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喀斯特山地生境特点和原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提出 了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阐述人工植被恢复的主要模式,包括陡坡地人工植被恢复、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及林农复合经营恢复等;探讨了人工植被恢复可采用的造林与营林关键技术及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对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科技支撑、管理与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土壤-植被系统(SVS)尺度研究评价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等7种典型植被模式的综合恢复效应。研究表明:建立了涵盖植被、土壤及地形地貌3类因子60个指标的植被恢复综合效应评价体系;不同模式植被恢复效应总体以润楠次生林最优,荒草灌丛最差,植被子系统、土壤子系统和土壤-植被系统恢复效应灰色关联排序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Ⅴ、Ⅱ、Ⅰ、Ⅳ、Ⅵ、Ⅲ、Ⅶ,Ⅴ、Ⅵ、Ⅱ、Ⅶ、Ⅳ、Ⅲ、Ⅰ和Ⅴ、Ⅱ、Ⅵ、Ⅰ、Ⅳ、Ⅲ、Ⅶ;评价指标关联排序表明,Shannon-Weiner指数、毛管孔隙度、有机质、蔗糖酶活性分别是植被、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指标中与土壤健康关系最密切的4个指标;地形因子对恢复效应的贡献大小排序为坡位、海拔、坡度、坡向。 相似文献
3.
4.
5.
研究了黄岩长潭水库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结构、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灌草丛和经济林,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以暖性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体.植被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简单,枯枝落叶层较薄,对水土保持的作用较小.常绿阔叶林是长潭水库流域植被恢复的目标.建议用生态恢复的办法,用林分改造进行植被的恢复,引种地带性植被中的优势种、关键种,提高演替速率. 相似文献
6.
陈胜国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1):112-115
在对文山州岩溶山区退化植被进行调查和研究后发现:乔木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土壤种子库中的灌木种子量、无性繁殖体充足,而灌木丛、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灌木种子、无性繁殖体数量都不足,特别是草地更是稀少。岩溶山区植被遭受破坏或退化,是其生态失衡及呈现“石漠化”的根本原因。恢复岩溶山区的生态平衡,治理“石漠化”,其根本措施是退化植被的恢复。岩溶山地退化植被的恢复应考虑不同类型退化植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乔木次生林以抚育间伐为主,灌丛林、草地采取人工补植补播当地物种的种苗并配以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7.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黄土高原泾河小流域植被覆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各种生境条件下最好自然植被覆盖为标准建立了小流域潜在植被覆盖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流域植被退化状况和植被生态恢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泾河小流域植被退化相当严重,占流域面积60.06%的流域上中游宜林地区现仅保存森林和疏林共53 350 hm2,其66.93%已退化为其他植被覆盖;占流域面积39.94%的中下游宜灌草地区有150 250 hm2退化为植被覆盖稀疏的荒草地,此外还有79 500 hm2的各种植被覆盖类型被开垦为各种类型的农业用地,植被生态恢复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8.
通过现地调查,分析了旱泉沟流域植被恢复的主要干扰因素,得出人为破坏和过度放牧等社会人为因素是植被恢复的制约因素,起主导作用。封禁保护、封山禁牧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主要对策;病虫害、鼠免害等生物因素是重要的干扰因素,对植被恢复造成不利影响,人为防除是主要对策;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等自然干扰因素也对流域区植被恢复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流域区不同地类的重点干扰因素不同,应有采取侧重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水源区饶峰河小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保护区内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量及生态建设,为整个水源区的生态补偿量计算和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野外实地调查的方法。结果饶峰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及生态建设共需补偿资金374万元,主要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农民退耕还林补偿。结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可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加当地农民保护水源的意识和积极性,同时也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对河流水质的污染和破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起到保护南水北调水源水量及水质安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泸沽湖流域的陆生植被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泸沽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水质最好的湖泊,流域内的自然植被对泸沽湖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起着决定性作用.以泸沽湖流域陆生植被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2月、2005年10月、2007年12月3次植被调查为基础,将流域内陆生自然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亚型、12个群系、14个群丛,分析了主要陆生植被类型的群落结构、组成以及更新等生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小流域降雨径流水土流失三因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流域的降雨形成径流及土壤流失定点定位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三者(降雨径流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找出了基本规律及经验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4.
荔波退化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6个典型样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选择与喀斯特植被恢复紧密相关的7个因子构成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对植被自然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7个因子中群落高度和生物量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最大;(2)随着植被恢复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恢复程度逐渐增大,至顶极乔林阶段恢复到模式群落的94.12%,这说明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15.
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护坡技术和植被群落构建思想,根据边坡修复中采用不同的生态护坡技术和植物物种选择而呈现出的多样的恢复效果,从边坡特点与护坡技术、植生基材设计与配比、植物配置和植被群落构建的关系等方面,对深圳几个岩质边坡人工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突变理论是研究客观事物过程由渐变引起突变的一种有效的新兴系统理论与方法.将多个评价指标合成一个与最优评价方法的接近程度,用来评价生态系统恢复状况.针对生态恢复演变过程的突变特征建立了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运用ENVI4.2、ArcGIS9.2、MATLAB7.0等3S技术平台对长汀县朱溪小流域生态恢复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动态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朱溪小流域生态恢复总体较好,80%的流失区都可恢复到Ⅲ级以上(含Ⅲ级);(2)对长汀朱溪小流域生态恢复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植被盖度;(3)突变级数法和生态恢复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认为,采用了突变级数法进行综合评价不仅避免了人为制定权重的主观性,也反映了南方红壤侵蚀小流域生态恢复演变过程的突变特征,更为科学地揭示了生态系统恢复变化过程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土壤侵蚀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及各因子算法.选取三峡库区太平溪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遥感和野外调查进行信息采集,建立了流域环境数据库.在GIS支持下,根据土壤流失监测模型对数据库实施运算操作,估算了流域土壤侵蚀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植物群落数量分类方法研究植被和土壤恢复状况,利用烘干法、环刀法、电位法、凯氏定氮法、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光度法和外加热法测定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并采用TWINSPAN、DCA和DCCA法研究了河南义马矸石植被梯度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煤矸石山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排矸35 a的煤矸石山边坡;排矸30 a和35 a矸石山;排矸45 a和55 a以及有人为干预(排矸20 a)矸石山。DCA排序与TWINSPAN分类结果一致。DCA和DC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不同类型矸石山自然植被的类型和生长情况差异明显,植物群落的梯度变化主要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总孔隙度和土壤养分控制。直接种植具有土壤改良作用的刺槐林能加快矸石山植被的自然恢复和土壤改良进程。研究结果也表明,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有助于自然植被恢复。边坡不稳定,植物难以自然定居,应采取措施稳固边坡;或与工程护坡措施相结合,种植一些抗干旱、耐瘠薄、深根性的植物,以加快边坡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9.
华北石质山区植被恢复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石质山区植被恢复是当前植被恢复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华北石质山区概况和存在问题,根据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华北石质山区植被恢复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速公路建成后不同恢复年限边坡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恢复年限及原生植被中共有61种植物,分属18个科.不同恢复年限的植物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群落演替等方面变化明显.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逐渐丰富,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增加显著,群落层次向成层的方向发展,群落向进展演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