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妙玉是《红楼梦》中一个身份特殊的女子,名为僧尼,实为侯门小姐,在洁与不洁中游荡,子空与不空中磨难自己,人欲情欲使她无心安坐禅床,她不断地抗争,以挣脱佛道思想,封建礼教和禁欲主义,她娇情、孤独、洁癖,性格的悲剧导致了人生的悲剧,她的叛逆终未逃脱悲剧性结局的根源即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所释放的淫威。  相似文献   

2.
江琼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05-108
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身贫民家庭的老舍就开始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他用众多小说塑造了一批贫民形象。透过这些贫民形象内在精神状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人生冷静的、哲理的思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探讨老舍笔下城市贫民形象,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舍自幼饱尝国耻家难,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使他产生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要求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但从初登文坛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作为无党派的老舍对革命和革命者还比较陌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下,老舍成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负责人,成为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朋友。解放战争时期,老舍虽身在美国,但依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影响,思想进一步发展。1949年12月,老舍回到北京,开始在新中国担任了多个团体的多种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共产主义事业,成为“歌德派”。老舍的这一人生经历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学界对老舍创作中的异国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老舍作品中的另一异国因素:异国人形象的塑造仍关注不多。而作为一位旅居英国近五年并在英国生活期间走上文坛的作家,老舍塑造的英国人形象就很值得关注。从老舍的整个创作背景看,老舍是以一种通过他者反观自我的文化思路来塑造英国人形象的;而且在不同时期的文字中他笔下的英国人形象是有所变化的。可以说,这种异国形象的塑造不仅折射出自我与他者的现实关系,也反映了作家对自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期,由于“人的文学”的倡导,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作家看取人生和表现人生的视角。本文针对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对女性命运所采取的态度,来讨论他们文化视角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莎菲、贞贞、陆萍、杜晚香等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丁玲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对女性人生的独特体认.  相似文献   

7.
叹人生隔膜伤爱情已逝——鲁迅《伤逝》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学史家对《伤逝》的"权威"解读都将《伤逝》局限于五四文本,这些解读几乎都认定《伤逝》是写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的失败,与《伤逝》"原生态"形象的确存在着差距。本文回到"原生态"的形象去细读《伤逝》,认为《伤逝》真实地揭示了人生的困境,将人生隔膜、爱情伤逝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可以超越五四的文本。  相似文献   

8.
在探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都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前七回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与后几十回踏上取经之路的孙悟空在形象塑造上有着不尽一致之处,这不仅表现在形象造型上,还体现在人生追求,价值观念诸方面。  相似文献   

9.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情感性、根源性、直接性的特点。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审美与人生境界关系密切,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小我之境向大我之境不断攀升,进而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最终目的是走向人生的至高境界。当今社会的困境,更加重了通过审美提高人生境界进行审美还原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
在老舍先生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悍妇"形象是其对于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沉重的颠覆,在老舍的小说世界中占有独特而光辉的艺术地位。老舍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恪守以及精神上的失衡和追求是其创作"悍妇"形象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月牙儿》与《阳光》两篇小说以女性的口吻与视角讲述了两个出身迥异却殊途同归的女性悲剧。从《月牙儿》侧重对造成女性悲剧的传统社会的批判,到《阳光》中对女性个体意识及人性弱点的拷问,老舍在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外来“新”事物的质疑及嘲讽.又含蓄批判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对女性的戕害。这是老舍对传统与现代所持双重否定态度的体现,反映出老舍对男权社会里女性的生存及解放问题进行的犀利剖析与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2.
胡适认知、理解、解释老子的"道"应用了三种路径,即科学主义、实用主义、进化主义.因为此三种路径的应用,胡适提出了一些独特而新颖的观点:"道"是一种假设、"道"是一种过程、"道"意味着"天人不同类"等;也因为此三种路径的应用,胡适关于老子"道"的理解和解释存在诸多的偏颇:"道"含有阻碍科学发展的特性、"道"具有"重虚轻实"的特性、"道"具有"尚古淡今"的特性、"道"及其德性是无法证实的虚名等.因此,胡适关于"道"的认知、理解和解释,完全是科学主义方法的实践,而在科学主义方法应用过程中,"道"的人文内涵被无情地消解.  相似文献   

13.
老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老庄美学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个体的精神解放和人格自由,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这无疑也对当代人的人格确立和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老庄美学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启迪着当今生活在"工具论"世界里的人们.老庄美学虽以人为本,而又向自然回归;虽重在人格修养,而又以人性的自由为落脚点,这在审美境界的构成上恰与孔子美学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老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点,探讨了老庄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审美境界论建构.  相似文献   

14.
老舍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 ,除去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以及曲艺作品外 ,还曾经先后加入过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团体和组织 ,也相继担任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职务。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记载着老舍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留下的人生足迹 ,也构成了老舍一生中社会活动的缩影。因此 ,将老舍与这些团体和组织的关系及其所担任的职务情况理顺清楚 ,就构成了老舍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对老舍在抗战前结社及任职情况的考证 ,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老舍主编及参与编辑的刊物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事,除去创作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作品外,还曾经主编或参与编辑过许多刊物。这也是老舍从事文学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记载着老舍所走过的足迹,也渗透着老舍所付出的心血,因而同样有必要加以认真研究。为此,对老舍主编及参与编辑刊物的情况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五千余言的《老子》,是一篇洋溢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智慧的大手笔。他依“道”阐发自己理想的人生观与政治论,希望借此来转换提升社会现实。准此,老子的战争观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7.
最能体现巴金制度文化反思追求的是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思,巴金家族文化反思主要表现在他对封建大家庭与普通小家庭两种不同家庭的不同反思上;相比而言,巴金更注重对封建大家庭的剖析,巴金小说对封建大家庭的诅咒式书写主要反应在专制的家长、受害的子孙、难处的婆媳、为奴的女性等四类人物形象上。巴金控诉封建大家庭,但却流露了对普通小家庭的眷恋。巴金小说在主题与题材上一直选择父子两代新旧势力冲突的家庭描写,但又与鲁迅、老舍、张爱玲、白先勇等人对家的书写不同。  相似文献   

18.
方英文创作散文,下笔自由,随心所欲,趣味和性情自然流淌,形成独特的“卧谈”风韵。“卧谈”风韵表现在方英文创作无“为文”、“为人”之心,从容洒脱,信手从生活中拈取素材,随心所欲地调用语言,坦露性情。“卧谈”风韵还表现在方英文散文的情节性上,常使读者沉浸在小说般的氛围中,而作家却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寓着他的真情与精神。  相似文献   

19.
“虚室“、“自然“属老庄哲学范畴。在陶渊明看来,人要虚空堵塞在心室中的世俗东西,才能回归到自然而然的状态中。“狗吠鸡鸣“是一种和平富庶社会的象征符号。陶渊明在诗里描述田园的一派和平安宁,既是他理想的栖息之地,也是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而理想社会的建立与人性的回归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做到人性的回归,就应“虚室“而达到“自然“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老舍在其一系列表现女性形象的作品中,善于从文化伦理的角度分析展示女性的命运,并在其作品中对传统伦理社会虚妄的女性形象大胆提出质疑,使其小说在描写表现女性形象时,渐渐疏离女性神话而坚持女性个体意识,表现出独有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