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以10.7%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8.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20%的GDP,是我国人口大区、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对于打造南北呼应、东西交融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城市密集区域。珠三角城市圈是我国目前区域联动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先行地区之一,是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两大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两大城市圈产业结构差异的成因,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特点,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交通通达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根据区域平衡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根据经济增长极理论,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一个区域性的一级增长极城市和各省区内部的二级增长极城市,从交通通达性的角度,分别从总运输距离、通达性系数、位势和铁路航空便捷度方面,对中部六省会城市进行了科学的比较.结果显示,武汉在所有的比较项目中均处于绝对的领先优势,郑州和长沙次之,太原优势最不明显,因此文章认为武汉是中部崛起过程中的核心增长极城市.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具有极强的市场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优势突出,加快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形成湖北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定量化手段,分析得出目前武汉市与周边城市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决策.  相似文献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是将增长极理论运用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体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系统崛起,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四足鼎立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系统的构建,其实质是以辐射带动功能强的超大城市高等教育中心为极核,培育多级圈层开放结构,通过区域各创新要素开放、流动与整合,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和集群化发展。与其他三大增长极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存在"双核独大"现象,以中心增长极单极吸引为主,内生创新动力不足,对外开放力度有待加强,需在建立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培育圈层多级高等教育中心、焕发高等教育创新活力和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等多个方面形成合力,打造国际高等教育创新试验区。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金融产业集聚是指金融产业成长和发展进而形成金融地域密集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为金融资源向少数中心城市的集聚。本文分别选定三大经济圈的金融中心,通过分析信贷资源、保费资源等的占比,发现环渤海经济圈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在三大经济圈中是最高的,最终得出发展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及其影响,推动环渤海经济持续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既是中国社会经济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地带,又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率先融人世界经济的重要地区.芜湖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的重要城市之一,与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山水相依,人文相近,历史渊源深厚,是长三角经济圈不可分割的腹地,是其资源、劳动力等诸多因素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战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提出的振兴湖北经济 ,推动湖北经济率先在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武汉城市圈是在中国出现“中部凹陷”经济现象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对振兴中国中部经济具有“领头羊”的作用 ,为中部崛起注入了强有力的经济活力 ,是带动中部崛起的增长极和龙头。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条件 ,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 ,发展其经济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也是城市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不断发展,牢牢抓住时代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武汉的各种优势,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发展区,为中部崛起乃至全国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伟大战略,其目标是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际一流都市圈高等教育集群与地方经济联动发展的经验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高等教育事业的超常规发展来引领、驱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要对两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借鉴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一流经济圈通过高等教育与湾区经济发展的互动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快速地发展超一流大学,联手打造双城竞争和协调发展模式,并多渠道发展本地区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报请国务院批准,将湖北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列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我国在中部地区布局的两大国家级改革试验新区。至此,以“增长极”、“增长核”为带动的“头雁领飞”式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完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入一个向纵深推进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李邃 《科技信息》2006,(10):213
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安徽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能源、原材料基地,利用长三角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溢的有利时机,通过得天独厚的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经济资源的对接优势,实现分层次推进,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相似文献   

13.
高层视点     
曾培炎:河南要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带头作用曾培炎日前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曾培炎对河南的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指出,要充分发挥河南在中部崛起中的带头作用。河南地处中部腹地,是全国重要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和各项重要指标在中部名列前茅。曾培炎强调,河南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勇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  相似文献   

14.
朱阳 《安徽科技》2017,(11):15-16
<正>金寨县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金寨东融合肥经济圈和长三角,南依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靠武汉城市圈,合武高速公路、沪汉蓉快速铁路贯穿全境,区位优势显著。金寨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资源富集,全县森林覆盖率75%,蕴藏各类矿藏20多种,其中钼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金寨还是六安瓜片的原产地,素有板栗之乡、名茶产地、西山药库等美誉,具有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张寅  韩晓鹏 《天津科技》2014,(10):76-78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从大都市圈理论出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语境下滨海新区如何发展作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低碳金融科技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位,构建低碳金融科技促进经济圈产业升级的长效机制,加速经济圈增长极的形成。通过对低碳金融科技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及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结合经济圈低碳金融科技及产业发展现状相关数据,构建促进产业升级的制度、政策、评价三大长效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武汉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武汉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制约因素.从政府相关政策和政府职能两方面比较分析了政府的制约因素;从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科技资源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两方面分析技术的制约因素;从市场份额和品牌两方面分析武汉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从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分工合作两方面分析了武汉制造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宁夏中部地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和分析宁夏中部地区人口状况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本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本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性质应当是兰白两市及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兰白都市经济圈涉及地域范围是包括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在内的甘肃中部地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推进模式应当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特色,在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及核心-边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应以多级旅游中心城市为发展极核,形成区域旅游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以次区域旅游合作为重心,构建多层次旅游圈;以"三纵三横"干线为旅游重点走廊,形成跨区域旅游经济带.通过点、轴、圈,将中部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连成一片,由点到面,逐层展开,协同推进,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协作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