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0引言原国立中山大学(后复名为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创办至今,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分别是国立广东大学时期(1924至1933年)、石牌新校时期(1933至1937年)、抗战时期(1937至1945年)、新时期(1945年至今)。石牌新校时期是原国立中山大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其发展基础。1932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决定在广州石牌地区建设原国立中山大学,规划  相似文献   

2.
王选先生出生于1937年2月,江苏无锡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留校任教,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王选先生是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于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  相似文献   

3.
在《雪峰文集》第一集里,我读到了雪峰同志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年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写的二百篇寓言。它们如同饱蕴着生命力冲破严寒的雪莲,盛开怒放在雪峰之上,崇光泛彩,寒茂冬芳。“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 (清徐增《西庵诗话》)诗如其人,文如其人。雪峰同志的形象屹立于案前,愈读愈清晰,愈读愈高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股憾人心魄的力量迫使我不得不掺和着热泪来写这篇心得了。  相似文献   

4.
人体姜片虫病流行于东南亚地区。虫体首次在英国伦敦船员医院的一印度船员十二指肠中发现(Busk,1843)。经Odhner(1902)形态比较后命名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buski(Lankaster,1875)。病原生活史早期由Nakagawa(1921)在我国台湾阐明,后又经Barlow(1925)于浙江进一步以自身感染证明此虫在人体中的发育过程。我的姜片虫病区首先在浙江绍兴、萧山一带发现(Barlow,1925;陈万里、蒲南谷,1937;吴光,1937—  相似文献   

5.
双管藻属有两个种,海生的微小双管藻及淡水产的双管藻。双管藻是一种罕见的绿藻。在中国已有广东省(1944)、广西省(1947)及云南省(1937)的记录。Skuja于1937年在《中国植物志要》中记录了双管藻,标本采集于昆明地区石龙坝,海拔1900M。我们的标本采自禄劝县普渡河边的小水塘内,海拔1290M。丝状体的直径60—130微米;卵囊的直径300—375微米;卵孢子的直径约300微米;精子囊的直径35—60微米,长约105—150微米。  相似文献   

6.
云南大学化学学科创建于1937年,时任校长,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聘请法国国家博士赵雁来先生出任理化系主任,主持化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时理化系的教学及科  相似文献   

7.
岳劼恒先生(1902—1961),长安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28年赴法国留学,取得理学博士学位,曾在巴黎大学?究室工作多年。1936年回国任中法大学理学院教授,兼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37年平津地区高校内迁后,先后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及西北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长、代校长等职。岳先生  相似文献   

8.
动蜉属(Cinygma)分布在全北区和东洋区,北美,苏联和日本均有报道;微动蜉属(Cinygmula)仅全北区、北美、苏联曾有记载;惟似动蜉属(Cinygmina)仅于1937年英国人D.E.Kimmins在印度阿萨姆(Assam)的卡西山(Khasi Hills)采得的标本定为新属新种—阿萨姆似动蜉(Cinygmina assamensis)外,直到现在未见有其他种类报道过。作者于  相似文献   

9.
王永焱教授1914年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一农家。1934年就学于日本明治工业专门学校(现九州工业大学)矿山工学科,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  相似文献   

10.
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赞陈氏级”——杨振宁谁是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对读数理的同学,我不用解释。对一般读者,我想打一个比喻,在几何学上的欧高黎嘉陈,相当于中国诗界的屈(原)、陶(潜)、李(白)、杜(甫)、苏(轼)。陈教授于1936年在德国汉堡获数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7年在巴黎随嘉当工作,1937年至1943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应邀在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工作,1946年又一度回国。1949年再来美国后,先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十一年,后在1960年被伯克利加州大学聘为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中医药眼病防治与视功能保护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卫生部重点临床专科、全国中医眼病医疗中心及重点专科,前身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实验室。该实验室创建于1978年,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中医眼科实验室,早期以中医眼科教学为主。1989年,在国内中医眼科领域率先引进视觉电生理技术,首建中医系统视觉电生理实验室,开始引领国内的中医眼科实验研究。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三级科研实验室;2001年,成为四川省中医眼病重点研究室;2003年,成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5年、2007年分  相似文献   

12.
祁天锡(Nathaniel Gist Gee,1876-1937年;图1)于1901年受美国南监理会派遣,到新成立的东吴大学任格致教习,于1912年在该校创办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系,并首次将生物学研究生教育引进我国.1922-1935年间,他先后出任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华医学董事会医预科教育顾问和燕京大学副校长.  相似文献   

13.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谈家桢先生于1909年出生在浙江宁波,1930年获苏州东吴大学理学学士,1932年获北京燕京大学理学硕士,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1937年应竺可桢先生的邀请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解放后兼任理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先后担任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和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等职务.谈家桢先生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逾60年,为发展我国遗传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讲授过普通生物学、比较解剖学…  相似文献   

14.
值云南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回顾化学系走过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 艰难的初创阶段 (1937~1949) 云南大学化学系的前身——云南大学理学院理化系,创立于1937年,当时熊庆来校长将原来的数理系改为数学系,成立了理化系,聘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赵雁来教授担任系主任。当时理化系的教学及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微生物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成立于1952年12月18日,首任理事长为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余贺、朱既明、焦瑞身、李季伦等历任学会理事长。1928年,由我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伍连德、谢和平和林宗扬等发起,即在北京成立过中国微生物学会。1937年改称中国病理学微生物学会,移会址于上海,有会员50多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在中华医学会首都大会上成立过中华微生物学会。  相似文献   

16.
正李贵真(1911.01.06-1999),出生于山东平原,著名蚤类学家,曾任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教授。1937年毕业于齐鲁大学生物系,第二年与金大雄先生同赴贵州,在当时的国立贵阳医学院生物科任教。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3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6部,描述蚤类的新种和新亚种72种,建立新属和新亚属3属。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  相似文献   

17.
《科技潮》1999,(8)
今年的8月22日,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施今墨先生逝世30周年的日子。施今墨先生既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又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南北驰名的名医。在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中,他含辛茹苦,百折不挠,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施老先生逝世30周年的日子,缅怀先生的卓越业绩,当可激励起中医界后来者们为振兴中医而奋斗的信心和热忱。献身中医矢志不渝施今墨先生(1881-1969年),原名施毓黔,祖籍浙江萧山坎山镇。施先生家世代为官,其祖父曾任云南曲靖知府,外祖父当过山东巡抚。1881年3月28日(农历2月29日),施先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胚胎发育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蛙的正常胚胎发育,国内、外先后曾由Pollister&Moore(1937)对树蛙Rana sylvatica Shumway(1940, 1942)对豹纹蛙Rana pipiens、朱治平和施履吉(1957)、和王应天(1958)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等进行了研究。本文所用材料系广布于内蒙古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学系荣誉教授、东亚图书馆名誉馆长、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终身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en permanence)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先生于2015年4月9日因肺炎在美国芝加哥家中辞世,享年105岁。钱存训先生1910年1月11日生于江苏泰州,1928年入南京金陵大学主修历史,副修图书馆学,期间还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兼职工作。1932年,他大学毕业,获得学士  相似文献   

20.
关于系词“是”的生源问题,从王力先生1937年在《清华学报》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这篇开山之作,至今国内外已发表了20余篇讨论文章,其说不一,众论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意见:一、以王力先生为代表,认为系词“是”是由指代前文的代词“是”发展而来;二、以洪成玉先生为代表,认为系词“是”是从形容词“是”引申而来;三、以Sian先生为代表,认为“对”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