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称为1987A的近400年来最近的一次超新星于1987年2月23日在大麦哲伦云处爆炸,这一事件引发了持续至今的超新星热。好几项发现表明,无论是褐矮星抑或是行星之类的亚星体都是说绕太阳以外的恒星旋转的。有报告说,从外表上看星系是如此远古,以致它很可能就是原星系(出现在宇宙膨胀的初期),而星系就是在那时形成的。位于球状星系的第一颗脉冲星被发现。  相似文献   

2.
王挺贵 《科学通报》1992,37(1):46-46
IRAS发现Seyfert星系的红外辐射起源很复杂,除星系核中的非热和热辐射外,还包括几种非核辐射:(1)星系盘中的冷物质的贡献;(2)活动星系核周围的恒星形成区的贡献。然而,上述各种成分对Seyfert星系红外辐射的贡献究竟有多大,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收集到Seyfert星系的全部IRAS资料,发现它们的中、远红外谱大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早已知道,地球上的多种稀有金属都是小行星或陨石带来的"舶来品"。而最近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不止地球,整个银河系中约一半的物质可能都来自外星系。研究人员通过超级计算机建立了超新星爆炸的模型。这个模型显示,超新星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形成一股股强劲的"风",裹挟着大量原子从一个星系"吹"到另一个星系。这种现象被称为星际转移。在银河系中,占总质量50%的原子都是这样从外星系  相似文献   

4.
《科学通报》2021,66(11):1315-1326
射电连续谱偏振观测是探测银河系星际介质性质的有力工具.中德6 cm银道面偏振巡天使用新疆天文台南山站25 m射电望远镜对银道面银经10°~230°、银纬±5°之间的区域进行了总强度和线偏振的巡测.历时10年,完成了世界上地基射电望远镜观测频率最高的银道面射电连续谱偏振巡天,揭示了银道面在6 cm波段的辐射分布和横向磁场取向.该巡天是国产数据描绘的银河系画卷,其较高的观测频率使得消偏振效应小,能够探测来自银河系更远处的偏振辐射.利用这些数据,巡天团队对银河系超新星遗迹、电离氢区、法拉第屏等多种射电目标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性结果:先后发现了4颗新的银河系超新星遗迹,其中在2011年发布的两个新超新星遗迹G178.2–4.2和G25.1–2.3是国内学者首次使用国内射电望远镜完成的发现工作;对70多个已知超新星遗迹进行了流量密度、偏振和谱的测量,首次探测到超新星遗迹G16.2–2.7、G69.7+1.0、G84.2–0.8、G85.9–0.6、G205.5+0.5和G206.9+2.3的偏振辐射,新的6 cm波段总强度测量还为确定20个超新星遗迹的谱指数提供了关键数据;完成了对巡天范围内可以准确估计6 cm波段流量密度的401个HII区的统计和测量,补充了国际HII区列表中对于延展HII区的数据缺失.在弥漫辐射偏振探测方面,发现了若干在低频射电偏振观测数据中无法显现的、在总强度辐射上没有对应体的高法拉第旋率结构.巡天数据已经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并一直被用于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超新星爆发,被科学家称为"宇宙中的暴力事件",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这一爆炸过程都极其明亮,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而在这段时间内,一颗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可以与太阳一生辐射能量的总和相媲美!超新星的英文名称为Supernova,nova在拉丁语中是"新"的意思,这表示它在天球上看上去是一颗新出现的亮星(其实  相似文献   

6.
视野     
《大自然探索》2011,(10):4-9
下面这张星团NGC1929的特写照片上,显示出了被天文学家称为、“超级泡泡”的一个大洞,这个面积为325光年×250光年的巨洞正在一个形成恒星的星云中被炸开。这张照片由欧洲南方天文台新近发布,照片上的泡泡位于和我们的银河系相伴的一个小星系——大麦哲伦云。随着来自大质量年轻恒星的辐射和来自它们的爆发性死亡的的震波推压这个...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5,(11):5-5
如果在银河系邻近星系中的恒星发生伽马射线大爆发,对地球上的生物来说或许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一些科学家最近指出,这样的爆发可能在大约4.4亿年前向地球遍撒化肥,并最终使得地球陆地上绿意盎然。 至少在过去10年中,科学家一直猜测伽马射线大爆发曾经在远古地球上导致了数次生物大灭绝。伽马射线爆发被认为可能是超新星(即老年恒星爆炸)的副产品,也可能是致密(超高密度)恒星——中子星相撞的结果,爆炸和撞击释放超大量的高能辐射——伽马射线,这些射线聚集成两股“灯塔”式的超高能光柱。 迄今为止观察到的几乎所有伽马射线大爆发,都发生在那些遥远的星系。不过,在这去几十亿年中,至少有  相似文献   

8.
谢光中 《科学通报》1985,30(23):1805-1805
1983年,Matsumoto等人报道他们在2—5μm波段探测到了一个红外背景辐射。如以临界密度为单位(如H_0=50h kms~(-1) Mpc~(-1),临界密度ρ_(erit)=5×10~(-30)h~2gcm~(-3)),其密度为Q_R~10~(-4)h~(-2)。这个红外背景是温度~1500°K的近似黑体谱,Carr,Mcdowell和Sato在文献[2]中讨论了用恒星或者黑洞都能解释Matsumoto等人发现的红外背景辐射。如果是恒星的话,它们很可能是开始形成时红移在40≤Z_*≤150之间,密度参数Q_*~1,质量在10~2—10~5M。范围内的星系前大质量恒星VMO_s。如果是黑洞的话,它们必须是密度参数Q_B~0.1  相似文献   

9.
尹其丰 《科学通报》1980,25(3):124-124
一、引言超新星遗迹是强宇宙射电源,观测证实其射电辐射机制是同步加速器辐射,它的很多性质可以根据超新星爆炸的质量喷射解释。但是,超新星遗迹中的电子加速机制,即如何产生高能电子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尹其丰 《科学通报》1985,30(9):684-684
近来恒星形成爆发模型被广泛地用来解释若干活动星系的射电辐射。所谓恒星爆发是指星系中恒星形成速率比正常速率高得多的天体物理事件。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恒星形成爆发以及怎样引起这种爆发的。一种可能的起因是一个星系与另一个星系的引力相互作用。这种猜想已有某些观测证据支持,例如,某些有伴星系的旋臂星系,在射电波段比其  相似文献   

11.
<正>太阳系外有许多不为人知、环境极为恶劣的行星,所有已知生命都无法在上面生存。充满辐射,无大气PSRB1257+12星系是人们最先发现的系外行星星系之一。据悉,该星系对于已知生物来说,就像是一个墓地。来自超新星的巨大冲击波,剥离了  相似文献   

12.
利用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进行的最新观测,揭示了为什有些星系会经历快速恒星出生的狂热阶段的线索。这些星的出生,导致未来几代恒星"饥肠辘辘"。科学家研究了雕刻家星系并发现它的恒星出生后又迅速亡,它们吹走了产生更多恒星所需要的丰富的气体物质,并将喷射出星系以外,后者很可能永久性离开星系。近十年来,天文学家们研究了雕刻家星系,也就是NGC253以及其他多产星系,它们常被称为星爆星系。在使用位于智利阿卡塔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数组之前,科学家们一直缺乏调很难观测到的寒冷气体的能力,这些气体组成了星系风的大部质量。  相似文献   

13.
王凯翔  刘成则 《科学通报》2024,(Z1):473-475
<正>长期以来,星系(galaxy)和星团(star cluster)被认为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天体.星系在暗物质晕中诞生成长,有较为复杂的恒星形成历史,是由大量恒星、气体、尘埃和暗物质等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往往有着庞大的结构.星系的形态也多种多样,包括椭圆星系、旋涡星系、不规则星系等.多个星系通常以星系群和星系团的形式存在,形成宇宙中大尺度结构的同时,也互相影响着各自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超新星是某些类型的恒星演化到末期发生的一种源自星体核心的整体灾难性爆发现象。一颗单独的恒星的命运归根结底是由它诞生时的质量和化学成分决定的。大质量单星走向死亡的历程,以其初始质量的不同,有若干不同的路径。随着更多的超新星前身星得到确切证认,对大质量恒星演化理论的改进和完善将会获得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5.
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123亿光年、令他们很吃惊的星系——它每年竟然能诞生4000颗恒星,而我们的银河系相比之下每年却平均只能“生育”10颗恒星。天文学家说,这个新发现的星系还很年轻,只度过了自己一生中的大约十分之一。这种高产星系被认为实际上是一系列碰撞的星系,随着星系碰撞,气体被压缩,从而激发恒星形成大潮。在这幅多波段图像中,红色表示大量新恒星正在形成的地方,绿色表示气体云集处,蓝色表示产生恒星不太多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杨兰田 《科学通报》1986,31(4):254-254
大量观测资料表明,类星体和Seyfert 1星系从红外到可见光波段表现为典型的幂谱分布,F∝v~α,α大约为—1,而且这种幂谱分布可以外推到x射线波段,但是,在蓝和紫外波段的分布却偏离了幂谱,表现为一种平滑的谱分布,即“紫外超”。Malkan和Sargent认为这种“紫外超”现象是由幂谱,混合的Balmer连续谱和黑体谱联合产生的。在附加一个黑体谱成分(T=20,000~30,000K)的情况下,他们成功地拟合了3C273等五个样品从5000(?)到远紫外的观测谱。  相似文献   

17.
最近,瑞典查默斯技术大学的翁萨拉太空天文台接收到了来自旋涡星系M51(距地球3000万光年)的射电辐射。他们的观测结果首次表明,旋涡星系的分子气体犹如那些最亮的年轻恒星一样,被聚集成一些旋臂。一种新研制的数据处理方法提高了观测的分辨率,以致旋臂清晰可见。封面图中的红色表明一氧化碳气体正在远离,而蓝色表明正在靠近。从右边的蓝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探测到许多不同的银河系内外甚高能γ射线源--超新星遗迹、脉冲星风星云、巨分子云、恒星形成区、致密双星系统和活动星系核,甚高能γ射线天文学已经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门观测科学.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家追踪气体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探寻恒星群出生及死亡的方式。天文学家对宇宙的大部分了解来自他们能够看到的东西,因此,他们的理论总是偏爱明亮的恒星和星系。然而,宇宙中的大部分常规物质都是以昏暗的气体形式存在的。称作星系际介质的气体充满星系间的空间;而环星系介质的气体则环绕在星系附近。这两个区域的气体管控星系诞生、成长和死亡,也详细记录了整个宇宙的  相似文献   

20.
赵君亮 《自然杂志》2005,27(4):199-203
1054年7月4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一颗突然变亮的星星,这就是著名的蟹状星云超新星.超新星爆发是大质量恒星演化晚期的产物,在恒星物理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超新星的一些物理特性对于遥远天体的距离测定,以及对确定宇宙距离尺度和宇宙学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包括暗能量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