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是三峡移民的重要时期,随着大批外来人口的定居,改变了元末以来三峡人口锐减、地方凋敝的局面。移民的到来促进了三峡人口和垦田亩数的增加、行政建置的变化、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文化的传播与整合,最终对当地社会的变迁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三峡在历史上一直是一条重要的移民通道,无论是过境三峡的移民还是开发三峡的移民,他们进与出的几次大迁徙,都对三峡文化和风俗习惯造成了多种交化.特别其中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以移民数量之巨大,移民来源地、移民分布区之相对集中,而使三峡地区民间风俗发生了深刻嬗变.但三峡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地理优选,汇聚于此. 对交杂于此多种文明进行了适合本土自然、经济环境与人文生态的文化整合,从而生成了具有三峡本土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3.
随着三峡工程及其百万移民的深入展开,特别是三峡水库二期工程截流倒计时的临近,“三峡”及其“移民”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原来离散在各个学科领域、层面、场域的“三峡”研究,也呼唤着一种系统的知识“系谱学”的整合。正是基于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本刊继2000年第4期对“三峡学”的学术渊源、概念、内涵、范畴、特征、方法、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之后,又在本期组织了“意义与空间:‘三峡学’研究笔谈”,对“三峡学”的学术空间、时空范畴、研究意义等诸多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或许会对推动“三峡学”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三峡地区城镇仓储形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半地穴式仓窖转变为半地穴式仓窖和新式的仓屋混合使用,仓储的外在形式也呈现出非规则特征.这种仓储形制的嬗变,并非完全取决于仓储建设技术的进步,而是粮食作物结构变迁及特殊地貌影响的结果.从粮食作物的多元化趋势来看,唐宋时期三峡城镇发展直接受制于特殊地貌及气候环境,而三峡城镇仓储建设的变迁又突显出社会经济与其他地区的非同步性;从城镇仓储形制嬗变特征来看,唐宋时期三峡粮食结构的确立,直接反映出外来移民人口的增长及社会经济的相对发展.  相似文献   

5.
三峡移民政策法规,对于规范开展和圆满完成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任务,保障移民合法权益,促进库区移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保百万移民搬迁安置目标顺利实现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对三峡移民政策法规的历史沿革、制定原则和内容进行分析,结合三峡移民的工作实践,提出了现行的三峡移民政策法规的特点和不足,指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峡移民政策法规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三峡移民工程中,移民的安置处境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基于对湖南多个地区三峡移民居住地的持续调查,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分析移民和当地居民间存在的矛盾及其文化成因。移民和当地居民间经济文化、语言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他们的社会角色认知及定位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导致的文化矛盾最终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有效促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文化融合,是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阐明了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和意义之后,分析了其实施的可行性。最后,在实地调查的例证基础上,提出促进文化融合的几点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自制的“社会适应调查问卷”,对湖北省内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状况进行现场调查,发现所调查的移民总体的社会适应性是良好和正常的,只是极少移民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适应问题,同时发现在自然与人际环境、生活习俗以及劳动方式等具体内容的适应方面,存在一些显著差异。因此,应该重视三峡移民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尤其应该重视帮助那些社会适应性较差的三峡移民克服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困难,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8.
针对三峡水利枢纽建设中难度最大的移民问题,提出了移民环境容量的概念,并以人口,耕地。粮食预测为依据,估算了不同营养标准下涪陵市的移民环境容量,结合该市库区实际,提出了若干改善移民环境,扩大移民容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三峡移民补偿政策的依据、原则及目标的基础上,回顾了三峡移民补偿政策的发展历程,归纳了三峡移民补偿政策体系的构建,总结了落实和执行三峡移民补偿政策的主要成效及经验,进行了健全完善移民补偿政策的有关理论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移民补偿政策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湖南汨罗大荆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汨罗大荆方言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方言单点研究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对其方言的研究能从语言交际和方言接触的角度为进一步研究入湘三峡移民的语言问题提供原始的语音资料。汨罗大荆方言的同音字汇反映了三峡移民迁入地汨罗大荆当地居民的语音面貌。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南方文化系统代表的巴文化,从远古时代开始即已有生产经济文化的滥觞和遗存,鱼盐资源的开发,在生产经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构成了当地经济文化的支柱.  相似文献   

12.
考古学家在长江三峡流域发掘出了二百多万年前的建始人、巫山人。以后才有了元谋人、陨县人、长阳人、奉节人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长江三峡流域是早期人类发源地之一,三峡地区史前美术主要是从原始的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岩画等艺术品中,发现和揭示了自身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国家行动的三峡移民,是当代中国的热点问题,更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作为以直接记录反映社会现实所擅长的摄影来讲,国内一度出现了众多作品,比较集中地从视觉上呈现出移民的动态过程的现象。从长江三峡移民文化的历史成因着手,深入分析在江河背景下的三峡人地关系与移民心理特征,深层次地阐述摄影对于三峡移民主题的挖掘路径,提出在三峡移民启动二十年后运用纪实摄影手段、数字技术,结合当代艺术创作,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进行影像考察采集等多种手段,以进一步深化中国摄影对于三峡移民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视觉化书写,完成对该题材的立体框架、全过程、大作品构建。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发展三峡地区红色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透彻地分析了三峡地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并根据三峡域内各地资源差异及开发悬殊和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阐明了三峡地区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首选策略,并对重庆、恩施、宜昌三地的突破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三峡库区和谐社会中移民妇女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移民妇女既是三峡库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库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构建三峡库区和谐社会必须思考和分析三峡移民妇女发展的问题.目前,三峡移民妇女的发展现状与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目标存在诸多冲突,为了进一步实现三峡移民妇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展对三峡移民妇女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在清政府“招抚外省民众入川垦殖“的宽优政策的鼓励之下,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渐次涌上高潮.雍正年间,已涌动近五十年的移民大潮,似乎得到有效控制而宣告结束,但实际上却并未完全消歇,乾隆时期,则又再次涌现高峰.在渝东三峡地区,长期遭受战乱破坏的井盐业,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逐渐兴旺发达起来.盐业的兴盛亦带动了整个三峡地区煤炭工业和水陆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复苏.乾隆之后,渝东三峡地区各大盐场所在地,已呈现出标准的移民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7.
时至今日,三峡移民第三批已经成功迁移,而层出不穷的移民适应问题仍然令人堪忧。为此主要依托费孝通“乡土社会理论”,通过论证外迁三峡移民的“乡土”习性来解释中国人对于故土的依赖感以及对迁入地的不认同和归属感的缺失,并结合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详细分析了三峡移民在“乡土”习性下外迁所导致的文化震慑。经验表明,在有外迁移民需求的大型工程项目中,移民问题往往是该工程能否顺利发挥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各种适应中,心理适应往往是关系目标主体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的重要适应性指标,但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却往往被忽略。因此,探寻三峡外迁移民在迁入全新生活地区后面临哪些心理困境,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有哪些方面,根源如何等等,对解决移民安置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峡移民题材新闻政策性强,很多信息既是库区移民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三峡都市报》近年来移民题材新闻的解析,结合现代传播学、采访学和编辑学理论,切实解决三峡移民题材新闻的可读性与导向性问题,为进一步搞好移民宣传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各级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移民工作,率领广大移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克难攻坚,以奉献精神铸就了三峡移民工程建设辉煌,顺利完成了三峡工程一期至四期移民搬迂任务并通过了四期移民工程验收,为按期实现三峡工程最终175米水位蓄水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三峡移民“搬得出”的安置目标,初步破解了三峡工程百万移民搬迁世界难题,树立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移民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20.
三峡移民,作为三峡移民活动中的主体、开放性多民战略的承胆者和实现者,其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从现状看,由于历史的原因,三峡移民的总体素质不能适应实施开发性移民战略的要求。鉴于此,培育移民的现代素质,成了三峡开发性移民的关键,抓好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三个效应(优先效应、同步效应、 双场效应),则是迅速提高移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