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惠能禅不仅在广东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传播及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越南、韩国和日本等。惠能禅为这些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与当地的文化相融相会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禅宗新派别。19世纪,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惠能禅还传到了北美和欧洲大陆,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惠能与韶州曹溪宿昔有缘,生在新州,得法黄梅,广州剃度,却在韶州曹溪行化四十多年,并把真身永久地留在了曹溪宝林寺.韶州曹溪是惠能黄梅求法的准备出发地,又是他回到岭南的首选避难地,还是禅宗宝典《坛经》的演绎创作地.曹溪宝林寺更因为惠能的到来而得到繁荣发展,最终成为岭南禅宗祖庭.惠能用曹溪法乳,孕育了一大批禅宗大师.他们又背靠岭南,立足曹溪,挺进中原,最终推动南禅顿宗发展成花开五叶、五家七宗的繁盛局面,“凡言禅皆本曹溪”也就顺理成章了.禅宗文化在韶州曹溪的发展使韶文化大观园中增添了新的姿采.  相似文献   

3.
基于“常识或常理”对惠能的家庭背景、祝发前一段生平中的若干问题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卢父李母属老夫少妻结合,多年不生育而老来得子,全家笃信佛教,惠能自小与佛结缘.李氏可能亡夫归宗与娘家兄弟一起生活,惠能在舅舅家“别母”到寺庙学佛.在长期的艰苦生活中惠能主要是自学成才自悟成佛,母亲去世后赴黄梅求五祖印可,途中有机缘在曹溪系统学习佛经数年,显露出独有的禅风.最后在五祖处锋芒毕露,八个月内得祖师印可.因为与曹溪有缘,从黄梅南归时惠能先回到曹溪,遇追逐后隐居四会、怀集.  相似文献   

4.
中唐时期,六祖惠能的曹溪“顿悟”法门“明心见性、直指人心”,成为中国传统写意绘画的重要核心基础,曹溪禅绘亦由此产生、形成。禅法思想的融入,使中国文人画逐步走向意境绘画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惠能开创的佛教革命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矛盾斗争又互相影响融合的过程.由惠能大师开创的佛教南禅革命,于其在世时已经取得雄踞岭南、名扬天下的成果.惠能开创的佛教革命在中国和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破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北方中原中心论;打破了印度为佛教中心论;确立了完全中国化的佛教的佛、经典和形式.  相似文献   

6.
张丽 《科技资讯》2012,(14):215-216
本文通过对少林禅武医文化的剖析和CIS战略思想的研究,认为要想让少林禅武医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资本就应当充分结合文化自身优势,用理念、行为和系统识别对其实施转化,为优化资源配置和强化文化品牌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教育传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要了解中国教育传统,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就不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文化有丰富的优秀的内核,也有封建的糟粕,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加以研究和区别,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今天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8.
六祖惠能是禅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建者,被指称为肉身菩萨。惠能坐化后,首开以肉身为胎塑成夹纻真身像的风气,这是与佛教本土化后其葬俗的演变有密切关系。其真身坐像对其身后树立南宗法统地位的运动及佛教肉身崇拜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墨画与禅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道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重要内容,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性艺术.禅道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水墨画的绘画精神与艺术风格,形成其独特的艺术样式与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0.
《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口授流传下来的,唯一称得上中国佛教典籍的经书。《坛经》,既是惠能佛学理论的代表作,又是惠能哲学思想的汇编。一千三百多年以来,《坛经》流传的其它版本甚多,内容增改不少,真伪混杂,不足为据;近现代学者考证,确认敦煌古本《坛经》为业已发现的最早的版本,它比之其它版本更能反映《坛经》的初貌。因此,本文以敦煌本《坛经》为凭,剖析惠能的哲学思想。多年来,对惠能哲学思想的评述基本上分为两派意见。一派意见认为,惠能哲学思想的特征是主观唯心主义,突出地宣扬了地主阶级的人性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把佛学中  相似文献   

11.
禅宗的审美意境是中国画意境追求的三大来源之一。禅宗兴起以前,中国画主要受儒家和道家的审美意境的影响。受儒家影响的中国画带有社会性、伦理性、政治性的特点;而道家传统中的中国画则追求纯自然主义的审美意境。禅宗得以广泛传播后,中国画的审美意境呈现出了哲理化、深沉化、个性化、情感化等特点,形成一种纯粹的审美意境。禅宗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对中国画的审美意境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考察禅宗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可以影射出当今中国画面临西方画强烈冲击的困境之出路。  相似文献   

12.
<宝镜三昧歌>"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的偈语所用的易卦变卦原则应当是"中爻互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曹洞五君臣位"说糅合佛理易理,阐明了佛家的"理事"关系和禅修最高境界"真空妙有",被视为"佛道大纲""虚玄大道".这种儒、佛的深层次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坚实地奠定了禅宗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隐元禅师和南明抗清人士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元隆琦是日本黄檗宗的开山祖。然而,他首先是一位明末遗民,一位悲伤的亡国诗僧。这可以从他和南明抗清人士的关系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4.
慧能创立的南宗禅法,围绕成佛的依据与途径、禅修的方法、禅法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识心见性、自性自度、顿悟说等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这种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禅修方式,将佛性真如根植于众生的自性中,将修持实践融合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适应了下层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凸显了中国佛教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5.
《封神演义》中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在小说中标示的意义也各有差异。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这些人物区分为《武王伐纣平话》原有的人物和《封神演义》新增的人物、封神榜上人物与未上榜人物、阐截二教人物与西方教主、神怪人物与非神怪人物等四种。通过四种区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讨论这些小说人物的特性,可以更好地把握《封神演义》的总体特征,有助于深化对该小说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信仰作为精神事件表现出即情感即理性的倾向,是人的绝对超越性的表征,其发生根源于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追寻.基于人本主义逻辑的启蒙与现代化的双重变奏,在知性的高扬中开启了人类生活的世俗化进程.在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的双重夹击中,传统社会所信奉的绝对价值土崩瓦解,信仰的失落成为现代社会不得不承受的精神苦难.然而苦难总是与拯救共生.信仰的提升只能来自于人从沉沦中的自拔.这种自拔根源于理性的自我范导,因为理性的本性是自由.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的Chan算法在实际的非视距环境中性能将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TDOA定位改进算法,这种算法通过对非视距误差进行修正,使其具有更好的定位效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Chan算法相比,这种算法具有更好的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是一种有效的定位算法.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遭到外来文化巨大的侵蚀,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丢弃传统,盲目地去追求洋文化,追求标新立异,在设计艺术中亦是如此。文章通过对禅宗美学思想中的简约、朴素与空寂观在平面设计艺术作品中的体现,证明了禅意蕴于设计艺术之中,并作为艺术创作的审美法则与精神追求而存在,籍以引起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抗战、整理国故的需要,新启蒙运动开展起来。新启蒙运动是一场追求自由、理性的爱国运动,与五四运动相比更加强调理性,马克思主义在运动中占据了主动,有更加鲜明的政治倾向性,避免情绪化和片面性。新启蒙运动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一步扩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准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新启蒙运动不幸早早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