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人完全按照西方宪政模式建立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经过民初的宪政实践,这个以移植西方制度为范本的体制,逐渐蜕化、变质,最后沦为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孙中山在深刻总结民初宪政实践的基础上,借鉴苏俄革命的经验,同时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未来中国宪政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策略,从而实现了近代中国宪政理论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2.
英国法律文化传统对宪政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深入研究英国法律文化传统,是认识英国宪政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着重分析英国法律文化传统中的法律观念传统及其对宪政形成的影响,从而从新的角度认识英国宪政。  相似文献   

3.
通过健全法制与制定宪法、议会政治与政党政治、政治改良与地方自治三个方面对民初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及其政治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从新的角度对上一世纪之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精英的思想和时代作一理性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英国法律文化传统对宪政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深入研究英国法律文化传统,是认识英国宪政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着重分析英国法律文化传统中的法律观念传统及其对宪政形成的影响,从而从新的角度认识英国宪政。  相似文献   

5.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必须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培育宪政精神,构建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6.
乌托邦共同体思想是拯救现代性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的尝试。它产生于启蒙运动下,人文主义是其出发点,人对幸福的追求是其理论预设;启蒙理性是其批判现实的理论武器;天才和精英人物是完成其设计方案的主体;公共福利与个人幸福相一致的社会共同体是其最高价值诉求;空想性是其由特定历史状况所造成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7.
不同法律文化对英法两国宪政体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统是研究和认识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和法国的文化传统意识的差异,体现了岛国和大陆国家的区别。英国人传统上奉行经验主义原则,而法国人推崇哲理主义,这是两国文化传统的分水岭。在人类的实践中,经验与哲理共同指导着人类行为,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是错误的。英、法两国的宪政体制中,渗透着文化的不同走向。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宪政的开先河者,却没有自己的成文宪法。法国宪政体制中存在着追求理想模式,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两国宪政体制的不足,是文化传统的不平衡造成的。美国宪政体制实现了文化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论抗战时期中共的宪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1940年第一次宪政运动期间,中共对宪政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中共的宪政思想,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理论依据,主张彻底修正《五五宪草》,从而坚持了民权主义原则。同时,它规定了中国宪政的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界定了文化、传统文化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概念;对东文文化与西方文化曳景之下的中西教育的目的、内容的一些区别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传统文成其是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思维方式对当代中国人的教育价值取向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初封建专制被打破,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又因民主基础薄弱无法建立起来,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新权威主义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袁世凯在政治上专制集权,同时推行一系列具有现代导向的行政改革,使中国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时期;在经济上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迎来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教育文化方面,鼓励现代教育文化的发展,同时用传统文化整合意识形态,使教育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洪宪帝制前袁世凯的新权威主义统治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宪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应该是宽容之道、和平之道、理性之道和人本之道,当然也是秩序之道。只要我们能够真正铭记宪法的核心,把握住宪政建设的精髓所在,那么和谐社会的宪政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一脉相传的一种文化理念。身处现代中华大地的中国作家们,在崇尚功利的文化语境中,不得不让文学与政治亲近,甚至让文学与政治联姻。1942年5月,毛泽东的《讲话》发表以后,文学与政治走向了一体化。可以这样说,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创作的政治倾向,既是自发的,又是自觉的。  相似文献   

13.
极具现代性和社会认同度的立宪政治却在近代中国遭遇了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近代中国宪政的困境在于:-是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和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政治必须"全变"的激进主义选择;二是宪政诉求的工具主义倾向,而忽略了宪政本身所蕴藏的价值及其生长的支持性条件;三是近代中国国家权威和市民社会的双重贫困阻碍了宪政的建立和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出了当代中国宪政欲构建怎样一种国家与社会的目标,因为在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力求达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并使各种关系平衡。宪政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树立良好的宪政理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机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在宪政方面实行了一些改革。尽管这些改革最后失败了,但它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传统人治权威的弱化和近代法治权威的加强,促进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打破了“庶人不议”的政治参与格局,事实上成为我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宪政运动中,代表联邦主义宪政的湖南省宪以其分权制衡、地方主义和倚重民权的宪政理念、制度设计,显示了联邦主义者寻求建立民主、稳定、统一的宪政国家的宪政诉求,其进步、合理成份应当肯定。而联邦主义与近代中国国情相背离的国家结构观和制宪技术的某些局限则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7.
实用主义强调从实践经验中得出有用的知识,社会变革应依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政策。从心理、日常生活实践和中国传统思想三个方面,孙中山接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宪政实践中,孙中山的实用主义表现在国体、民族问题、政体制度和宪政三阶段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西方人文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这有理性主义与物体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宪政的价值追求就必须要有一定制度安排,没有一定的制度安排,任何价值追求必将成为海市蜃楼。从宪政的发展史来看,为了实现宪政的价值追求,宪政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代议民主制度、限权、分权制度、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20.
廖仲恺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一生追求"国基巩固,民生乐利",鼓吹"全民政治"。在其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及讲演中,蕴含着深刻的宪政思想,是我国二十世纪初宪政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宪政思想主要包括:民主国家的主权总是在人民;直接民权是弥补国会代议制弊端的不二法门;自由的实现需要有实质性内容的保障;平均地权是实现经济民权的手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