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展开,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我县三熟制面积日益扩大,水田小麦也开始有了发展,并逐渐受到重视。夺取小麦三熟制全年高产,要解决小麦早熟高产的问题,又要解决早稻的迟种高产(并能适期收割)的问题。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选用迟熟早籼品种较能适应迟种,并获得较高的产量。但存在秧龄长占用秧田面积多,以及成熟迟影响后作等问题。1973年我们进行品种搭配试验,采用早熟品种,不仅当季能取得高产,而且有利于后季的种植,从而达到季季丰收,全年高产的目的。1974年我所小麦田早稻种植竹莲矮5.58亩,平均亩产846.8  相似文献   

2.
中共广东省委曾指示:“要大力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合理轮作”。合理的耕作制改革,一年三热或多熟,增加复种指数,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培肥地力的重要途经,也是加速我省农业大上快上的战略性措施。稻——稻——花(生)是我省耕作制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一个好办法,既可以发展粮食生产,又可以解决食油问题;并能提高土地肥力,增加早稻基肥;丰富了养猪饲料来源,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达到猪多肥多,粮油丰收[1、2]。但中稻收获期有时后要拖到“白露”边,或者“处暑”前后多雨,延误了秋花生的播种期,不利于花生后期生育,导至产量下降。本试验目的是探索秋花生不同播期,对荚果及花生苗产量的影响程度和原因,为种好粮油三熟的秋花生提供理论根据和栽培原则。  相似文献   

3.
我场历年来都是采用小畦单行种植秋甘薯,没有套种其他作物。去年,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的教导,在早稻(珍龙13号,亩产747斤)收获后,种植秋甘薯时,进行套种秋花生试验,于7月12日种,11月30日收,种植面积4.3亩,共收秋甘薯(折原粮)2710斤,平均亩产630斤;收套种花生480斤,平均亩产110斤。实践证明,粮油套种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而且可以培养地力,增加肥效,构成水旱  相似文献   

4.
我们黄岩县地处浙东沿海,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目前种植方式是:水田种春花、早稻、晚稻三熟制,棉地种春花、棉花二熟制。从常年看,早稻稳产高产,而晚稻产量却较低;棉花开花结铃旺期正逢高温干旱或多雷阵雨,造成大量蕾花脱落,吐絮期又遇“白露汤”,引起烂铃,故产量低,品质差。为使棉花生长避开不利季节,夺取粮棉双高产,我们在一九七二、一九七三年进行了春花、早稻、棉花新三熟试验。  相似文献   

5.
“908”小麦是省农科院1964年用浙江地方品种临浦早小麦为母本,日本太和小麦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小麦品种。“908”有姐妹系809、907、811、817、826及905(有芒),基本性状均相似。几年来在我县种植表现适应性强,早熟,避病抗逆,产量较高,一般亩产300~400斤,高的可达500余斤,比农林45增产11.2%,比矮洛阳增产8.8%,适宜三熟制地区种植。“908”小麦生育期短,成熟早。全生育期172~181天,播种至出苗4~10天(有效积温69.7~126.3℃),出苗至抽穗120~125天(867.9~957.4℃),抽穗至成熟46~47天(477.3~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小叶斑病是为害秋玉米的重要病害。据我社1972年调查,秋玉米小叶斑病株发病率达100%,叶发病率也在97%以上,大叶斑病叶发病率也在30%以上,合计发病指数在40~50之间,严重的达88.14。“两病”损失率估计在20~30%左右,严重的达50%以上。这是当前影响我社秋玉米产量的主要障碍。为摸索玉米大、小叶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途径,我们于1972年10月中下旬组织部分大队、生产队植保员对玉米叶斑病发生和防治情况作了调查,现将结果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一年,杭州麻区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在学习广东省种植两季水稻、一季络麻的先进技术基础上,试种满畦春粮、早稻、络麻三熟制初获成功。据十个生产队调查,共试种4.914亩,除春粮比原来的沟边春粮增产二、三成外,获得了亩产早稻589斤,络麻540斤的产量。其中余杭县乔司公社东风大队劲吹生产队亩产早稻723斤,络麻653斤,良仑二队早稻562斤,络麻676  相似文献   

8.
稻田三熟制种植模式下钾肥后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油-稻-稻种植模式下钾肥的后效应作用,结果表明:钾肥的施用对当季油菜产量的影响较大.增产28.59%.油菜生长期间施用的钾肥对下季早稻的生长有一定的后效作用.早稻生长期间施用的钾肥对下季的晚稻生长有一定的后效作用.由于钾肥对油莱和晚稻的增产作用较大,因此,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建议油-稻-稻三熟制种植模式下种植油莱和晚稻时多施钾肥,而种植早稻时少施钾肥.  相似文献   

9.
带状种植简称带田,是在继承间作、套种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创造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它以边际效应、光热效应、作物的协调配制关系,充分利用地力为理论依据,将农业环境资源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作物产量。张掖地区从七十年代初开始试验研究推广带田,到1990年全区各类带田面积已达52万亩,占全区中部绿洲灌溉农业总耕地面积(198.11万亩)的26.2%。在生产上带田的种植形式有小麦玉米带田、蚕豆玉米带田、小麦葵花带田、小麦大豆带田、甜菜小麦带田、甜菜胡麻带田等  相似文献   

10.
大麦早熟3号在我县作为水田三熟制春粮优良品种种植已有数年。但丰产性似乎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少社队播种面积正在收缩,查其原因,除空壳不实外,突出的问题是极易“早衰”。群众普遍认为早熟3号比小麦(908)难种。几年来,就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同一坂田里,土质基本相同,小麦908大体正常——青秆黄熟,而早熟3号则常遭不  相似文献   

11.
丹玉六号是辽宁省农科所用自交系——旅28作母本,自交系——“331”作父本配制成的单交种。1973年引入试种,1974年春播对比试验名列第一,亩产967斤,比老品种半黄亩产468斤增产1.6倍,比郑单2号亩产687斤增产40.7%。表现秆矮、整齐、粗壮、清秀、抗病、蒲形好,颇受群众欢迎。因此,我社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由于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丹玉六号面积迅速扩大,1974年全社1612亩夏播旱地杂交玉米,丹王六号有820亩,占53%。作三熟制水田秋玉米栽培,在低温、病虫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威胁下,在缺肥的条件下,仍表现抗逆、抗病和抗倒等良好性状,稳产高产,适宜于我地春播、夏播旱地玉米和早熟早稻后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光、热、水自然资源及不同作物协调共生性原理,进行烤烟套种青食秋玉米及其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在不影响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增加一季青食秋玉米的种植,亩产量800~1100千克,亩产值800~1100元,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而且探索出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13.
我县广大麻区的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教导,认真学习外地经验,根据本县特点,从1971年开始,积极开展改制试验,试行春花——黄麻两熟制改为春花——早稻——迟麻套作,或春花——早麻——晚稻连作三熟制,取得一定的成绩。稻麻套作(简称稻地麻)1971年1.8亩小面积试验,1973年增加到37.7亩,平均早稻亩  相似文献   

14.
大理市玉米种植区主要在海拔1900—2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4.8—15.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2℃,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0.2℃,属温凉地区。为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有的农户在秋季种植鲜食玉米.在10月上旬至11月初上市,市场销路好,需求量大。但因秋鲜食玉米播种季节既是在雨季,又是一年的气温高峰期,玉米生育期气温由高逐渐降低,播种过迟,难以成熟,产量低;播种过早,难以解决茬口矛盾,不能实现晚秋上市。为此,我们开展秋鲜食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确定秋鲜食玉米最佳播种期,利于广大农户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一)东阳县虎鹿公社党委和厦程里大队党支部,遵照毛主席关于科学实验和“一定要抓好典型”的教导,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一九七五年和厦程里大队科技组三结合搞了一块三熟制高产试验田。秋粮是杂交玉米“旅曲”和“虎7419”,于十一月七日收获,经全公社党员大会代表和上级有关部门实地验收,实测面积为2.25亩,其中早播杂交玉米“旅曲”0.729亩,实收燥籽733.5斤,平均亩产1004斤;迟播杂交玉米“旅曲”0.326亩,实收燥籽278斤,平均亩产852斤;杂交玉米“虎7419”1.2亩,实收燥籽1122斤,平均亩产935斤。合计实收燥籽2133.5斤,平均亩产948.2斤。春粮为大麦“早熟3号”,亩产608斤。早稻品种为“军协”和“原丰早”,平均亩产1036斤。全年三熟合计亩产2592.2斤,超过了“三纲”。  相似文献   

16.
玉米基腐病(病原待查)是早播秋玉米生育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县部分社队发生相当严重。根据1972年的初步调查,其株发病率:早播秋玉米40.0~60.0%,严重田块高达85%以上;适期偏迟播种的秋玉米,在20%以下,有的很少发生。秋玉米感染基腐病后,千粒重较健株降低31.7~37.2%,瘪粒增加,秃顶度增大,对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玉米是高产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植株高大,适宜与其他作物行间套种。秋玉米生长后期,行间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适宜某些食用菌的生长,因此秋玉米可以与某些食用菌套种。1985年东阳玉米所开展秋玉米行间套种凤尾菇试验,仅二潮菇的生物效率达45.7~53.8%,平均每平方尺收菇2斤左右,这一技术不影响玉米产量和田间操作,凤尾菇的产值超过玉米本身的产值,残留菌糠还有肥田改土作用。该技术简单易行,无需特  相似文献   

18.
三熟制早稻广陆矮四号亩产突破千斤以后,如何再进一步提高产量?在栽培技术上主要抓什么?通过对一九七六年十六个单位三熟制早稻广陆矮四号高产试验的资料整理分析,谈谈我们对夺取高产的几个问题的认识。一、高产田的群体结构问题苗数、穗数和每穗实粒数,这三者能否比较合理地得到相互协调是直接影响到水稻高产群体结构的形成与产量的高低。从一九七六年早稻高产试验来看,亩产千斤以上的三熟制早  相似文献   

19.
在以三熟制为主的耕作制度条件下,由于目前大小麦品种单纯,要提早“双夏”季节,扩大小麦三熟制面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品种熟期的局限。因此,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化学催熟剂以促进大小麦提前成熟,有一定的生产现实意义。“促麦黄”原名乙基黄原酸钠,有加速营养物质向籽粒转运和脱水作用,能够促进麦类早熟。我县1976年联合进行“促麦黄”催熟试验的单位有十个公社农科站,四个大队农科组和县良种场。通过试验,对“促麦黄”的催熟效应、应用条件初步摸到一些规律,取得一些成效。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仅供各地扩大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前言去年,仙居县将部分迟熟春花田(小麦、草子留种田等)扩种早稻,多数获得较好的收成,但也有不少田块早稻生长不正常,发生“青空穗”现象而减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一万亩左右,占春花田早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严重影响了早稻的高产。白塔公社三千多亩春花田早稻,其中一千亩发生“青空穗”现象,平均亩产不到二百斤,有的只收几十斤。红旗公社上沈大队二百四十六亩春花田早稻,有一百三十八亩发生“青空穗”,亩产在二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