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丛林世界     
若非亲自踏进雨林中去体验一番,我们是无法真正了解亚马孙丛林的.即使是在雨林探险中拍摄到的图片或影像,也无法让我们窥探到亚马孙丛林的真正面目.  相似文献   

2.
何谓从众? 某日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石油商人死后来到天堂的门口,天堂的守门人拦住他说:"很抱歉,我们知道你在人间是个行善之人,但这里已经人满为患,请你还是去地狱吧."石油商人想了片刻说:"没关系,让我来想办法,"只见他对着天堂的门大喊:"地狱里发现石油啦,"顷刻,从天堂的大门挤出一堆人,疯狂地赶向了地狱.守门人吃惊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然后说:"你可以进天堂了."不料,石油商说:"不,我现在想去地狱了,说不定这个消息是真的呢."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14,(4):6-6
正2013年6月,有人在秘鲁亚马孙丛林偶然发现了一种直径约为2厘米的怪异"尖桩围篱",并把照片发到了网上。是谁创建了如此精致的结构?无人知道。最近,美国生物学家杰夫·克莱默深入亚马孙丛林进行了8天探险,终于看见一只微小的蜘蛛从"尖桩围篱"底部的蜘蛛卵中孵化出来,由此知道了这种奇异"篱笆"的建造者是一种蜘蛛。克莱默推测,蜘蛛建造这种"篱笆"的目的是捕捉微型白蚁(他在"篱笆"内发现了  相似文献   

4.
亚尼克是南美的一名生物学家。2006年夏天,他来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一个名叫诺诺村的小村度假。未去之前,亚尼克就听朋友说: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千年密林中生活着一种十分可怕的被人称为"丛林恶魔"的身长1m、毛色黑色、体重达25 kg的袋獾,它们常常昼伏夜出,出奇不意地攻击对方,其攻击力大于狮子和老虎,于是他对这个小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不顾家人的阻拦,执意要去岛上看看。  相似文献   

5.
张振中  赵彬 《科学之友》2005,(11):44-46
老象在象群注视下孤独地走入丛林 2003年4月下旬,我组织了一支11人的探险队开进了肯尼亚南部的马萨洛比丛林.这支探险队中有德国人、英国人、美国人,还有4个被雇来当向导和挑夫的当地卢奥部族人,此外,我们还带着一条经过特殊训练的猎犬赛克.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寻找困扰了生物学界很多年的大象墓地.  相似文献   

6.
格拉泽的梦想1881年,美国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年)给美国电器工程学会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了太空中充满能量的观点,他说,"太空中充满着能量,假若它们是静态的,我们的希望自然没有用处,然而假若它们是动态的——我们知道,这一点可以肯定——那么现在就应该考虑用我们的机器去利用这种伟大的自然之力了。"  相似文献   

7.
乌姆博岛位于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本土与新不列颠岛之间,除了以独特的熔岩和丛林景观闻名,它更以"史前生物出没地"的名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惊现史前生物 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原始丛林中出现巨大怪鸟的传闻就层出不穷.这种巨大怪鸟被当地人称之为"罗本"("罗本"在当地土语中的意思就是"魔鬼飞翔者").据说那是一种浑身发光,只在夜间出没的飞翔怪兽.在村民的描述中,"魔鬼飞行者"显得神秘而又令人恐惧:它们白天栖息于广袤的原始丛林里,巢穴建在悬崖溶洞之中,到夜晚就会飞出丛林到海中捕猎鱼类.  相似文献   

8.
<正>85岁的史蒂文·温伯格知道他度过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他在最新出版的文集《第三个思想》(Third Thoughts)中告诉我们:"我娶了大学时的恋人。"在他接受荣誉博士学位后的讲话中,他谈起自己在过去30年里所待的这座城市。"正如你们大概能猜到的,我喜欢住在奥斯汀。"他也见证了科学大进步,"我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宇宙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那时相互竞争的不同猜想发出刺耳的声音,"他写道,"如今在这两  相似文献   

9.
"阿 Q"本是鲁迅先生塑造的愚昧、懦弱、麻木的20年代农民典型形象,"阿 Q 精神"则是先生深刻批驳的民族精神中自我麻痹、逃避现实,不去反抗争取自由的劣性。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讲,现实中却需要一点"阿 Q 精神"。在某些情况下,"阿 Q 精神"可以起到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积极作用。譬如,阿 Q 挨了别人的打,自言自语骂一声"儿子打老子",他出气了,心理平衡了,怒气发泄了,不再感到痛苦了。假如他不骂那一声,把怒气闷在心中,迟早要"憋"出病来。  相似文献   

10.
巴西亚马孙丛林的苏瑞部落是深藏在森林深处的印第安人原始部落之一,然而该部落自1969年首次和"现代文明"接触以来,就遭遇了一系列可怕的噩梦,"文明世界"的白人带来的病菌像瘟疫一样席卷苏瑞部落.雪上加霜的是,来自"文明世界"的贪婪者还在非法砍伐他们的森林,威胁苏瑞部落的最后一片生存之地.  相似文献   

11.
张元国 《科学之友》2007,(21):57-58
"死鱼"锅中竟复活 1936年,法国旅行者安让·里甫在千岛群岛的伊图鲁普岛的一条小河边,发现一些肚皮朝天的"死鱼".他很欢喜,心想这下用不着他去捕捞了.他把鱼放到锅里煮汤,当水烧到50℃左右时,"死鱼"竟在热水里复活,它们游来游去,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12.
丛林魔影     
正科学家通过研究苍鹰在野外的巢穴,向人们揭示了这一远未被深入了解的丛林顶级捕食者。谁杀死了雀鹰?眼前的这片森林就像一座沉寂的大教堂,康纳马克·詹姆森等人不禁压低了声音,下意识地侧耳倾听苍鹰的声音。然而,除了风声,四周听不到别的任何声音。或许是人们将它们传得太神,或许是它们根本就不住在丛林里,只不过是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想象而己。詹姆森他们有些沮丧,但就在这时,戴夫突然轻声喊道:"是苍鹰!"詹姆森是一位自然学家,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已近20年。苍鹰研究将他从城市中央公园带到了遥远的丛林。詹姆森走过去,看到地上有一堆散落的羽毛,看上去很像是苍鹰的。他蹲在地上仔细检查,希望能再发现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尼尔转过身来,看着我问道,"你是搞地球物理的.现在人类对于地球的内部,到底知道些什么?" "你是说直接接触到的,还是通过仪器探测到的?"我问他. "先说直接接触到的吧!"尼尔慢慢地走了回来,坐到了沙发上. "苏联的时候,"我扶着他坐好,递给他一杯茶,"在北冰洋沿岸的科拉半岛,打过一口超深井,打到12000米,用了22年,到1983年才完成,那是世界上最深的井.也就是说,人类到目前为止,直接深入地面以下最深的距离,只有12000米!而且只能看到和摸到从那里取上来的物质,还没有办法直接钻到那里去看看."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李想第三次创业,2013年他已经带领汽车之家在纽交所完成了上市。2015年6月,李想辞去汽车之家总裁一职,创办了"车和家",倾力打造电动汽车。一年不到,"车和家"先后完成了25亿元融资,公司估值30亿。李想凭什么敢去挑战高门槛、高技术的汽车行业?资本簇拥之下,"车和家"的电动汽车研发进展如何?"车和家"要做什么"车和家"正在研发的汽车有两款:一款小而  相似文献   

15.
巴西亚马孙丛林的苏瑞部落是深藏在森林深处的印第安人原始部落之一,然而该部落自1969年首次和"现代文明"接触以来,就遭遇了一系列可怕的噩梦,"文明世界"的白人带来的病菌像瘟疫一样席卷苏瑞部落。雪上加霜的是,来自"文明世界"的贪婪者还在非法砍伐他们的森林,威胁苏瑞部落的最后一片生存之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苏瑞部落的酋长决定抛弃弓箭,  相似文献   

16.
②雪人之谜     
毛发检测显示雪人可能存在 2008年8月,据英国媒体报道,有英国研究者称在印度发现的一些毛发可能属于传说中的雪人.这些毛发是由一个"雪人迷"交给英国广播公司的.据他说,这是他在印度的一处茂密的丛林里发现的.而在此之前,一位护林员声称他在2003年曾连续3天看到雪人在这里出没.  相似文献   

17.
正毫无差别地要求理论可证伪或可观察,这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们需要疯狂的想法。维也纳的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遭受了内心的煎熬。他解决了核物理学中最棘手的难题之一,但也付出了代价。"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他在1930年冬天向一位朋友承认,"我假设了一个无法检测到的粒子。"尽管泡利有着难言的绝望,但他在信中透露出,他并不真的认为他的新亚原子粒子始终不会检测到。他相信,实验  相似文献   

18.
声音     
"中国的车不能踩着油门追赶美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1月30日,"绿色低碳发展变革力年会"在北京举行,杜祥琬院士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自己对能源问题的见解。他在说完上面的话后进一步阐释道,中国不要在人均汽车拥有量以及汽车排量等指标上去追赶美国,因为那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他认为中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高碳特点,而这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他同时指出,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日本和欧洲的经验已经表明现代化不一定要高碳,低碳同样可以通向现代  相似文献   

19.
正在流行文化中,科幻故事比以往任何时候看起来都更像是我们这个真实世界的写照。去年秋天,一位朋友去电影院看科幻片《火星救援》,回来后讲了这样一则轶闻:坐在他边上的一位女士俯下身子低声对她的同伴说,"你知道吗?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位自认为消息灵通而误导别人的观众似乎并不知道,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  相似文献   

20.
布朗大学大脑科学研究所所长约翰·唐纳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一项革命性的研究,就是采集瘫痪病人的大脑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现实指令,去自由操作机械四肢.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凯西·哈钦森——一位丧失四肢活动能力的58岁的脑卒中女性——就能控制机器手臂,将一瓶咖啡端到嘴边.而所有这些动作,都是通过想象完成的."伙计们,"唐纳休对同事大声说,"去买我们承受范围内最贵的照相机,用高清晰的镜头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正如唐纳休预测的那样,哈钦森"端起"咖啡,啜饮了一小口.这是她卧病在床14年来,第一次为自己服务,也是世界上用意念操控机器手臂的第一人.2012年,《自然》杂志报道了这一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