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豫  于红  李雪梅 《晋中学院学报》2015,32(1):100-107,124
元高明《琵琶记》的本事来源,以往均以南戏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是。新近发现与元明"叙述体"说唱词话相同的清写刻本《戏孝琵琶》曲本,笔者通过其所含有的《赵贞女蔡二郎》"雷诛"语言因素、赵五娘"孝"思想等因素,发现《琵琶记》较其增加了大量的故事情节因素,既包含南戏"代言体",也包含说唱词话"叙述体",其写刻所依之原始唱本当属于早期元代说唱词话与南戏相衔接范畴,这对于《琵琶记》本事的来源研究,以及元代说唱词话向南戏、元杂剧的过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3个时期8篇具有代表性的《唐传奇》作为语料,对这8篇中的有字句句法结构作穷尽式的描写分析,试图探求近代汉语有字句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和《搜神记》有字句做比较,剖析有字句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琵琶记》中的牛小姐,历来不进入人们的视线,她贵为牛相之女,却又恪守妇道且委曲求全,成为蔡伯喈和赵贞女得以团圆的推手,并甘愿做小,其蕴含的儒家文化、文人文化以及平民审芙文化心态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女子形象。她一直生活在极度封闭的家庭和时代,因偶然一次到自家后花园而开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她接触春天后青春觉醒了。党醒后的杜丽娘集中体现出了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社会追求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生追求。突出了“情”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这篇课文虽然教了多遍,但随着学法、教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反思以前的教学,深感欠意,美中不足。怎样才能弥补这点,在“活”“效”二字上用功呢?笔者偶然受到反弹琵琶的启发,将《孔乙己》的教学思路和策略作了如下整改。  相似文献   

6.
《我们是谁》的作者亨廷顿认为,美国的民族性正面临着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生死挑战”。其实,由美国“定居者”创立的民族性是相当有限的“美国”民族性,亨廷顿全力赞美同化主义、批评和抑制文化多元主义的主张,其实质是现代民族主义。实际上,美国活力之所在是不断走向多元和多样,这是亨廷顿的“斗争哲学”也为之无奈的。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作为中华审美文化的灵魂,当它实践于文学艺术,便会滋育一种“宇宙情怀”。从神秘体验中升华出神圣“宇宙情怀”,《红楼梦》与《边城》的景象描写堪称典范,它们分别以精湛的艺术表现诠释了自然“神秘”中的神圣“天人合一”,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宇宙情怀”这种文学精神的写作传承。  相似文献   

8.
疏不破注仅仅是经学注疏的一般原则。《毛诗正义》对《毛传》《郑笺》常有违逆,一切以实际需要为目的,学派观念并不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9.
在《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中,"仇"这一要素与战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地说,有些仇影响战争的发生,有些仇影响战争的胜负;反过来,战争可以生仇,可以释仇,也可以报仇。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三分法”,即是在专业声乐赛事中,按照民族、美声、通俗(流行)三种唱法进行划分比赛。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三分法”模式无法将多元化发展的作品严谨的划分。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歌曲《玛依拉变奏曲》为例,辩证分析“三分法”声乐赛事模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序》提出自然英旨的观点,主张诗歌要追求自然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以即目直寻的方式进行创作,反对用典和刻意雕琢;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还要注重文采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生”作为《周易》探讨宇宙本源的立足点,其本身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及美学意蕴。由“生殖”到“生存”,又由“生存”到大化生命流行,《周易》在“生”的文化基点上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和审美取向的确立。  相似文献   

13.
"是"字是《逆臣录》中的高频用词,至明代"是"字用法已高度成熟,但是受法律文书这种文体的影响,《逆臣录》中的"是"字既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新发展,又呈现出与同时代文献中"是"字用法的不同面貌,就此,本文对《逆臣录》中"是"字用法作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平凡的世界》中反映的“三农问题”的挖掘和分析,昭示路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性、深刻性和前瞻性,这对思考和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典喜剧《中山狼》是明代戏曲家康海的力作.《中山狼》故事已妇孺皆知,似属荒诞,却道出了生活中的某种真谛,有着很深的哲学内涵.作为一部寓言剧,它所要说明的不仅是生活的真实,更需要哲理与思考,没有这些,喜剧便流于逗笑的滑稽戏.关于“忘恩兽”的传说,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最有名的是“所罗门的瓶子”.但《中山狼》一剧与西方文学中的“忘恩兽”传说有着质的差别.虽然在恩将仇报这一点上其精神是同一的,但是《中山狼》一剧却更多地继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我们提供了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角度去审视这部作品,才能够更深刻地领悟其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探讨《现代》与1930年代"现代派"诗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现代》的编者在社会变动中采取自由主义和"中间人"立场,大量译介西方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上的积极倡导和创作中的努力实践使得本不预备造成一种文学潮流的《现代》,却于"无意"中促成了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潮的崛起。  相似文献   

17.
借助伊瑟尔现象学阅读理论分析波特《假日》的"召唤结构"和潜在意义。波特通过运用场景、人物性格、语言、习俗等多种"错层"和象征、对比、"通感"等多种修辞在文本的各个层面留下诸多"空白",使文本语言产生召唤性,读者主动朝文本暗示的方向进行"想象性连接"和"创造性填补",最终使文本的潜在意义"华彩化"。  相似文献   

18.
常见研究将《坛经》的般若思想分析为“空”“中道…‘无分别”等方面,这种方法流于简单,没有区分《坛经》对般若思想的侧重与择取。慧能并未多说“空”,而是将关于事物本质的“空”予以悬置。般若之“空”侧重于客体性质,而“中道”“无所得”等则侧重于主体实行。慧能运用的是般若的无所得的思想方法。这既是般若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又是对时代精神的契合。  相似文献   

19.
《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增补版)将词条"outlast"[1](P1440)的一个义项及其例证last longer than du-ration和outlasted its usefulness分别译作"比…经久"与"经久耐用"。实际上这是两则明显的误解与误译。与此相反,它们实应理解为"(某事物因存在或使用时间超过特定期限而)不再经久"(no longer last or exist)和"不再有用"(be no longer useful)。文章从语言的连续统(continuum)视角对相关理据作了客观分析与可能探索,兼及双语词典翻译的相关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小溪 《科技信息》2013,(8):191-191
本文认为,《赵氏孤儿》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史诗结构。文章第一部分解释了亚氏所谓戏剧结构和史诗结构;第二部分从三一律、多重悲剧题材的叠加、演员叙述语言三方面进行了论证。由此出发,第三部分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悲剧之悲,更多的在于过程之悲,而不在结果之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