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地区不同强度降水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中国52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0年的日降水资料, 分析了0.1 ~4.9 ,5 ~9.9 ,10 ~16.9 ,17 ~24.9, 25 ~37.9 ,38 ~49.9 ,50 ~74.9 ,75 ~99.9 mm 和大于100 mm共9个不同量级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对各区域最小降水量级(0.1~4.9mm)的降水, 其降水日数的变化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对于各区域最大降水量级的降水, 降水强度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降水频率和降水量百分比的分析显示,除华北和四川盆地两个区域外, 其他地区强降水出现的频率和降水量百分比都趋于增加, 强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呈现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北方中部地区15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对该地区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量的倾向率及其空间分布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温在近50年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且2月份的升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趋势的分布格局上,东南部升温速率较西北部低;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对气温升高的贡献率较大;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35~40°N之间,且主要与7、8月份降水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北碚区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降水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北碚区近50年来的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1970年是近50年降水量变化的显著突变点.季节降水变化最显著特点为夏季增加最明显,而秋季为减少趋势;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是降水主要集中在夜间,大的降水主要出现在后半夜.小波分析得出年降水量变化存在准13~15年的年代际周期和4~6年的短周期,且近年来周期有变短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全区年降水量呈现西北部最高、东北部次之,西南部最低的分布状况.年降水与当年7月份亚洲区极涡面积存在最大负相关,而与头年1月份太平洋极涡面积存在最大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汤河流域降水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汤河1970—2014年的降水、径流量数据,利用滑动平均、相关分析、累积距平及M-K突变检验法,对近45a间的降水量、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年际尺度上,1970—2014年降水与径流均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减少速率为11.48mm/(10a),年径流量减少速率为45.27亿m~3/(10a);降水径流突变年份均发生于1976年;在年内尺度上,流域夏季降水量占全年63.48%,年均降水不均匀系数为0.43,多年来有不显著升高趋势,年均径流不均匀系数为0.36,多年来有不显著降低趋势.(2)多年来,年降水量、年径流量显著相关;在年内,夏季降水与径流相关性最大,且径流与降水的相关存在延迟性.(3)空间上,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春、秋和冬季由北到南减少,夏季由北到南增多.径流与降水变化紧密相连,同时人类活动对径流调控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当地气象站1956—2008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趋势分析、滑动平均、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新疆新源县近50年来降水的变化特征与趋势。结果显示:50年来新源县降水在波动中呈显著上升趋势,无论是年际变化过程线或5年滑动平均曲线都显示了这一点。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为13.0mm/10a,年均及4季降水的线性趋势均可通过α=0.01水平的相关显著性检验,说明新源县是西北地区气候变暖较敏感的地区之一。通过滑动t检验结果进一步论证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新源县降水量明显由干枯向湿润转变分界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Mann-Kendall及滑动T检验法,对青海湖地区五个气象站1960-2007年降水逐月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降水量年、夏季微弱上升,秋季微弱下降,春季变动存在地区差异,但年、季降水变动趋势并不明显;降水量最大偏少期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最大偏多期为80年代中后期,2004年后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除春季有两次较强降水突变信号外,年和其他季节的突变信号均弱.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降水时空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汉平原13个代表站近33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用经济正交函数分解法探讨了4,7,10月和1月等代表月份历年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并据各月典型场时间系数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求出了其变化的准周期。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40年各类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全国542站1960-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我国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总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极端降水量的增加引起,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小雨日数的减少造成。在降水日数呈现出大范围减少趋势的同时,有很多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仍为增加趋势,降水总日数的减少并不减小发生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各种类型降水日数趋势变化最明显的是小雨日数,四季的小雨趋势以减少为主。四季西部地区的极端事件基本均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江淮华南地区的减少趋势主要出现在秋季,其它三季以增加趋势为主;华北、东北地区在冬季基本均为增加趋势,其它季节增减参半。极端降水量与降水总量的比值表现为全国普遍增加的趋势,说明我国四季降水量均有向极端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中科院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为数据源,应用土地利用/覆被转移矩阵、双向动态度模型等,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1995-2010年江汉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时空特征和轨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1995-2010年江汉平原LUCC主要表现为耕地持续地转变为水域和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主要表现为在原有水域基础上的扩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表现为公路建设占用耕地及在原有乡镇基础之上的对外扩张和内部填充;(2)江汉平原东部LUCC动态度明显高于中西部;(3)江汉平原LUCC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变化在前期(1995-2000)最显著,水域扩张前期(1995-2000)和中期(2000-2005)均很显著,而建设用地扩张在后期(2005-2010)最为显著.这与江汉平原土地政策和发展政策在时段上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汉平原北部蔡垱西剖面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孢粉等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约1250年以来环境演变历史。通过沉积物的野外观察、粒度数据分析及剖面所处地貌部位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剖面沉积物主要为汉江等周围水系洪水带来的泥沙泛滥至低洼平原区,并以近乎停滞的低缓流速沉积而成,所以沉积物以细粒的黏土质粉砂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江汉平原垸田开发的过程以及效应.通过分析,发现垸田兴衰与湿地演化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垸田开发不但改变了湿地空间格局、降低了生物多样性,而且影响了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实现江汉平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切实保护湿地资源.  相似文献   

12.
江汉平原湖泊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汉平原湖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和分类,并描述了各类湖泊的特征,江汉平原是一典型的洪泛平源,江汉湖群大多是长江,汉江及其支流演化过程中的伴生湖泊,是长江,汉江的侵蚀与堆积地貌的有机组成部分,江汉湖群在成因上可划分为6种类型,即河间洼地湖,岗边湖,壅塞湖,河谷沉溺湖,牛轭湖,河堤决口湖,由于它们是在共同的自然地理背景下形成的,所受内外营务相似,因而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如湖水浓度一般不超过8m,湖底平坦,湖底淤泥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等。  相似文献   

13.
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认为江汉平原湿地脆弱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貌脆弱因子,气候脆弱因子,本文脆弱因子以及过度围湖造田,过度利用湖泊资源,超标污染物排放,脆弱生态环境表现为灾害频繁及强度增加,土壤潜沼化严重,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同时提出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江汉平原地区秸秆焚烧的危害, 通过入户调查确定该地区主要农作物秸秆露天燃烧的比例, 用排放因子法估算2010 年该地区主要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量, 结合入户调查的结果、MOD/ MYD14A1 和GLC2000-China 的地表覆盖数据, 分析该地区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放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2010 年江汉平原秸秆焚烧共排放73.3 Gg (1 Gg=109g) PM2.5, 18.6 Gg OC, 3.27 Gg BC, 7763 Gg CO2, 238 Gg CO, 10.6 Gg CH4, 28.6 Gg NMHCs, 0.382 Gg N2O, 5.74 Gg NH3, 8.26 Gg SO2 和17.1 Gg NOx, 其中5 月、9 月和10 月是秸秆焚烧的高峰期。在所有县市中, 监利县、仙桃市和天门市是秸秆焚烧排放最多的3 个地区, 荆州市市辖区是单位面积农田上秸秆焚烧PM2.5 排放最高的地区; 在所有的农作物中, 水稻秸秆焚烧对排放的贡献最大, 其次是油菜和小麦。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江汉平原垸田开发的过程以及效应.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垸田兴衰与湿地演化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垸田开发不但改变了湿地空间格局、降低了生物多样性,而且影响了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实现江汉平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是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疫区之一.经过60多年的防治,该区域血吸虫病疫情处于低度流行状态.但是血吸虫寄生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环境仍然存在,钉螺面积总体下降不显著,血吸虫病疫情随时都有反弹的风险.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血防成果,助力精准血防,该文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至2017年的村级螺情及控螺措施数据,以螺情状况及动态、钉螺孳生环境和控螺状况等三个要素构建钉螺防控分区指标体系,利用二阶聚类的方法开展钉螺防控的地理区划及其防控等级的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江汉平原钉螺增减动态变化类型以“无变化”为主,其次是“减少或不变”和“增加或不变”;螺情、孳生环境和钉螺防控措施等要素指标具有空间异质性.江汉平原被分为3个一级分区和7个二级分区,分析了各分区螺情主要特征及其防控的态势,提出了降低螺情风险、整治有螺环境、加强防控力度等方面的防控建议,为制定精准防螺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Some evidence of drying trend over northern China from 1951 to 2004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The surface wetness index, Palmer drought sererity index and the retrieval of soil moisture over China were calculated using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monthly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above three indices and precipitation, the dry/wet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st 54 years was revealed, and the evidence of drying trend over northern China was analyzed, especially.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four facts: (1) The drying trend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central part of North China since the 1980s and it was enhanced in the last 15 years mainly due to 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 an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2) During the last 54 years, there was only one dry/wet shift at the interdecadal scale occurring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central part of North China in the late 1970s, which was related to 1977/1978 global abrupt change, whereas there were three shifts in Northeast China, one was in the mid 1990s and the other two were in 1965 and 1983, respectively; (3) Unlike the variation trend of other sub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 the we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is currently located in a relatively wetting period, which is weak-ened due to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4)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obviously increasing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the central part of 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since the 1980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these subregions.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尺度的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有利于科学表征氮素在连续尺度空间上的变异,从而为制定合理的耕作施肥方案、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江汉平原后湖农场为样区,以土壤全氮为例,分析该区域1 000m和200m两个嵌套采样尺度数据样本,应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进行空间结构拟合分析,并探讨不同尺度上氮素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上空间变异特征差异明显,随着尺度的减小空间相关性变弱;同一尺度,由于受成土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变程、结构方差等特征函数也不尽相同.2)经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ANOVA),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氮的大尺度空间结构无显著性影响,而小尺度上则影响显著;土壤类型对大、小尺度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异均有显著性影响,随尺度增大显著性增强.因此,研究全氮含量变化影响因素的机理时,1 000m采样间距以下全氮含量变化研究需考虑土壤类型可能会带来农场土壤全氮显著性差异的影响,而200m以下采样间距则需同时考虑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给土壤全氮含量带来的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