文学浪漫神奇、清幽典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梳理了学界对李渔"立主脑"的各种解释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立主脑"就是把作家在创作构思时的"立意"通过与"立意"相契合的"一人一事"贯注于全篇的内容,使作品结构整体不仅有序,且有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9.
"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19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是新世纪中国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新世纪以来,"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断涌现,产生了大量的引起读者热议的电视作品,其播出频道之多,收视率之高,令人惊叹.题材与主题的双重优势、电视剧的高质量和播出时机的恰当选择,是"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热播的主要原因,中国观众对电视剧的情有独钟和特殊观众的审美期待也是重要的因素."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主要有"历史纪实"和"新英雄传奇"两种类型."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对以往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突破和超越,对当下军事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与李渔以人为本、顺时求新的心灵审美的生活美学观的比较,发现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存在人文精神缺失、庸俗复制和仅注重身体狂欢的问题,这对我们秉承批判与超越的品格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反思,促使其呈良性态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