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力学模式,描述了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促滑作用方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云南及邻区的地震,计算了173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这睦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以及受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类型,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云南及邻区发生的173个地震中,64%的地震发震断层受到潮汐应力的促滑作用,其中,受减压型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数比例略大于受增压型促滑作用的发动层数比例;在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111个发震断层中,走滑型发震断层占67%,倾滑斜滑型发震断层占33%,说明云南及邻区的走滑型地震较易受到潮汐应力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3.
对丽江地区7.0级地震前3a内发生的1605个中小震发震时震源处的潮汐体应力进行了计算,按时间进程统计了震源在潮汐体应力的压,张作用下发生的地震放能量的平方根的比值,得到了7.0级大震前丽江地区地震序列在潮汐体应力压张地震比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地磁学特征与百年地震相关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新民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3):282-286
鉴于我国目前正面临着本世纪第五个地震活动期,探索地震的发生规律,是个很重要的地学问题。作者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取了不同分量、不同阶次的区域地磁异常的特征线,并对比了20世纪以来大地震(Ms≥6.0)的分布,发现大地震多数分布在特征线上,特别是交叉点处。说明这些特征线反映了地壳深部构造特征,故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已公布的1个前震和3个主震震源可变滑动模型,计算了日本Mw7.3级前震、M_w9.0级主震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采用哈佛Global CMT和日本F-net余震目录,在不同有效摩擦系数取值下计算了主震对余震的触发效应,分析了应力空间分布与余震活动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日本地震前震对主震有触发作用,前震在主震处产生的正应力变化为0.404 bar,剪应力变化0.282 bar,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517 bar,应力变化超过了应力触发阈值0.1 bar,达5倍之多,属于典型的地震应力触发,而非诱发事件。主震对后续余震有触发效应,最小触发率为57%,最大达到75%。余震多分布在主震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红色加载区。同时,分析了可变滑动模型、有效摩擦系数、余震目录、震级及节面选取等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可变滑动模型、有效摩擦系数变化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余震目录、震级及节面选取对结果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当余震目录足够多、震级足够大时,计算结果更加可靠。为了深入讨论节面选取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余震两个节面上库仑应力、剪切应力及正应力变化差值进行了频次统计。分析显示节面选取对正应力有一定影响,而对库仑应力及剪应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全国地面气象站1951~2008年的气象资料年值和月值数据集,系统分析云量、气温、湿度、风速、水汽压和降水量等天文选址气象要素气候态的长年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根据对全国天文气候的区域划分,挑选出21个地区代表台站.统计比较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总结出各地区天文气象条件的时变特性,进一步论证其地域分布特征,从而为进行地基望远镜建设的全国范围选址调查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中段构造特征与汶川地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地表地质调查、钻井资料和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剖析了龙门山中段的构造特征和岩石圈结构特征的特殊性:(1)10 Ma以来龙门山中段隆升幅度和速率最大,(2)龙门山中北段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较南段弱;(3)龙门山中段主构造带之下存在有大干10 000 Ω·m的高阻异常体;(4)龙门山中段具有 0.015 cm/s2的剩余(60 km×60 km~120 km×120 km)布格重力异常,(5)龙门山中段为正的均衡重力异常区.在此基础上,结合汶川地震主震和余震的分布特征,得出:(1)四川汶川地震主震和绝大多数余震震源多位于映秀-北川主断层下盘(扬子地块上),断层活动的主动盘是下盘,映秀-北川主断层的活动为俯冲兼左旋走滑;(2)此次地震是扬子板块向西俯冲(L型俯冲)、四川盆地顺时针旋转和青藏高原隆升逆冲相互作用的产物;(3)四川汶川地震有可能是构造地震的一种新类型,其孕育巨大能量的最重要条件为地块坚硬(能量不易释放)和位于地块边缘(构造作用强烈,有能量来源).最后,建议有关部门和地学界重视中国主要地块边缘的重力场,尤其是剩余布格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的研究.这也许对地震的长期预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山西地堑系的形成机制及构造地貌,地震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李树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4):467-474
山西地堑系是中国东部重要独特构造地貌类型之一。中国有史以来记载了17次8级以上大地震,而华北断块就有6次,其中3次集中于汾渭地堑。地堑系的形成大致分为3个阶段;(1)燕山期在NW-S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使区内岩石破裂;(2)新生代以来,在NE-SW向主压应力作用下,断裂倾向一则,形成半地堑系;(3)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俯冲作用,在断块下陷曲率最大处产生张性断裂,整个断块不均匀下陷,形成完整断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震构造带及近期地震活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发义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
本文论述了新疆地震构造带的划分及特征,列举了新疆主要活动断裂的分布。着重分析了新疆地震的时空分布与迁移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新疆近期地震活动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1973年炉霍县发生的7.9级地震造成了179个滑坡,基于这179个地震滑坡,利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触发炉霍县地震滑坡的6个主要因素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条件、临空条件、地形地貌和海拔高程,并用层次分析法的3种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法、算术平均法、特征向量法)综合分析这6个因素影响炉霍地震滑坡发生的重要程度。结果显示:地质构造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高出了排在第二的地形地貌因素的1.7倍;再其次是水文条件、地层岩性、临空条件,最次为海拔高程。 相似文献
11.
自2012年以来,在东大别造山带内与郯庐断裂南段等重点地震地磁监测区布设的77地磁三分量测点数据为基础,利用匹配滤波法结合偏移抽样化极方法和阻尼因子方法降低纬度斜磁化的影响,给出研究区域磁异常,为深部地质构造推断或区域构造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的温度图像结合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地震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NCEP温度异常图像可以较好地反映九江地震构造活动时空演变过程;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明显的诱发作用;预示利用NCEP温度异常图像与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结合进行地震短临预测,对大陆少震区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大隆井田为例,应用地质动力区划方法划分了井田Ⅰ~Ⅴ级断裂.以Ⅰ~Ⅴ级断裂构成的井田地质断块为基础,采用有限单元法弹性力学平面应变模型,获得了井田构造应力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等值线图.根据大隆矿构造应力分布状况,分析了井田井构造应力对巷规划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了一种与选线原则方案精度相匹配的、区域性的预测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灾势的方法.论述了在侵蚀循环(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一个地貌发育周期内,流域谷坡将相应经历向临界坡发展、达到临界坡、偏离临界坡的过程,提出了根据流域演化发育阶段预测山地灾害危险性的原理;基于河谷与谷坡的反馈机制,提出通过点坡度变化确定纵剖面特征点,进而区分不同的发育阶段,解决了斯特拉勒分析方法只能适应于小流域的问题.通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这3次21世纪以来我国震级在Ms7.0以上的大地震实震资料,检验了本方法的正确性.流域的斯特拉勒积分在0.5~0.6之间时,崩塌滑坡灾势最严重;距上值越远,灾势越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不同地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设计年限下具有相同概率保证的结构地震作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和加固时地震作用的参考取值和抗震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大量的煤田地质调查与专题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对中国5个含煤区聚煤过程的构造控制机理,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含煤区分布与中国大陆岩石圈基本格架相似,复杂而有序(规律性)的煤系构造变形受聚煤盆地基底属性、盆缘活动带构造演化历程控制.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不同地球动力学体系的差异性演化是划分煤盆地东西向构造变形区的基础,印支期以前挤压构造作用形成了含煤区南北向构造变形分区,板块或陆块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差异形成了相应的变形环带.中国含煤区有3个变形区、7个变形分区、3个分区小区,以及若干个变形环带. 相似文献
17.
水库诱发地震是地震活动的现象之一,其活动机理仍然处于讨论阶段.在清理分析前人关于水库诱发地震机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库诱发地震活动中的断层响应、水库诱发地震活动过程与库水位关系、库水载荷与断层应力状态的一致性分析,认为断层构造应力状态与库水载荷力间的耦合关系是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重要条件,断层构造应力与库水载荷力间的耦合作用及其过程是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8.
信阳牢山寨花岗岩岩体位于大别造山带北麓,北淮阳构造带内,属燕山晚期第一次岩浆侵入的产物,主要岩性为中粒二长花岗岩。研究区规划为五岳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明确花岗岩的节理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对水库的防渗处理和设计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次研究统计分析了库区范围内的351条节理,查明节理的优势方位为NNW-SSE向,倾角均为大倾角,节理面在浅部风化较为强烈,风化程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节理张开度主要是微张—闭合,充填物主要为石英脉、岩屑和泥质,透水性较差。利用共轭剪节理的配套和分期,反演得出研究区构造应力演化史:燕山晚期主应力方向为NEE—SWW,至喜山期主应力方向转变为近E—W向;此两期构造应力与大别山地区构造运动应力方向一致。在喜山期之后,研究区主应力方向转变为NNE—SSW,此为该地区小范围的构造应力场特征。水压致裂法试验测试得出研究区构造应力略大于自重应力,属于低应力场区域。压水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深度的增加,岩体透水率降低,但在节理密集段其透水率伴随节理的发育而增大。这表明,研究区近地表中—强风化花岗岩岩体,风化程度高、卸荷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透水率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岩体的风化程度降低,卸荷减弱;同时,自重应力和围压的增加迫使岩体节理张开度减小,NNW和近NWW向、填充度小的节理成为深部岩体的主要透水通道。因此,水库设计中应针对该类型节理进行防渗处理。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 7.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造成的区域库仑应力变化、对周围断层的影响及后续地震带发展趋势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利用USGS震源机制解,根据地震静态触发原理,基于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地壳模型,计算得出芦山地震引起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从断层的1.0MPa量级减小到200km外的0.1kPa,研究认为在地震之后大部分区域的应力得到释放,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和玉龙希断裂南段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了MW6.6地震。通常震中所处断层的破裂特性与周围区域应力场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发震构造断层的精确刻画以及区域地壳中应力释放细节的深入探究,可以加深对发震构造周围地震动力学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对判定当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首先搜集整理了震源附近的26条余震震源机制,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得到震中附近的应力场,发现该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157.36°,倾伏角为1.15°,主张应力方向为66.56°,倾伏角为34.98°,与该地所处的帕米尔高原陆内俯冲形成近东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兼有逆冲的背景相一致;然后利用389条余震精定位数据,结合高斯-牛顿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拟合得到发震断层面的走向为103.64°、倾角为65.65°,这与木吉右旋走滑断裂的几何特征基本重合;将所求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152.77°,该地震表现为右旋走滑断层;最后利用本研究获得的区域应力张量模拟得到的该状态下的各种形状断层面的相对应力分布,发现该地震发生的断层面的相对剪应力接近1,破裂方向与震源区的最优剪切力方向相同,表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