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密度与几何结构参数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5例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的60例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在骨盆片上测量股骨近端几何参数,在股骨颈、Ward’S三角和转子处测量BMD值(髋部骨折组对其健侧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的BMD值低于对照组(P〈0.05);股骨颈骨皮质厚度与股骨颈BMD值有相关性(r=0.54,P〈0.05);股骨距内侧皮质厚度、转子处BMD值、颈干角和Ward’s三角BMD值相结合在预测髋部骨折中价值较大(r=0.78,r2=0.57,P〈0.05)。结论股骨近端骨密度结合其几何结构参数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诊治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与髋部骨密度(BMD)和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关系。方法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47例为骨折组,无骨折5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股骨近端骨密度及股骨颈轴长(FNAL)、颈干角(NSA)(髋部骨折组对其健侧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彼此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髋部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股骨近端骨密度明显降低,FNAL长于对照组,NSA较对照组大。结论股骨近端骨密度和FNAL及NSA可以提高对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Tru9 I基因多态性与北京地区部分汉族男性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长期居住北京地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20~80岁汉族男性230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Tru9 I基因型,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随机抽取的106例受试者腰椎和髋部的BMD.研究对象中VDR基因Tru9 I的3种基因型TT、Tt、tt的频率分别为66.9%、30.5%、2.6%,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在各年龄组不同部位Tt与tt基因型BMD值之和大多偏高于TT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0岁组的L2-4部位Tt与tt基因型BMD值之和明显高于TT型(P=0.058).校正年龄、体质量、身高和体质量指数对BMD的影响后,在各年龄组男性中Tru9 I不同基因型组间与腰椎、股骨近端部位的BMD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因此VDR Tru9 I基因位点多态性分型对男性BMD的关系尚不明确,其基因型的检测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尚待展开更大样本的调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江门市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提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法国产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正常人群1385例中男784例;女658例,分别作前臂、股骨上端及腰椎正位测量。骨质疏松者重点检测股骨上段和腰椎正位。结果:男、女前臂峰值骨量分别为(0 539±0 107)、(0 438±0 090)g/cm2,均处于20~29岁年龄组;股骨上端的峰值骨量分别为(0 933±0 129)、(0 981±0 119)g/cm2,腰椎峰值骨量分别为(1 007±0 097)、(0 956±0 072)g/cm2,两组峰值骨量均处于30~39岁年龄组。男性60~69岁年龄组腰椎正位骨量为(0 969±0 122)g/cm2,骨密度的变化较特殊,其余各组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结论:江门市区正常人群20岁以前男、女各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部位骨密度(BMD)值持续增长;20~39岁男、女各部位骨量均达到峰值,40~49岁仍保持接近峰值的骨量,随后随年龄的增加BMD逐渐下降。女性由于受绝经的影响50岁以后BMD丢失更快,男性组在60~69岁由于普遍存在骨质增生、韧带及软组织钙化,腰椎BMD又有轻度回升后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5.
西安地区140例绝经后妇女骨密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安某社区部分绝经后妇女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解其骨骼健康状况,为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Hplogic)对西安某社区140例绝经后妇女进行骨密度检测。结果绝经后妇女(50—60)岁年龄段腰椎的骨密度下降趋势最明显;(60—70)岁年龄段各部位的骨密度值下降趋势变缓;70岁以后各部位的骨密度值有稍微的上升趋势,腰椎变化趋势大。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说明结论绝经后妇女各部位骨密度值的变化趋势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发生率增高,且绝经后妇女在(50—60)年龄段腰椎骨密度下降明显,应及早给予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骨密度变化及与血清IL-6浓度关系。选择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6例,男性6例,女性30例,年龄12~18岁,Cobb角34°~109°,且均为胸弯者;36名同年龄段正常青少年为对照,男性7例,女性29例,年龄13~18岁。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分别对其腰椎(L2-L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 三角)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6水平。结果显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腰椎(L2-L4)和股骨所测的3个部位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清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05),且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腰椎和股骨所测的3个部位的骨密度变化与血清IL-6浓度呈明显负相关(P<0.001),而正常对照组腰椎及股骨所测的3个部位的骨密度变化与血清IL-6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着骨密度的降低,且细胞因子IL-6过量分泌,此可能是引起特发性脊柱侧凸低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90例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入院后24 h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和D-二聚体浓度检测,并采取常规血栓防治流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合并内科基础疾病情况,分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术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41例(13.85%),明显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5例,19.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后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19例(46.34%)股骨颈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9例(52.00%)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之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降低.骨折后24 h内D-二聚体浓度300 ng/m L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300 ng/m L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术前合并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应从急症诊断开始给予预防措施,避免危险因素,以降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张慧英 《甘肃科技》2016,(6):127-128
探讨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状况以及超声骨密度测定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采用以色列毕美特有限公司生产的超声骨强度仪,对173例55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和1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左侧桡骨骨密度(BMD)测定,并将两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糖尿病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高于男性。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减少(居多)及骨质疏松,超声骨密度测定对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诊断有一定价值。方法简便,安全有效,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早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方法:回顾分析2006-05~2010-10我院收治的并进行随访的143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02例),分别采用DHS(A组)、PFLP(B组)、PFN(C组)三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术后进行随访10~22个月,平均17.4个月,骨折全部达到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优102例,良33例,中8例,优良率94.4%.结论:C组与A、B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即C组与A、B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依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B、C组相比较,A组较差(P<0.05),但术后并发症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独应用维生素K2(VK2)、地舒单抗(Denosumab)与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绝经后PMOP患者分为VK2组、Denosumab组及联合组,每组20例,分别予以VK2、Denosumab及两种药物联合行抗PMOP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6、9、12个月分别监测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BMD)、骨钙素(BGP)、I型胶原C-末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腰椎及股骨颈BMD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CTX和TRACP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VK2组各时间点BGP较治疗前升高(P<0.05),Denosumab组和联合组各时间点BGP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相同时间点联合组腰椎及股骨颈BMD高于VK2组和Denosumab组(P<0.05),联合组CTX和TRACP高于VK2组和Denosumab组(P<0.05),联合组BGP高于Denosumab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