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5,37(1):49-52
现今非人灵长动物只分布于全球七大洲中的五大洲,大部分的非人灵长动物都生活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及其附近的岛屿上。从沙漠到热带雨林,灵长动物的栖息地是多种多样的,但绝大多数的灵长动物都生活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热带雨林中。在森林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位可供灵长动物占有和利用,这为灵长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存方式,并为多种灵长动物能在一个森林中共存创造了条件。灵长动物经常在特定的森林层次上活动和觅食并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灵长动物的进化是与森林中其他动物的进化密切相关的,其他动物作为竞争者、捕食者和猎物对灵长动物的进化有很大影响。灵长动物已经进化出了很多独一无二的捕食策略,使它们能够充分利用生活在森林不同层次上和不同部位的猎物。日活动域、巢域、核域和领域是当前用于灵长动物和其他动物空间利用格局的几个标准名称。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每种动物都形成了一种适合于本身需要的眼睛。夜间活动的动物和白天活动的动物的眼睛是不同的,而夜间和白天都活动的动物的眼睛和前两者的眼睛又有差异;捕食性动物和被捕食性动物的眼睛迥然不同;陆上动物和水中动物的眼睛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稳定同位素在陆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相互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建柱  林光辉  黄建辉  韩兴国 《科学通报》2004,49(21):2141-2149
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中。近年来,动物生态学家也开始将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于动-植物相互关系研究中。动物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生活环境中植物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而且还反映了一段时间内(几小时到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动物所采食的所有食物同位素组成的综合特征;当动物栖息环境发生变化或动物迁移到一个新的生境中,动物组织同位素组成又会向新环境的同位素特征转变。这样,动物组织同位素组成能真实地反映一段时期内动物的食物来源、栖息环境、分布格局及其迁移活动等信息,是动物生存状况理想的指示者。而且,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上动物组织同位素组成还可以深入了解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等过程。此外,动物吸收利用营养过程中存在的同位素分馏效应,为研究动物食物网和群落结构提供了理想工具。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连续地测出食物网和群落中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位置,从本质上揭示动物间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平衡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从而使其成为动-植物相互关系研究中十分重要的、有效的研究工具。本文主要综述稳定同位素在动-植物相互关系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评价其应用上的优缺点,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方  相似文献   

4.
张勇  吴小森  吴文健 《自然杂志》2006,28(4):219-223
伪装是动物体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本文综述了有关动物体色的呈现机制、体表图案形状及分布特征、捕食和躲避捕食过程中体色伪装机理等方面的进展,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研究结果对动物进化、动物视觉、服装设计、美术理论和军用伪装等领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华洪 《科学通报》2019,64(36):3781-3783
<正>在生命的进化长河中,动物定向运动方式的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动物的生存能力和活动范围,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行动更敏捷,也在动物最后进军陆地的征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与其相关的是两个极为重要的生命革新事件:动物身体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和身体的分节.前者使动物的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和左右之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也逐渐集中于身体前端,这些变化促进了动物头部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一切动物出于自身生理调节的需要,都在周而复始的活动节律中生活。在人工饲养动物的过程中,我们只有自觉地认识、掌握和强化它们的活动节律,才能保证动物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由于野生的白色动物特别稀罕,中外的白色野生动物往往都在神话传说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最有名的白色动物是《白蛇传》中修炼千年成人形的白蛇,而西方神话传说中最有名的白色动物是白色雄鹿,亚瑟国王和纳尼亚女王都曾试图追捕一只白色雄鹿,结果都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和其他动物面对面的时候,经常首先看到的是它们那滴溜溜转的小眼睛。其实,各种动物的眼睛大小、形状、数量和颜色都不太相同。仔细欣赏动物的眼睛,我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特征。在2009年的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自然故事类三等奖的获得者是德国摄影师汉斯和海蒂夫妇。他们的获奖作品就是一组动物眼睛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动物眼睛的美感和趣味。  相似文献   

9.
寄生虫病是动物园动物疾病中发病较高的一种,文章将太原动物园4年中动物寄生虫的普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同种动物不同地区、不同饲养环境和不同投喂方式以及营养水平对寄生虫的易感群不同,感染率高低也不同.为野生动物寄生虫病的发病和预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读者要求,我们在“生命”栏目中,开辟“珍奇的海洋动物”子栏目,请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海洋动物专家曹玉茹老师以图文并茂和问答形式向朋友们介绍有趣的海洋动物知识,欢迎您关注并参与答题。 ——编者  相似文献   

11.
虽说小个头也可有大智慧,但是在动物世界中,总的倾向是体型较大的动物比体型较小的动物更聪明一些. 我们知道,大脑容量越大的动物越聪明.很久以来人们就已经了解到,体型较大的动物大脑的容量往往也较大,但是人们一直没有把动物的体型和大脑的智商联系在一起进行过研究.  相似文献   

12.
动物的战斗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06,28(5):266-270
战斗行为是动物解决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最终办法。战斗的激烈程度与双方为之争夺的资源价值大小有关。战斗的形式多种多样,依动物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很多动物都生有专门的战斗器官,如角和长牙等。为把战斗中负伤和死亡的风险降至最小,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行为,如进行分阶段和逐步升级的战斗、靠威吓行为取胜、进行仪式化战斗和战前的实力评估等,同时心理因素也是决定战斗胜负的因素之一。本文以多种多样的动物类群阐述了动物战斗行为所遵循的各种规范、法则和原理。  相似文献   

13.
方轲  梅皓  宋逸  王周义  戴振东 《科学通报》2022,(21):2535-2552
动物机器人利用动物固有的感知、运动、能量供应和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信息干预,实现对生物运动行为的控制.这类特殊的机器人在运动稳定性、灵活性、环境适应性和自身运动能量供应等方面保持了天然的优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该研究涉及动物运动神经网络及外部调控信息与固有运动神经信息的交互作用机制等重大理论问题,是神经科学和机器人交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该研究高度融合了动物智能和机器智能,涉及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微机电技术、力学和通信技术等,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本文回顾动物运动神经系统与运动行为调控之间的关系,系统梳理不同动物机器人的运动调控方法及系统构成,总结活动在水、陆、空不同空间中典型动物运动行为调控的研究进展,归纳分析动物机器人研究在运动调控方法、微电极植入、微刺激系统、通信导航和能量供应等研究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为了解决动物生理、医学科研中的实验动物问题,在千岛湖中开辟了一座猴岛,现在已建成一定的规模。《猕猴入群“策略”与野外组群过程》一文,是研究人员在建岛过程中对猕猴入群和组群行为的综述分析,可以帮助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动物世界中动物是怎样表现其生存技巧的。  相似文献   

15.
动物的尾巴     
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着的150多万种动物中,除少数动物(如人类、类人猿、蛙等)的尾巴已退化外,相当多的动物都长有尾巴。动物的尾  相似文献   

16.
动物的生存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和人类何其相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些先天不足或者是弱小的动物,在残酷的弱肉强食、充满竞争的动物世界中,不断进化,改变生活习性,扬长避短,最终使得物种得以生存和延续。  相似文献   

17.
陈怡  薛雷 《自然杂志》2013,35(6):431-435
黑腹果蝇,俗称果蝇,是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者的宠儿。作为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模式动物,其研究历史已超过一个世纪。果蝇拥有许多其他模式动物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胚胎发育、器官发生、疾病和动物行为的遗传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实验动物是指用于进行医学科学研究中用作实验的动物。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药物在研制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经过动物实验,严格地检查试验药物是否有效、有毒和安全;医学中的解剖学,在外科施行某项新的手术前都要经过动物实验取得成功后才应用于人体上。为此实验动物被科学家们誉为医学科研中的功臣。  相似文献   

19.
据科学家统计,地球上现有贝类动物5~10万种。在动物界中,贝的种类数居第2位。贝类动物为何能如此繁盛,这或许是因为贝类动物具有坚硬的硬壳,能抵挡外敌侵入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或许是贝类动物利用海水流动进行巧妙的繁殖。贝类动物摄取饵料及多样化的菜单自有奥秘:某些贝类把身躯全部浸在不断带来营养物质的海水里,自动地从海水中摄取养  相似文献   

20.
田兰香  潘永信 《科学通报》2019,64(8):中插2,761-772
地球上生物的起源和演化都在地球磁场的重要保护中进行.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动物具有了感磁能力以适应地磁场环境,从而帮助动物能够更好地完成其生理活动.揭示地磁场变化与生物圈演化之间的联系,理解现在、过去和未来地磁场变化的生物学效应是生物地磁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已有研究发现,许多动物可利用地磁场信息进行定向和导航;地磁场是维持地球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环境因子.本文围绕地磁场与动物地磁导航以及地磁场减弱对动物的可能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评述.主要阐述动物地磁导航研究在行为学、神经生理学、生物磁学等方面的进展和有关动物感磁机理的3种假说:电磁感应假说、基于磁铁矿感磁假说和基于自由基感磁假说.讨论地磁场变化(磁场强度降低)引起动物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异常等多方面的生物学效应,并提出磁场变化引起生物学效应的3种可能途径:磁性金属途径、自由基途径和骨架蛋白途径.细胞内的磁性物质、自由基产物或骨架蛋白可能是动物响应磁场的中介物,它们引起生物体不同水平上的效应.随着现代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实验技术的应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在分子水平上解析出动物响应地磁场变化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