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江三峡南岸入蜀古道,是除三峡水道外又一入蜀的重要陆路通道。此道东起湖北宜昌市江南点军区姜诗溪口,西至利川市谋道苏拉口,全长500公里,东连着丰饶的荆楚大地,西可通往“天府之国”的川西平原,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318国道路线大致上走的就是三峡南岸的西行人蜀古道。古道始筑于商周时期,沿用于秦汉以后一直到现在。历史上每到朝代更替之际,它都被用作军事通道,而太平盛世之时,它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交通生命线。在古道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遗址、墓葬、窖藏、桥梁、石碑、石板路等各类古文化遗迹向我们叙述着昔日商旅、驿差、军队、部族人群等在古道上往来奔波的繁忙图景。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南岸入蜀古道,是除三峡水道外又一入蜀的重要陆路通道.此道东起湖北宜昌市江南点军区姜诗溪口,西至利川市谋道苏拉口,全长500公里,东连着丰饶的荆楚大地,西可通往“天府之国”的川西平原,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318国道路线大致上走的就是三峡南岸的西行入蜀古道.古道始筑于商周时期,沿用于秦汉以后一直到现在.历史上每到朝代更替之际,它都被用作军事通道,而太平盛世之时,它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交通生命线.在古道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遗址、墓葬、窖藏、桥梁、石碑、石板路等各类古文化遗迹向我们叙述着昔日商旅、驿差、军队、部族人群等在古道上往来奔波的繁忙图景.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很早就引起不少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关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大多利用三峡军事地理位置为走廊,而一举夺得天下的。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在全国军事大势中有“重中之重”之优势,这一区域在中国历代统一战争中的作用有史可鉴。对三峡的战争作用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与中原战争相类比,而应始终把它放在天下大势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4.
"百越古道"是连接中国西南至南亚"茶马古道",是通往中国东南出海口和东南亚的古老通道。这条古道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民族迁徙和交流往来之路。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通过这一古道向东南亚扩散。我国南方与东南亚有20多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还有很多民族是"跨境民族",这一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这一古道密切相关。百越古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西南、华南与东南亚和大洋洲交往频繁,为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百越古道初成格局。三国至唐宋,是百越古道大发展和鼎盛的时期。元至民国时期,百越古道继续发展与变革。解放后,百越古道获得了新生和繁荣。百越古道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百越古道在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干流在历史时期具有气候积温高、降水充沛、水质优、水溶氧充足、水道深、水体营养矿物元素及饵料丰富等地理条件,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渔业资源库(流域性产卵场,种质优良、品种繁多的淡水渔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三峡鱼类资源开发。其中从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鱼类是三峡古居民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秦汉及其以后历史时期,渔业资源呈现连续锐降之势;但该地区仍然是长江干流最重要的产卵场和渔场。从史前至近现代,有多种先进渔业技术首先在三峡地区出现。有些生产技术向周围地区传播,成为中国优良的渔业生产传统。三峡史前时期的网具使用,先秦时期的大型渔业设施(鱼梁)、大型拖网和鸬鹚渔业,秦汉以后的水獭渔业、多功能养鱼池等,均在中国渔业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三峡历史时期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考察,证明人类生产行为是该地区渔业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三峡地区现代经济建设中,大型截江水坝已完全改变了三峡作为长江流域性产卵场的资源地位,也改变了三峡本土优势资源鱼种的生态环境。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生态文明指导思想下,应高度重视三峡渔业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6.
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枢纽,是川藏道与滇藏道的交汇地。本通过敦煌藏写卷和考古资料对昌都的古代化及茶马古道的早期历史面貌进行了探讨。认为,早在唐宋汉藏茶马贸易兴起前,这条以昌都为枢纽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它不仅是一个卫藏与川滇地区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通道,同时也是川、滇、藏三地问古代明交流传播的重要孔道。从考古化遗迹和有关史实线索看,这条道路被开通和利用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约4—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抑或更早。昌都一带则是这一明传播孔道上最重要的枢纽地区。  相似文献   

7.
三峡在历史上一直是一条重要的移民通道,无论是过境三峡的移民还是开发三峡的移民,他们进与出的几次大迁徙,都对三峡文化和风俗习惯造成了多种交化.特别其中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以移民数量之巨大,移民来源地、移民分布区之相对集中,而使三峡地区民间风俗发生了深刻嬗变.但三峡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地理优选,汇聚于此. 对交杂于此多种文明进行了适合本土自然、经济环境与人文生态的文化整合,从而生成了具有三峡本土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8.
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令蒙恬监修的一条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在和平时期秦直道沟通南北,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汉代的王昭君和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自愿和亲出塞北上时,曾经秦直遭到漠北。它是一条“统一之道”、“帝王之道”、“民族团结之道”、“经济发展之道”、“萨拉鸟素流域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融汇交流之道”和“红色旅游之道”。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峡地区远古时期渔业的考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三峡地区鱼类资源丰富,共有各类鱼种多达100余种以上。在三峡地区远古时期的一些人类居住遗址中普遍都发现有大量的鱼类骨骼,不少的遗址中甚至堆积有成层的鱼骨层,鱼骨骼最长的可达1.7米以上。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还发现有专门用大鱼为墓主人随葬的现象。经比较发现,三峡长江沿岸地区古居民的肉食生活主要是鱼类,其次是哺乳动物类,而清江流域沿岸古居民的肉食生活多是哺乳动物(兽类)动物,鱼类动物次之。这些丰富的鱼类资源为远古时期居民们的肉食生活提供了方便,从而弥补了三峡地区农业生产经济落后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古苗疆走廊"是元明清时期连接云南边陲与湖广内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历史上,这条在文献中被称为"官道"的驿道,对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纳入中华帝国的疆域版图的政治整合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2年,杨志强教授等首倡这一概念,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此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回顾,探讨"古苗疆走廊"作为西南"国家走廊"的内涵及其特点,并就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若干总结。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峡干流在历史时期具有气候积温高、降水充沛、水质优、水溶氧充足、水道深、水体营养矿物元素及饵料丰富等地理条件,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渔业资源库(流域性产卵场,种质优良、品种繁多的淡水渔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三峡鱼类资源开发。其中从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鱼类是三峡古居民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秦汉及其以后历史时期,渔业资源呈现连续锐降之势;但该地区仍然是长江干流最重要的产卵场和渔场。从史前至近现代,有多种先进渔业技术首先在三峡地区出现。有些生产技术向周围地区传播,成为中国优良的渔业生产传统。三峡史前时期的网具使用,先秦时期的大型渔业设施(鱼梁)、大型拖网和鸬鹚渔业,秦汉以后的水獭渔业、多功能养鱼池等,均在中国渔业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三峡历史时期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考察,证明人类生产行为是该地区渔业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三峡地区现代经济建设中,大型截江水坝已完全改变了三峡作为长江流域性产卵场的资源地位,也改变了三峡本土优势资源鱼种的生态环境。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生态文明指导思想下,应高度重视三峡渔业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2.
泥盆纪华南板块古地理的位置及其漂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南板块在泥盆纪位于古赤道附近,早—中泥盆世之交,广西那艺古纬度为 0°36',泥盆纪—石炭纪之交贵州睦化地区古纬度为4°10'10″,赤道附近温湿的气候使华南板块上各种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高度繁盛,发育,都有很高的分异度。泥盆纪时期华南板块向北缓慢移动,移动速率为0.22 ~0.26cm/a。其原因可能与特提斯洋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苏颂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人物 ,后人对其历史功绩的评论颇多 ,但其间亦有贬抑之词和自相矛盾之处。本文拟就从政、科技、文学三个方面 ,对苏颂的历史功绩略加论述。通过分析其成功之道 ,以鉴古治今  相似文献   

14.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从中国出发的国际性贸易交往的海上通道,其形成与衰败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受制于特定的自然及技术条件。汉代的徐闻港是这条国际性贸易交往通道开创阶段的始发港,它既是一个货物集散的中转港口,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港口。晋代以后,徐闻港开始衰落。  相似文献   

15.
古蜀道是古代蜀国和秦国之间进行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时它也是联系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在沟通四川盆地和中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蜀道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价值巨大,其旅游价值集中表现在三国文化旅游价值、宗教朝觐旅游价值、饮食文化旅游价值、军事文化旅游价值和科学考察及生态旅游价值等方面,深入开展古蜀道旅游价值研究,有助于促进蜀道沿线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兰州是历史古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千百年间,不停断的“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给这一古域沉淀了许多待解之谜。深入古地,追寻自然地理之奥妙在此成了一道充满浓郁特色的风景线,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的探寻之旅就在风景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张宝贵 《大自然》2012,(1):66-67
金秋时节,在京城的一条条胡同里,在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一株株古枣树上红玛瑙般的大枣缀满枝头,给古都北京平添了一种静谧的天然之美。北京的古枣树也和古槐、紫藤一样,是京城的一大特色,而且枣树在北京的四合院中种植最多。  相似文献   

18.
汉代朐忍县与唐之云安、分之云阳绝然不可等同视之。对于“古朐忍山有大小石城势”之说,历代志书及注家们说解不一,且渐有变化,然多揣测而少考据。根据现今实地踏勘所得资料结合史籍记载考辨,万州天城山应为大石城山,云阳盘石城乃为小石城山。但由于军事需要,至迟在南宋时期,古朐忍境内的大小石城山实际上已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大小两座石城。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地区古石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迹,与长江三峡水相亲相融、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为长江三峡水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具体表现为三峡地区古石刻与水相依,水因石刻而幽,凸现出三峡水文化的古老、悠远之品格;石刻与水相融,水因石刻而神,诠释着三峡水文化的神奇、深邃之品格;石刻与水相映,水因石刻而壮,浓缩了三峡水文化的宏博、包容之品格;石刻因水而生,水因石刻而傲,演绎着三峡水文化的沧桑、知性之品格。  相似文献   

20.
三峡区域持续两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战争历史,并且其战争地方特点鲜明。研究三峡军事史,对我国国防战略转型有着典型的战略意义;研究三峡军事史,利用其天然的军事地理条件和高山激流作战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研究三峡军事史,发扬其民众传统的战斗精神,为当今军事防御战略服务;研究三峡军事史,是构架当今三峡人文工程、让三峡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三峡军事史的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三峡旅游的开发、三峡区域精神文明的建设、三峡水电工程人文环境的建没和国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