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阐述了禹功、禹域、禹鼎、禹战和禹刑等历史事迹.提出了大禹实事求是的创新、德治管理思想,敬民、养民、户民、教民的民本思想,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精神,以及"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锲而不舍"20字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循吏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应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从《尚书》的视角看中国古代循吏的思想基础,主要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德治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以及"崇善抑恶",爱憎分明的价值评价观。研究中国古代循吏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思想营养,保持和发扬尧、舜、禹以来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官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思想深处防止腐败。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以先秦道家圣人思想为主体,兼收儒、法等家的圣人思想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圣人观。在《淮南子》中,圣人一般是指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等人,是体道者、载道者、践道者和治世者,具有无为、因循、虚静、无欲和察微知几等品格。《淮南子》的圣人观彰显了《庄子》所标示的传统道家孜孜追求的"内圣外王"之至高理想。  相似文献   

4.
皋陶是我国上古时期与尧、舜、禹并列被后人誉为“上古四圣”之一的历史人物,也被后人尊为我国“司法鼻祖”、“德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梳理和分析了皋陶的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5.
夏商周时期,中国先民已进入文明时代,尤其春秋战国时期乃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经济疾进,社会发展迅猛,诸子百家风起云涌,学派林立,理论纷呈.管理思想不断生成,其代表人物有夏禹、周公、吕尚、李耳、庄周、孔丘、孟轲、荀况、孙武、孙膑、墨翟、韩非、子贡、白圭等.  相似文献   

6.
明嘉靖时期,古代文学面对时代转型,谋求新的发展出路。杨慎谪居云南,考释了华夏文化源头之作———《禹王碑》全文,并自觉实作了功标史林的三通《禹王碑》立于云南各地。在引证《禹王碑》的基础上,杨慎创作《禹碑歌》并刊刻立石,提出华夏文学的起源应在殷商文学之前的学术观点,主张复兴华夏文学应从《禹王碑》溯源,进一步阐释《禹王碑》所孕包"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哲学思想为复兴华夏文学的思想基础,无疑具有深刻的跨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远古时期的中国神话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这类神话以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为特征,从中体现出的非生态思想,或从文化根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8.
金文“宇”字不与“(宀禹) 、禹”相通,“(宀禹)”在西周金文中作“(宀禹)居”解。《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 土”之“ ”字,亦即“(ke)”字。  相似文献   

9.
<正>民间一直流传着"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禹总结其父治水经验,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疏顺导滞",将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和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历史地理学术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提供了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中国历史地理由沿革地理转变而来的过程中,这表层上的日中文化往来和影响,实际上又无处不渗透着西洋(欧美)地理学思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阅读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被蕴涵在文本中的一种强大的艺术审美张力所裹挟、震撼,这种强大的震撼感包含着智的洞见、情的涵润和美的享受,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是余秋雨散文魅力的真蕴所在.提出"智及与趣美的张力"这一理论范畴并结合作品分析,以达到对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艺术特质的系统性理解.  相似文献   

12.
李煜《虞美人》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朱颜”一向被众多选家注为“美人”,本文作者根据考证认为“朱颜”应理解为词人自伤之词,指后主昔日红润的容颜变得憔悴,用以泛指人事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天人感应论属于我国古代天人感应论的第四种类型,他从“天入相乖”、“祸善福淫”的角度提出了天与入感应的独特方式。从当代环境伦理学视角看,韩愈的天人感应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道德关怀,与当代环境伦理学一样,具有强烈的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及相似的基本原则和道德目标。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探讨韩愈的天人感应论,对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叙事角度对比研究北村的小说文本<周渔的喊叫>与孙周的电影文本<周渔的火车>,可以看出孙周的影片是对电影艺术技巧的一次新的探索,表现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强烈追求与物质世界、精神追求的二元对立,探讨当下语境中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5.
传说关公显灵助战,援朝的中国明军大败日军,取得胜利。藉以感谢和纪念关公的显灵助战,在汉城建了第一座关庙。中国的神宗皇帝听说后特拨款到汉城为关公建了第二座关庙,并有一些国内关庙所没有的特色。作为一名被神化了的人物,由于显灵助战的传说,关公久受朝鲜君臣的尊崇,也巧妙地表达了韩军的抗日意识,而民间故事,则反映了关公信仰的深入民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众多的女性形象丰富了文学的世界,但是受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格局的影响,大多数文学作品对于女性的描摹很简略,这和女性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符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虞姬仅在项羽兵败时才出现,所占笔墨极少,但却给后世的文人及艺术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本文试图从虞姬短暂的形象展示和《虞美人》词所展现的艺术世界来解读虞姬们的悲剧——其实也是“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王纯  王青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3):137-139
颜光猷是清初曲阜有名的"颜氏一母三进士"之长兄。其为官爱民爱兵,素有政绩;为文推崇韩愈、苏轼的文章,反对雕章琢句而内容空虚的文风。善诗,其《水明楼》诗集,诗数百首,格调老成,清新秀逸。对颜光猷其人其诗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属首次,是拓荒性质的工作。我们在整理注释馆藏善本《水明楼》诗歌的基础上,对诗人生平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考证。  相似文献   

18.
《柏子》作为沈从文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充分地体现了他笔下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本文试图对其下层人民进行关照,来探讨一种没有道德枷锁的人性哲学。这种人性哲学以“人性”统摄一切,“人性”被视为最高的准则。《柏子》中具有特异“生命形式”的个体在卸下传统道德枷锁后,活得本真而有人性,成为一群自由自在的精灵。在当今社会,它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构理想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以"义"为核心,对项羽既重情义,又失仁义;既有侠义,又无道义的道德错位进行分析,指出造成错位的根本原因是其复仇和嫉妒狭隘心理在作祟,并由此导致其政治上、军事上一系列的决策错误,最终造成了项羽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20.
斯宾诺莎对"自由"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他从"自然"出发追求"自由"的梦想,"自然"在斯宾诺莎心目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性是人的本性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以往人们在脱离了自然之后,所追求的"自由"的虚假性、欺骗性和非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