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文本细读,从现代者返乡模式、人物命运、对未来的思考三个方面阐释了作品的现代性话语内涵,论述了作为“孤独者”的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前行道路之艰难,人物的悲剧命运正体现了20世纪初现代性在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中国独特的时空场域里,对于从传统故土走向现代都市的知识分子而言,"返乡"常常成为了被反复书写运用的母题和叙述模式。巴金在其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篇小说《憩园》中,一方面继承了既有的返乡叙述话语,另一方面则突显出一个独特的返乡主体形象,在"异乡人"、"寻梦者"和"介入者"的一系列角色转换中呈现出了四十年代知识分子面对乡土故乡时的复杂面向。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文学中,鲁迅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在此类小说中所坚持的创作倾向,对台湾作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台湾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仅在民族灵魂的发现上沟通了与鲁迅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而且显现了一种深深的"鲁迅情结".这种"鲁迅情结"既影响了台湾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风貌和主题流向,有力表明了两岸文学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又从海峡彼岸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于出任大学教职与做学问的态度,以及他最后又逃离大学体制的原因,构成了有关鲁迅大学讲席经历的几个问题。概而言之,行走在人生“歧路”与“穷途”的鲁迅,是几代知识分子“走异路逃异地”的一个缩影,他在大学讲堂几进几出的经历,其实也转化为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且总是被拿来与当今的知识分子做对比.实际上,鲁迅的这种精神有其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是鲁迅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与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鲁迅在上海期间居住在租界,可以免受国民党迫害;鲁迅是名作家,他依靠稿费与版税可以过上较为丰裕的生活,而不用仰仗任何组织与团体.这些条件使得鲁迅可以仗义执言,不用看人脸色.脱离这些物质条件,一味称赞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恐怕对鲁迅是一种误解,对当今知识分子也是不公的.  相似文献   

6.
由近代到现代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尝试了各种启蒙的策略 :引进格致器物之学 ,着眼于增人知 ;输入各种政治模式 ,着眼于佐人治 ;引入各种思想学说 ,着眼于启人思。这三种相继而起的启蒙策略 ,显示了由外而内的演进趋势。分析这三种启蒙策略 ,启蒙主体所预设的启蒙对象是占民众少数的知识分子群体。而更大多数的民众则属于启蒙者的盲点。早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已经注意到这一启蒙运动的误区 ,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占大多数的下层民众的启蒙上。文学是鲁迅先生所首选的启蒙手段 ,同时本着“增人感”的启蒙思路 ,鲁迅先生认为 :美术更适合于下层民众的启蒙  相似文献   

7.
郭文元 《晋中学院学报》2005,22(5):13-15,39
20世纪30年代鲁迅提倡文艺的大众化,提出“别一种作者”和“别一种看法”的文艺.赵树理实践着这种鲁迅对新知识分子存在价值的确认,体现出了鲁迅所说的在大众化文艺创作中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必要性和先导作用.但在具体的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鲁迅始终坚守着对大众历史预设的精神启蒙立场,而赵树理则强调对大众现实关涉的“实”利守护立场.  相似文献   

8.
"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 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人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 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区别于中国历 史上传统文人,完成了自己由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一转交也同时预示着五四风潮中,中国现 代知识分子迎来精神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鲁迅形象的当代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80年代的鲁迅研究塑造了一个痛苦的、绝望的、独立的鲁迅 ,一个与庸众相对抗的“孤独者”形象。 2 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使得研究鲁迅的知识分子必须面对新问题的挑战。同时日本学者对鲁迅的研究 ,特别是竹内好对鲁迅的研究重新得到重视。这就让鲁迅研究和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联系在了一起。他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作为知识分子的选择 ,同时也是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联系在一起的。这是 90年代鲁迅研究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也是我们今天思考鲁迅又不止于鲁迅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社会生存、作者主体精神和启蒙知识分子的现代命运的三个层面对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形象进行解读。“魏连殳”的形象是鲁迅先生的自画像。他的悲剧不仅是一场大众对先知者不理解的悲剧 ,而且也是一场“五四”现代启蒙知识分子自身命运永远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过客>是鲁迅对自己生命哲学的一个归结.作为精神界的战士,在面对惨淡人生的抉择中,“过客“以其独特的人格,毅然选择向前行走.这种永不回头的“过客“精神,正是鲁迅对绝望人生的生命底线或绝对命令,同时也体现了他反抗虚妄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2.
由于时代与社会的原因,五四时期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怀有一种深深的忏悔意识。他们为民族的劣性而忏悔;为自身存在的人性中固有的弱点而忏悔;为自己的贵族出身和在斗争中的动摇而忏悔;为自己与劳动者的隔膜而忏悔。这种忏悔意识使五四知识者对自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以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作品为例,探寻五四知识分子的忏每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格,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人格,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人格,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以鲁迅小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社会思索。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一直关注着知识分子的命运,其笔下有在辛亥革命或五四运动中受过时代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也有受封建思想迷害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柔石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循着鲁迅先生创作的步伐写出了一些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细读文本,比照《祝福》中鲁四爷形象和《为奴隶的母亲》中李秀才形象,发现两位作家塑造地主阶级知识形象的相似之处:均为封建礼教的卫道者,对女性命运进行压迫和折磨。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意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九种形态和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米兰·昆德拉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由于社会环境、时代氛围和文化背景有着大致相似之处,因此他们在小说形象塑造、文化品味上表现出了许多精神上的同构,他们都塑造了知识分子孤独者形象和争取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都强烈地反对专制制度,关注在这种专制制度下人们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7.
在《呐喊》《彷徨》中,"鲁镇"、"未庄"、"S城"是以鲁迅的故乡绍兴为原型建构起来的一个充满浓郁的浙东水乡色彩的文学世界。鲁迅一方面揭示了闰土、阿Q、祥林嫂等越地底层农民在沉重的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另一方面也力图去发掘他们追求解放的精神力量,从而开启与贯通了我们民族走向解放与新生的可能。由狂人、疯子、魏连殳等组成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狂人"形象谱系凸显了越地异端知识分子谱系的镜像。他们争取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冲动延续了越地异端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同时又贯通了与底层民众的精神联系。他们致力于整个民族的觉醒与解放的愿望使他们在绝望中抗战而更加坚韧顽强。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而这种独特性,始终表现在他笔下的同类们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伦理教条等种种传统“法则”的抉择和取舍。完全可以说,对于“传统”的不同态度,构成了《呐喊》《彷惶》两集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基本类别。这里有沉溺于传统,进而顽固地维护传统的知识分子,我们看到了从“新党”一直骂到祥林嫂的鲁四,高喊“移风”却为一个女乞丐欲火难忍的四铭先生;有已被传统蛀蚀灵魂、麻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是坚信与怀疑、希望与虚妄并存的复杂文本,它以看与被看、启蒙者与听众之间对立的结构模式,展示了中国启蒙者的尴尬境遇和启蒙话语的非经典性。这种非经典性表现为启蒙者与听众的双重不在场。鲁迅并通过小说追问了启蒙者尴尬境遇的根本原因,即本土文化资源中知识分子话语的本源性缺席。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量老年人进城照顾孙辈、料理家务,“老漂族”群体由此产生。随着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老漂族”养老日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根据个人生命周期和养老空间选择的双重维度,“老漂族”的养老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返乡自我养老、返乡家庭养老、进城抚育式养老和进城家庭养老。大部分“老漂族”更愿意选择返乡自我养老,而他们选择这种养老方式的影响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利他主义心理,“老漂族”认为自己是家庭负担,返乡自我养老能减轻子女家庭的压力;第二,“老漂族”在城市中往往属于边缘者、弱者角色,难以形成身份认同以及获得归属感,而返乡自我养老能获得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第三,个体化的需求,“老漂族”返乡自我养老能获得独立的空间和自由的闲暇时间,并减少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