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勇 《科学之友》2005,(9):32-33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在这一片焰火之中,人类仿佛窥见了太阳的儿时容貌。  相似文献   

2.
1999年2月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星尘”号太空探测器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准备与周期性彗星“王尔德2”进行历史性的约会。“星尘”号此行雄心勃勃的目的,就是收集星际空间的尘埃,并在2004年拦截“王尔德2”彗星和捕获彗星的尘埃,于2006年把这些尘埃带回地球,供科学家们研究。“星尘”计划是自欧洲航天组织的“吉奥托”探测器于1986年定点飞过“哈雷”彗星和于1992年飞过“26P/GS”彗星之后,人类的探测器首次与若彗相会的任务。不仅如此,该计划也是人类首次尝试把星际尘埃和彗星样本带回地球。这是一项任务期长达7年、需要…  相似文献   

3.
《知识就是力量》2006,(1):F0005-F0005,F0002
①北京时间l月15日凌晨宣布,地面控制中 心收到来自“惠更斯”号探测器经山“一卜西尼”号 飞船传回的信号,表明“惠更斯”号已成功登陆 土卫六。这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 距离的新纪录。 ②③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 “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坦普 尔l号彗星,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成功。 ⑦“发现”号航天飞机于北京时11,】7月2〔! 晚发射升空。 ④⑤⑥8月21日, 机搭载着美国“发现” 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架经改装的波台747 号航天匕机降落在佛罗 ⑧法国里昂n{JI且务人员11月27日对一名法国 妇…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9,(10):6-6
2009年7月19日,木星再次遭遇小行星或彗星大碰撞。碰撞发生5天后,升起一个和地球的太平洋一般大小的巨型暗色烟柱,跟1994年舒梅克一列维9号彗星的碎片撞击木星后升起的烟柱非常相似。新近升级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下了这次最新碰撞,而且是由为“哈勃”最新安装(安装过程还破费周折)的宽视场照相机3号拍下的,这也是这部照相机首次担负重要的科研任务。  相似文献   

5.
彗星近照     
《大自然探索》2011,(4):7-7
不久前,美国“星尘号”探测器经过“坦普尔一号”彗星,并为这颗彗星的冰质表面拍摄了多张照片,下图为其中的一张。“星尘号”这次经过“坦普尔一号”的目的是,探测这颗彗星在环绕太阳运行过程中其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六年前,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代表人类首次造访“坦普尔一号”并拍摄了许多照片。  相似文献   

6.
就像任何一颗大彗星一样,“C/2012 S1”彗星(它更容易被人们记住的俗名是“艾森”)是注定要死的。科学家说,“艾森”的死亡故事早在2012年7月就开始了。当时,两名业余天文学家在俄罗斯的基兹洛沃茨克附近观测巨蟹座和双子座附近的天空时,偶然看见了一个暗淡、模糊的天体。这就是“艾森”,当时它正加速飞向太阳,其外层不断分解、不断扩散。  相似文献   

7.
引起化学革命的贵族PaulBoard著许国平译“那个人头在一瞬间就被砍下了,即使再过一百年也许不会再有一个这样的人头。”18世纪法国数学家约瑟夫·路易·拉格朗日(Jos。PhLoutsLagrange)哀叹道。他所说的人头指的是法国贵族,同时也是一位...  相似文献   

8.
我们所处的太阳系被一团巨大的椭球状彗星云系环绕包围着,该彗星系名叫乌特星云系(OortCloud)。它的分布范围极广,远到海王星轨道之外,近约为距我们最近恒星的距离之半。根据传统的观点.该星系是1950年由荷兰天文学家让·乌特(JanOort)首先提出的,这些彗星一般处于遥远的星系中,直到流量使乌特星系摄动.从而使某些彗星改变飞行方向而进入太阳系内部。一旦靠近太阳.这些彗星往往会在太阳系中统日旋转好几十年,直到逃逸到外层星际空间,或者与诸如行星一样的别的天体相撞。几十年来.彗星的这种运动状况已经得到人们广泛的接受…  相似文献   

9.
尤里·苏梅克(EugeneMShoemaker)于1997年7月18日不幸去世,享年69岁。苏梅克一生致力于地球、月球、行星及其表面冲击坑(crate)的研究,是星体冲击坑科学理论的奠基人。他还与其妻子卡洛琳(Garolyn)合作,在近地小行星和彗星观测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苏梅克留给我  相似文献   

10.
蔡天新 《自然杂志》2007,29(1):59-59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其晚期的代表作《科学和现代世界》(1925)中,把17世纪称为“天才的世纪”,并以此来为其中的第三章命名。大概正是因为“天才的世纪”这个词的诱惑力,驱使我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写下了3篇科学随笔,即《费尔马最后的定理》(载《南方周末》,2001年10月26日)、《牛顿在他的非典时期》(载《书城》,2003年第6期)和《隐居的法国人:帕斯卡尔与笛卡尔》(载《读书》,2006年第5期)。也就是说,我已经谈论了17世纪的4位科学天才——3个法国人和1个英国人,现在我必须要说到的是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那个世纪里最为博学的人,“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罗素语,《西方哲学史》),一个地地道道的德国人。  相似文献   

11.
童报 《科学之友》2005,(9):39-39
1994年7月,人类首次目睹彗星撞击行星的场面——一颗彗星的21块碎片连续轰击了木星,并在这颗太旭系最大行星的表面撕开了足足能放进一个地球的“巨大伤口”。这一景象如噩梦般挥之不去,而人类也将“小天体撞击地球”视作21世纪面临的最大生存威胁。  相似文献   

12.
布封(1707—1788)是法国18世纪的著名作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称他是“近现代以科学眼光探讨物种起源的第一人”。他所著的36卷《自然史》中,有以动物分期为内容的一卷,中译为《动物素描》。  相似文献   

13.
吴光节 《自然杂志》1997,19(5):302-304,F002
海尔一波普彗星已经远去,对它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不过,它已有的非凡表现,已使它成为人类历史上进行了最佳观测的彗星,它也可能将以“1997明亮彗星”的名字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4.
《知识就是力量》2005,(9):79-79
法国和加拿大的两家公司联手,在巴黎联合推出了一种名为“COLOMBA”(拉丁文,意即“翱翔的鸽子”)的防走失电话手镯,其使用对象为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新年伊始,有一颗较亮的彗星引起了媒体和广大天文爱好者的关注,这颗彗星的中文名字是麦克霍尔茨彗星,国际上通用的编号为C/2004Q2 Machholz,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著名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唐纳德·麦克霍尔茨在2004年8月27日用15厘米反射镜目视发现的,麦克霍尔茨是著名的"彗星猎手",这是他发现的第10颗彗星,他曾在4个月里接连发现了3颗,上一次发现是在1994年,从那时到此次发现,他已经累计观测了1457个小时.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 “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确实表达了彗星、小行星与地球关系的某种真谛。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彗星被作为灾难的先兆,因此星相学家特别关注彗星的出没;在科学昌明的今日,人们仍然对彗星以及小行星给予极大的关注。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甚至地球上的水都来自彗星。迄今的探测了解到,小行星上的丰富资源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另一种颇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地球上物种的灭绝,特别是6500万年前统治地球时间最长的庞然大物──恐龙的灭绝,是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 细微末屑好景观 在…  相似文献   

17.
站在英国海军舰队“贝莱尔号”(配备74门炮的战列舰)的船尾甲板前沿时,保罗·尼可拉斯上尉唯一的念头就是趴下。不是因为他累了,而是因为他年仅16岁,又是这艘军舰的新成员。此刻,他就要初尝战争滋味了。时值1805年10月21日,中午刚过,地点在西班牙南部的卡地兹附近。“贝莱尔号”缓缓地朝着敌舰破浪前行,尼可拉斯可以看到33艘排成新月形阵列的法国和西班牙军舰,沿着海岸自北边的罗什角绵延数公里至南边的特拉法加角。  相似文献   

18.
用核弹轰击小行星的设想早已提出,然而实现的则是用宇宙探测器撞击彗星。这是人类首次主动“攻击”一个宇宙天体。近日,美国航天局为寻找早期太阳系的冻结碎片,向一颗距地球1.3亿千米的彗星发射探测器,名为“深度撞击”的探测器发出的冲撞将在彗星表面撞出一个坑。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4日,在距离地球4.5亿千米的地方,由美国“深度撞击号”飞船发射的撞击器成功地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从而在太空上演了一场十分壮观的“焰火秀”。这次撞击的时间跟预定时间完全吻合。这次撞击的目的是探查彗星的构成。近距离环绕“坦普尔1号”彗星飞行的“深度撞击号”飞船(母船),是此次“深度撞击”任务中的主要角色,它将撞击舱发  相似文献   

20.
温振国  周保罗 《科学》2007,59(1):35-38
2006年3月2日,世界著名的免疫学家、法兰西学院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前任所长库里尔斯基(P.Kourilsky)应邀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作了一个题为“当今是否是疫苗开发的黄金时代”的报告。本文根据库里尔斯基教授的报告内容,回顾疫苗学的发展历史及疫苗开发的一些特点.介绍公众对“当今是否是疫苗开发的黄金时代”这一问题的看法,并阐述库里尔斯基教授他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