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文化的危机,人类生存方式的危机,人类应当而且必须寻求新文化,以期化解人类的生存困境。生态文化正是时代的呼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环境的恶化现实地摆在人类的面前。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本文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作为 人的体的人的活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使人们自觉地规范主体行为,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生存从一开始就应当具有创造性。这不仅是对技术本质的生存论理解,更是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深入分析,生存方式的创造性生存转向是对人类生存本质的确认。全球化为人类生存方式向创造性生存转向准备了时代条件,虚拟生存是人类生存方式向创造性生存转向过程中具有革命性变革的新的生存方式,是实现生存方式转向的现实基础。实现生存方式创造性生存转向,需要完成生存理想目标、生存价值理念、生存实践方式和生存文化模式的四个转向。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问题一直是无数思想家所探讨的哲学命题,是人类同其他一切存在相区别的典型特征。随着数字技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的大规模使用,公民的生产生活更加倚重于数字技术这一载体,数字化生存业已成为近在咫尺的现实。数字化生存天然所具有的“赋能”本质不断驱动公民主体性的发展,但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公民生存的过程中,对公民主体性的应然发展却也实然落空,数字价值茧房弱化公民主体选择的能动性,数字全景监狱阻碍公民主体发展的自由性,数字异化劳动蚕食公民主体劳动的自主性。因此,亟须积极探索纾解数字化生存视域下公民主体性困境的路径,从技术、公民和社会层面协同发力,最终回归公民的主体性本位。  相似文献   

6.
萨满文化是原始先民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压迫之下,探索、认识、利用自然以及寻求人与自然之间平衡的,为增强自身生存的信心和增加适应自然的能力而创造出来的世界观,它是人类文明发轫的一个重要标志。萨满文化的内涵与积淀的层面相当丰富,几乎囊括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萨满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作为践行原始萨满文化世界观的核心,萨满在古代社会的职责和社会作用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去思考,本文试就萨满的职责和社会作用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辛艳娟 《科技信息》2011,(23):355-355,274
建筑创作的根本在于理解每个主体(人)和主体群(人们)、每一设计因素对人的生活产生的效果及影响,这构成建筑的文化特质,即基于文化特性的建筑创作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追求人类自身与心灵、自我与他者、世俗生存与信仰的和谐,这也是生态建筑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理论生涯中始终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当代面对人与自然相冲突而导致的各种危机,人们应该进行哲学反思并且寻找对策。对马克思晚期的“人—自然”关系思想的追索,有助于为解决人与自然问题提供哲学视角,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信念的本质,信念和哲学、科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人类认识活动离不开信念,在哲学研究中,人们依赖信念去揭开笼罩在客观世界表面的面纱和迷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科学发现中,人们依赖信念去定向、预测、调动和激发潜意识,不断向新知识领域挺进。信念激励着人们生存的激情,使人进发惊人的创造力和意志力。  相似文献   

10.
技术哲学10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入哲学的研究领域、成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发展至今历经了100余年。100余年的发展,使技术从单纯自发地改造自然、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求逐渐成为人类理性的行为,对技术的哲学研究也从技术的定义、技术的本质等本体论、认识论的范畴发展到对技术价值、技术伦理、技术应用、技术预测、技术方法论等层次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哲学的研究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作为人与自然冲突的结果,给陶醉于工业文明辉煌成就中的人们敲响了警钟。生态文明的提出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的辩证统一。实践理性所特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相统一的原则,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为合理的理论视野与实践准则,而和谐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伦理导向作用,以此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理论生涯中始终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当代面对人与自然相冲突而导致的各种危机,人们应该进行哲学反思并且寻找对策。对马克思晚期的“人—自然”关系思想的追索,有助于为解决人与自然问题提供哲学视角,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一方面,马克思将工业与技术视为人的类本质,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类本质的技术-工业可能产生异化。他以人本主义的理想劳动来关照现实的工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将工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与造成异化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批判。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的研究视域实现了向经济学哲学的转变,其技术哲学思想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隐喻与符号化是一种互文的关系,也就是说世界与人都是符号化的,这种符号化经过隐喻的力量而实现。卡西尔的文化哲学理论是建立在将世界与人符号化的基础之上来研究人类文化的本质与功能,并且他分阶段解读了人类文化的进程与同质、异质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冲突与和谐关系。从而在哲学史上真正确立了文化哲学的开创性地位,并深深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本文则在其理论基础上,着力于从隐喻的功能角度重新阐释卡西尔文化哲学的符号化实质。借此证明隐喻思维的先验存在是符号的能指与其所指间产生新义与文本张力的中介,也是世界与人构成的人类文化可以符号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加剧,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讲是符合人类本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随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必将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而存在,它体现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认识行为。文化是人类世界组成部分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文化哲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对于人的行为方面的抽象思考和研究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这表现了人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本文首先分析和探讨了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文化哲学范式的视角中对东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的基本问题和认识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及作用的关键,也是贯穿哲学发展史的中心红线,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实践的发展水平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状况不同,哲学的中心主题也不尽相同,一般与个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只是古代和近代西方哲学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曹盈 《科技咨询导报》2007,(21):107-107
网络文化是一个具体的有特殊内涵的文化概念。从理想和现实的层面看,网络文化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理想层面上,网络正在发展成为一个超越主权国家的“全球社区”。而在现实层面上,现阶段网络文化发的展,并没有摆脱西方的文化操纵。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其信息和技术优势,仍然牢牢掌握着网络文化的支配权,决定着网络文化的主流。由此,其他国家进行网络文化建设,必然面临着与现有网络文化的矛盾和冲突的问题。这种冲突从本质上讲,包含着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冲突。从哲学的角度认识网络文化的本质,确立网络文化的先进文化核心地位,反对消费主义倾向,理清虚拟与现实,是构建我国网络文化的关键。本文就试图对构建我国网络文化面临的问题从哲学层面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完成哲学的创新,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创立网络哲学并建立与其相应的哲学网络,已经成为哲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创立网络哲学,应强调具有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把精力放在网络技术对现实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之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研究网络时代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问题。并在深入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以开放、民主和平等为原则的哲学网络,即充分体网络精神的哲学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观照东西方美术,希求从中发现美术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对东西方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的本质精神的比较,找到东西方美术精神的相同之处——“气韵生动”。中国哲学中的“气”与“道”和西方哲学里的“理念”与“生命冲动”都是对艺术本质的不同的描述。“气韵生动”成为连接“气”与“道”、“理念”与“生命冲动”的艺术本质。艺术家正是发现和表现人类及世界万物之中的“气韵”这种艺术本质来达到和完成其使命的。艺术从而成就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自由沟通和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