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为主张“海洋国家”和“科学技术国家”的日本,海洋科技创新是日本战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是“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日本第一时间发布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日本倡议》,详细介绍了日本近年来开展的科研项目,反映了日本海洋科研战略布局与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参与“海洋十年”的举措以及海洋科研项目布局,梳理日本海洋科技最新进展,分析日本海洋国际合作的方向与优劣势,对我国海洋科研布局提出四点建议:1)推动政策制度与科研探索协同发展,激励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2)积极参与“海洋十年”等国际大型海洋科研计划,提高话语权;3)加强海洋标准体系建设,加速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4)强化“产学研”链条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是传统海洋大国,切实了解其海洋研究活动,有助于我国发展海洋科技、实现海洋强国目标.本文基于法律、战略、规划扣项目四个层次,对俄罗斯海洋研究活动的目标、政策导向、主要领域等内容进行了定性分析和解读.研究认为俄罗斯海洋研究活动的顶层设计较完整,自上而下层次特征显著,并以服务国家利益为宗旨,助力维持其海洋大国地位.其海...  相似文献   

3.
国际海洋科学技术未来战略部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过去十几年相关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发布的研究计划、规划和战略研究报告,对国际上海洋科学技术未来10~20年的发展部署进行分析。根据报告发布的国家和机构组织重要性以及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选取10大具有重要影响的海洋科技发展报告进行解读,认为未来海洋科技发展将集中在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海洋酸化研究、海洋塑料污染、海洋可再生能源、北极研究、深海大洋探测、技术装备研发等八大海洋科学领域或者问题。  相似文献   

4.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中,美国最为重视海洋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进入21世纪,美国发布了两个引领其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十年"计划,第一个是《绘制美国未来十年海洋科学路线图:海洋研究优先计划及实施战略》(2007-2017),第二个是《美国海洋科学与技术:十年愿景》(2018-2028),它们为美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海洋科技发展确定...  相似文献   

5.
文章综述了俄罗斯近年来的海洋政策、管理体制、发展战略和对世界海洋资源分配和开发立场以及维权措施.  相似文献   

6.
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是优化海洋生态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渔业转型升级、推动渔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海洋牧场技术的发展直接关乎海洋渔业的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本文首先梳理了主要的海洋牧场技术的发展进程及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海洋牧场技术专利的发展态势,总结出海洋牧场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标国家政策对专利的促进作用,对比分析了海洋牧场的技术布局和发展情况。最后结合专利分析结果和国际海洋牧场的政策,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975—2019年,海洋牧场技术专利量持续增加;国家方面,韩国专利数后来者居上,我国、日本和美国紧随其后;机构方面,我国专利申请主要以高校为主,且表现突出,国外主要以企业为主。技术布局方面,专利重点分布在水生动物养殖、生态调控和牧场设施方面,苗种繁育、驯化控制、环境监测管理和鱼获深加工等技术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海洋科技是人类利用海洋的产物,又是人类推动海洋经济社会与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中国学者围绕海洋科技战略、海洋科技产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绩效、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科技体制以及重点海洋基础学科与海洋工程技术学科的相关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梳理文献发现中国海洋科技研究有4个主要特点:1海洋科技战略研究侧重战略目标及其实现路线、重点海洋产业的技术战略、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战略等;2海洋科技产业研究局限在产业集聚影响因素与集聚区建设模式、效益评估与区域合作路径;3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研究集中在资源配置、省份与市的海洋科技能力横向或纵向比较、共性技术研发模式及科技效率问题;4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关注不同主体及其转化过程实现机制,而海洋科技管理研究则关注宏观体制变革;海洋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与经费管理;海洋科技主体与载体建设等。最后立足于海洋科技国际发展趋势,指出未来研究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8.
美国在海洋研究领域长期处于全球引领地位,其海洋科技战略和计划的制定对我国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美国近年发布的综合性海洋研究计划,明确了美国未来海洋研究的整体布局。通过对其中专题性研究计划的分析,发现美国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酸化研究、北极研究、墨西哥湾生态系统研究、可再生能源研究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等。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海洋研究提出3方面建议:优化高层次的规划设计、提升科技战略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科学合理确定优先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地球陆地资源的日渐短缺,21世纪人类将步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本文简要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走自主创新,科技联合攻关和引进,消化,吸收并举的道路发展海洋技术并取得明显进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述了世界海洋经济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海洋产业的发展形势2;论述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海洋高新技术在海洋生物遗传育种,海洋农牧化和海洋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暖带来的海洋酸化问题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已经逐渐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全球海洋的酸化状况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对珊瑚礁、甲壳类动物甚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不利影响。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国都在重要海洋研究计划中做了相关部署,旨在深入了解海洋酸化的机理、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中外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制度与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介绍了商业方法及商业方法专利概念的不同规定,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分析美日欧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状况、特点和贡献,对我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对我国在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笔者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掌握全球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态势,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有必要对国内外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主要动向进行总结.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比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与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可以发现,由于系统性能的快速提高,排行榜中的高性能计算机更新很快.中国的“天河一号”荣登TOP500排行榜榜首,表明中国高性能计算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本文从总体性能、技术演进、能效、国家分布、制造商格局等角度,对国内外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图对我国高性能计算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科学政治化"倾向--以美国气候政策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国际社会为防止、适应全球变化的努力中,会涉及到国家、地方和民族的诸多利益。全球变化研究成为与国家安全、食物供应、水资源、温室气体排放、人类健康等问题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美国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当国际气候框架与其国内经济发展出现冲突时,美国的气候政策也开始了以保障国内经济发展和企业利益的调整,作为国家支持的全球变化研究也需要针对这些调整而不断修正研究方向和关注重点,为有利于美国的政治和政策服务,表现出了明显的“科学政治化”倾向。本文分析了美国自2001年3月退出《京都议定书》以来的一系列的政策和研究支持的调整,尤其对美国的《京都议定书》替代方案《晴朗天空与全球气候变化行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这些分析,可以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与国家政治和利益的关系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为我国科研工作者和生产企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俄罗斯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市场的现状,分析了俄罗斯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目标、国家政策、主要任务和实施计划以及中俄两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推出的科技发展与产业振兴战略;通过对这些战略的分析,归纳出共性特征与值得借鉴之处;并指出在此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日本官产学研合作经验之探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发展,日本官产学研合作初见成效。如何提高官产学研合作的绩效,使企业真正从中获益,并乐于保持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是日本政府十分关注并且正在认真研究的课题。日本在推进官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我国目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二技术创新体系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端科技人才受到很多国家的高度关注,一些国家针对高端科技人才出台了专门的资助计划.本文主要分析这些资助计划的管理制度,从而为我国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各国高端科技人才资助计划资助强度大、资助时间长;选择标准主要关注项目申请人科研能力的卓越性,有些同时也关注申报项目本身的先进性;最重要的产出目标是科研团队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的过程管理相对比较灵活.  相似文献   

19.
在对本世纪初美、日、德、英、法发达国家主要的人才战略规划和计划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其在科技人才政策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措施,为促进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delayed release of the National Account data for GDP is an impediment to the early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 the short run, this information gap may be at least partially eliminated by bridge models (BM) which exploit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imely updated monthly indicators.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forecasting ability of BM for GDP growth in the G7 countries and compare their performance to that of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benchmark models. We run four alternative one‐quarter‐ahead forecasting experiments to assess BM performance in situations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actual forecasting activity. BM are estimated for GDP both for single countries (USA, Japan, Germany, France, UK, Italy and Canada), and area‐wide (G7, European Union, and Euro area). BM forecasting ability is always superior to that of benchmark models, provided that at least some monthly indicator data are available over the forecasting horizon.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