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志文老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时,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环节,那就是王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胡尘”一词,至今仍印象极深。  相似文献   

2.
近来在重读鲁迅诗作的时候,偶然翻出中山大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一册《鲁迅纪念诗词集》,有意无意之间,生出些共同性的感受来,但究竟是怎样的感受,一时又还说不上来。就在这时,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江天(吴天才)先生寄来了他的诗集《鲁迅赞》,随手翻着,脑子里迸出一个念头,鲁迅,原来还有着如此绵绵不尽的诗缘呢! 沿着这个念头清理,我似乎获得了鲁迅与诗的一个突出的感受:鲁迅,在他那引人注目,绵绵不尽的“诗缘”中包涵了多少“非诗”的但又是极有意义的因素啊!这又是怎样曲折的一道心迹,一段历史呢!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整个创作生涯中,诗歌创作的时间最早,也最长。据现有材料看,他第一首诗写于一九○○年,最后一首作于一九三五年,共写了新旧体诗(主要是旧体诗)六十余题,七十余首。我们可以说,鲁迅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与杂文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虽然“无心作诗人” ,但“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郭沫若《(鲁迅诗稿)序》)的确如此。鲁迅“高吟肺腑走风雷”的战斗诗篇,反映了时代的脉  相似文献   

4.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作品。文章从对意象的分析入手 ,即感性上认识、理性上把握 ,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态度 ,顾及作者全人 ,探寻《秋夜》深刻的意蕴 ,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作品。文章从对意象的分析入手,即感性上认识、理性上把握,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态度,顾及作者全人,探寻《秋夜》深刻的意蕴,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现在要谈谈另外一篇题目也是《鲁迅与许羡苏》的文章(发表在92年《人物》杂志第五期上).此文(以下我就用“此文”代替“另一篇《鲁迅与许羡苏》”)作者的思路,正好与我上次提到的吴作桥的《鲁迅与许羡苏》相反.  相似文献   

7.
鲁迅怀着“愿有英俊出于中国之心”(一九三○年三月十六日致章廷谦信),“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一九一九年四月十六日致傅斯年信),于是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地办社团,出刊物,育新苗,费尽了毕生的心血。因受鲁迅影响而“贡献了文艺”的台静农,便是卓立在三十年代文坛的一名“英俊”。(一)台静农一九二四年到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当旁听生,次年参加“未名社”,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的第一篇小说《懊悔》就是先由鲁迅审阅,经过“细心的改”后,发表在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四日《语丝》第四十一期上的。鲁迅给台静农写的第一封信(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就是告诉他《懊悔》出版的消息:“《懊悔》早交语丝  相似文献   

8.
三、同一阵营中(左联)“笔墨机讥”的诤友(1930——1935) 1928年秋,党中央负责人之一的周恩来听了有关“革命文学”论争的汇报,当即指出:对鲁迅的批评是错误的,应停止论争。(见《鲁迅研究资料》第五辑:《访问楚图南》)1929年9月,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李富春找了上海文艺界党组织负责人谈话,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围攻鲁迅的错误作法,指示他们要与鲁迅联合起来。(见《文学评论》1980年第  相似文献   

9.
《全唐诗》卷三六八有崔护《郡斋三月下旬作》诗一首:“春事吕已歇,池塘旷幽寻。残红披独坠,嫩绿间浅深。偃仰卷芳褥,顾步爱新阴。谋春未及竟,夏初遽见侵。”《全唐诗》卷四七九张又新名下亦收该诗(题同),仅异二字:“嫩”作“初”,“卷”作“倦”。据此,诗作者应在崔、张两人之中。不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169页说此诗是谢灵运在温所作,题为《读书斋诗》。逯钦立先生所据是光绪八年(1881)《永嘉县志》卷二十一,较《全唐诗》晚170多年,一般应以《全唐书》为准。不过,这首《读书斋诗》还可找到更早的出处:明末清初永嘉人周天锡曾编过一本专收外地人在温诗作的《慎江诗类》,完成于康熙十九年(1680),手抄本共六卷,原藏玉海楼,温州市图书馆今藏有黄群敬乡楼、永嘉乡著会等几种抄本。其卷一收谢灵运诗二十七  相似文献   

10.
顷阅《鲁迅研究资料》第3辑,上面谈到《二心集·序言》署名男儿的《文坛上的贰臣传》,说:“这篇文章是否在‘某报’发表过,或真是《民国日报》故弄玄虚”,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334页)。从我所接触到的材料来看,这“某报”似乎是《轰烈报》。证据如下:鲁迅主编的《新地月刊》(即《萌芽》月刊第6期)上刊载《社会杂观三十八·所谓“左派”》一文,批驳右派对革命者的攻击,当中引到《轰烈报》的谬论:“《轰烈报》说:‘鲁迅先生在共产党诅骂到怕之后,一拉拢就屈服了,光华书局所出版之《萌芽》,名为鲁迅主编,实则是共产  相似文献   

11.
高适的《燕歌行》诗前有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文苑英华》、《全唐诗》“元戎”作“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这就引起了研究者对诗歌所感“征戍之事”的针对性的讨论,有的认为专咏张守珪,有的认为讽刺安禄山,总之,如清人陈沆所说:“非泛咏边塞也”(《诗比兴笺》卷三)。笔者认为,此诗并不因某人某事而发,恰恰是一篇“泛咏边塞”之作。  相似文献   

12.
读罢《温州大学学报》"中外史学交流"专栏四篇大作,观文有感,不由想起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之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倘用之于文明(或文化)也是这样,一个文明(或文化)能永葆青春,它的"源头活水"来自于交流。观世界文明之进程,一个沉睡或休眠的文明,怎能有"天光云影",成卓然气象。因而,文明(文化)以交流而出彩更新,史学交流尤甚,理由呢?因为史学,它是  相似文献   

13.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的总概括,总评价,用宋人朱熹的话说就是:“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论语集注》)不过,“思无邪”一语,并不是孔子所自撰,而是他从《诗·鲁颂·駉》篇中借来的。宋人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都曾指出过这一点。今人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得更明确:  相似文献   

14.
殷夫的诗集,据左联五烈士牺牲后《前哨》第一卷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中的《被难同志传略》记载,共有《孩儿塔》(一九二九)、《伏尔加的黑浪》(一九二九)、《一百零七个》(一九三○)、《诗集》(包括译诗,一九二八~一九三○)四个。其中除《孩儿塔》手稿被保存下来以外,其余均被国民党反动派查收或者散失了。鲁迅一九三六年三月曾为《孩儿塔》作序,但解放前《孩儿塔》始终没有能够出版。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旧体诗,流传中外,脍炙人口,郭沫若就曾作过极高的评价:“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鲁迅诗稿〈序》)。深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是使鲁迅旧诗创作取得杰出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旧体诗创造性地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而在灿若繁星的我国古代诗人中,屈原给他的影响,无疑是最为显著的。  相似文献   

16.
《秋夜》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秋夜”中的各种景物以不同的象征意义。对于“枣树”、“夜空”、“月亮”,和“小粉红花”、“小青虫”的象征意义,研究者们的意见基本上一致。对于“夜游的恶鸟”和“夜半的笑声”,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谨举例于下: 1 “那夜游的恶鸟‘哇’的一声,大概是作者在《“音乐”?》中期望‘无声’的旧中国  相似文献   

17.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字长吉,唐皇室后裔,才华横溢,其诗继承《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南朝乐府弦歌的传统,形成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独待风格。不幸,他英年早逝。或说他活了二十四岁,见李隐《李长吉小传》(“长吉生二十四年”)、《旧唐书·李贺传》(“卒时年二十四”);或说他二十七岁死,见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贺名溢天下,年二十七官卒奉常”),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新唐书·李贺传》(“年二十七”)。沈亚之为李贺好友,所说当为可信。且李贺所作《南园十三首》之四诗有“二十未有二十余”之句,窥其意,亦可证明他超了二十四岁。《旧唐书》误袭《李长吉小传》之说,而至《新唐书》时已订正。关于李贺之死,《李长吉小传》有一段记述:  相似文献   

18.
三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无题诗及许多深情锦邈的恋诗而著称 ,成为我国文人恋情诗的代表。“春蚕蜡炬”与“秋水蒹葭” (民间情歌 )一样不朽 ;他丰富了我国爱情文学的宝库 ,开拓了抒情诗的新领域。但这却给他带来了“不幸” ,人们似乎觉得他只是一位“爱情歌手” ,而将他的政治抒情诗、咏史、怀古、咏物、感怀等等全都忽略了。甚或因此认为李商隐不过是“浪子宰相 ,清狂从事”(《载酒园诗话》)。鲁迅说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 ,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这才较为确凿。” (《题未定草·七》)李商隐绝不只是…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一九三五年所写的一封信中称:“我是散文式的人,任何中国诗人的诗,都不喜欢”。其实,鲁迅并不是“散文式的人”大家知道,鲁迅本是具有诗人的性格与气质的,但他无心做诗人,虽工于诗而不喜作。他在创作小说时,倒是把他平素积累的诗艺修养倾注在小说的形象创造里面,他的那两本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小说集(其中《仿徨》还用了屈原的诗句作题辞),  相似文献   

20.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