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邓自民  杨泊 《贵州科学》1993,11(1):62-67
喀斯特化岩体中存在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溶孔、溶隙、溶洞和管道构成的地下空间。在垂直水动力分带中,下部饱水带中的地下空间充满喀斯特地下水,而包气带中的地下空间中绝大部分是空气。兴建喀斯特地下水库就是选择合适的地段,修建地下坝或地表坝,拦截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利用包气带中的地下空间或与之相通的地表洼地蓄水,形成地下水库。喀斯特地下水库是喀斯特区开发喀斯特水资源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一些特定的喀斯特自然环境下,它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坡  朱文孝  贺卫 《贵州科学》2006,24(1):32-36
根据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地下水库的成库条件及渗漏问题.并结合落水岩地下河的具体情况,对落水岩地下水库的成库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落水岩地下河的开发方式,并进行了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流域防洪系统中地下水库调蓄能力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地下水库蓄水能增加洪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洪涝灾害,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首次将地下水库纳入到流域防洪系统中,在探讨地下水库的概念和调蓄原理、蓄水条件及其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对地下水库的调蓄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参照地表水库的调洪参数,定义了地下水库调蓄计算的部分参数,作为衡量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的定量计算指标.在调蓄库容、调蓄系数、复蓄指数中,库容是最重要的评价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孔隙介质地下水库和岩溶地下水库,分别给出其调蓄库容的计算公式,并将其应用于下辽河平原调蓄库容计算中,其结果可为流域防洪及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优化调度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特征水位和特征库容是地表水库调控的重要指标,被引入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的评价体系中广为使用。但地下水库的真实水面实际是一个曲面或倾斜平面,以区域上均一的"特征水位"作为调控指标不尽合理且不易于实践操作。因此,本文提出采用由地下水位等值线构成的"特征水面"作为调控指标代替"特征水位",能够更加科学地给定地下水库的调控标准。以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为例,给出了基于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的特征水位确定方法以及特征库容的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5.
滹沱河地下水库有效蓄水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地下水库已成为改善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有效手段,定量评价地下水库与地表水库的有效蓄水率对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滹沱河地下水库为例,通过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方法,结合GIS技术计算不同人工补给条件下的滹沱河地下水库的有效蓄水率,并与上游黄壁庄水库有效蓄水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库的有效蓄水率在80%~91%之间,随着人工补给量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黄壁庄水库的有效蓄水率在50%~80%之间,随着入库水量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库储水效率明显优于地表水库,为地下水库-地表水库联合调蓄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煤矿采空区建设矿井地下水库对实现矿井采空区地下空间及矿井水资源化、能源化利用,促进矿区环境生态保护意义重大。综合国内外典型案例,论述了基于矿井地下水库的矿井地下空间及水资源的3种利用模式:矿井地下储滤水库、抽水蓄能电站及矿井地热开发利用。与国外传统地下水库以井巷为主要存储空间相比,目前国内构建的地下水库主要以矿井采空区垮落带为存储空间,这使得矿井地下水库的容量大幅度提升,且垮落带内的煤矸石对矿井水还具有过滤作用。在此基础上,凝练了中国煤矿地下水库2个关键科学问题:矿井地下水库库容能力和矿井地下水库稳定性控制。探讨了库容能力和坝体稳定性控制的影响因素和现阶段主要研究手段,提出了在产矿井和资源枯竭型矿井建设地下水库的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采用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与现场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评价体系,开展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实例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有3类13个,且具有显著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基于AHP理论建立稳定性评价体系;神东矿区12303工作面评价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构建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评价体系的可靠性.研究结论为煤矿地下水库储水结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民族旅游在贵州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龙宫为例,通过抽样调查,揭示喀斯特民族旅游区旅游效应及其空间辐射的基本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提出喀斯特民族区旅游开发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喀斯特山地生境特点和原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提出 了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阐述人工植被恢复的主要模式,包括陡坡地人工植被恢复、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及林农复合经营恢复等;探讨了人工植被恢复可采用的造林与营林关键技术及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对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科技支撑、管理与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喀斯特的地震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喀斯特塌陷(陷落、崩塌)地震、喀斯特诱发(水库、矿山和城市)地震及烈度异常地震;塌陷及其地震对农田水利危害不浅,诱发地震对水库危害较重,特殊地震亦能造成轻度破坏等震害特点;对这类地震的成因及成因类型进行了浅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塌陷及其防震减灾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岩溶地区工业废渣库的渗漏类型和渗漏污染特征进行了详细探讨,应用混合稀释扩散预测模型,水动力弥散迭加模型和系统模型,进行渗漏污染的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喀斯特环境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的组成,构建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体系,科学定位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在此基础上,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划分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的类型,揭示其特征。提出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在现代旅游中持续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为合理开发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皖北奥陶系古岩溶可划分为沉积岩溶作用期、风化壳岩溶作用期、埋藏岩溶作用期、构造岩溶作用期和二次埋藏岩溶作用期;其岩溶类型主要有沉积岩溶、风化壳岩溶、埋藏岩溶或压释水岩溶和构造岩溶或热水岩溶四种类型;其岩溶岩包括岩溶沉积岩和岩溶改造岩两个大类,并可进一步划分出8个亚类和5个子亚类.  相似文献   

14.
黑河水库库区及其周围藻类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建库前黑河水库库区及其周围藻类植物的种类组成、现存数量、优势属种、地区分布及藻类生长与含量的变化规律,对这些藻类植物资料进行了经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演化特征与人地矛盾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石漠化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演化特征和石漠化发生环境的人地矛盾 ,认为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自然环境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 ,是区域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的结果。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小七孔风景区位于黔南岩溶区荔波县境内,区内岩溶地貌发育、峰丛洼地、峰丛槽谷非常典型,岩溶森林奇特.在此介绍该区的基础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论述丁该岩溶森林在恶劣环境下,仍具有较强的原生性、小生境多样性以及对岩溶环境适应和生态系统稳定的演化特点,最后指出这种独特的岩溶森林系统具有先天脆弱性,应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从广义的角度探讨贵州省喀斯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供水、温泉、矿泉水、地下热水及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兼论了贵州省喀斯特地下水资源类型的划分、地下水环境及开发的环境效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深埋隧道填充型溶腔溃水机制及风险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外岩溶隧道修建过程中涌、突水灾害的特征分析,将大体量且有一定静储量的高压岩溶水瞬间释放,并伴随突泥、突巨石的特殊涌水定义为岩溶溃水;基于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特大岩溶溃水灾害分析,得到了岩溶溃水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岩溶溃水的机理获得了构成岩溶溃水风险的几个主要因素;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并结合现场工程经验,对岩溶溃水风险发生的几个门槛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确定;针对溃水风险识别的实施方案,提出了超前水平钻探并结合放水试验和闭水试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六盘水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六盘水地区位于贵州省的西部,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同时它又位于我国西南岩溶区的中心,属于我国岩溶脆弱环境分布区,在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强,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本市经流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六盘水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充分认识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合理规范人类活动,重建良性的岩溶生态环境是实现本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杨太华 《贵州科学》1990,8(3):48-54
本文运用耗散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初步探讨了喀斯特区城环境系统的特征;认为喀斯特地域结构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在其形成和演化机理中,动力波和扩散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入,使得喀斯特地域耗散结构产生正负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