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基于灌河口2007年5月的潮位、潮流实测数据,对灌河口的潮汐和潮流不对称现象进行研究。首先对潮流、潮位实测数据进行调和分析,探讨灌河口M2分潮及其倍潮波的沿程分布特征,再通过潮位-流速关系图研究M4、M6及M8分潮对潮汐变形的影响,最后利用理论判断法则对灌河口潮汐不对称进行判别。结果表明,灌河口的潮波兼具驻波和行进波的特征,灌河口潮汐不对称主要受M4分潮的影响,呈涨潮主导型。河口口门内最大涨(落)潮流速出现在最低(高)潮位与中潮位之间时刻。M4分潮导致最大涨(落)潮流速增大(减小),最大涨(落)潮流速与最低(高)潮位之间的相位差增大。M6与M8分潮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2.
1 前言。灌河口地处江苏北部,口外水域开阔.作为河口的主要水动力要素,波浪和潮汐与河口泥沙运动、河床演变、口门砂咀及边滩等地貌特征的形成和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获取灌河口波浪场资料并分析其特征对开展河口沉积动力研究、分析河口河床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治理口门砂咀也具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3.
灌河口河口演变的遥感图象解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灌河口航空及航天图象解译结果.用航空图象分析了河口两侧岸滩的变迁过程,航天图片分析了口外泥沙的运移特征.航空图象解译结果表明,河口两侧岸线和滩线在逐年蚀退.航天卫星图象解译结果表明,河口东侧自废黄河口向西的泥沙输送趋势十分明显;河口西侧也有自西向东的泥沙流迹象,故认为灌河口泥沙输送方向是由河口东西两侧向河口运移.文中还给出了不同岸段的蚀退速率,提供了卫星和航空图片及其解译图. 相似文献
4.
灌河口波浪浅水折射变形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引言。江苏北部灌河口的口外水域水浅滩阔,口门附近有砂咀,构成了复杂的微地貌形态(图1).波浪作为河口区的重要水动力因素,对河口的泥沙输送和口门砂咀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除了口外9km处的开山岛处有零星实测波浪资料外,灌河口没有更多的波浪资料,虽然已用JONSWAP谱后报了开山岛连续7年的波浪,但尚未得到关于口外波浪分布的任何资料.为了分析研究波浪对泥沙输移的作用,有必要进行波浪浅水变形的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5.
基于SPSS的灌河口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灌河口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域特定的自然、生态及经济发展状况,从资源承载力、社会影响力、环境承载力及生态弹性力4个方面,构建了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2002—2007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发现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从2002年至2005年间呈快速下降阶段,2005年至2007年呈上升趋势,总体略有下降。分析表明,这与灌河口区域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建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可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曾建平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08-411
运用G56钻孔抽采卤水,对固原硝口石盐矿属隐伏矿床,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进行了勘测.通过矿物组合研究,表明该矿床属陆相沉积弱水动力条件下还原环境的产物,后期经构造控制、破坏,再经地下水溶解、富集重结晶形成的盐类矿床.研究、开发该石盐矿床,即可带动固原地区工业发展,也可解决该地区水质污染及其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外墙渗水严重影响了室内居住环境,因其成因复杂治理困难而成为建筑物质量通病中的一种顽疾。本文就其成因及治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8.
原拟定的太原一长治高速公路AK74+140-AK74+240段位于西河滑坡滑体的中后缘,为了查明滑坡对公路的危害,进行了勘察研究。文章对滑坡及相邻边坡的稳定性做出了合理的评价,获得了满足滑坡治理设计的参数,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陆表沉积物矿物学特征及沉积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及气候条件,作者对该区表层沉积的矿物学特征及沉积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非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除外)的矿物学特征主要继承自黄河中游地区第四系沉积物、粘土矿物及碳酸盐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还与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气候及海水等因素有关。沉积作用受到河流注入、海水的顶托及侧渗、蒸发浓缩、电中和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靳亚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2,(3):102-102
本文作者结合某公路滑坡实例,主要就该工程的滑坡性质及形成及变形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该公路的滑坡机理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使其至施工后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潮汐河口闸下淤积及减淤措施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盐灌船闸泥沙模型模型,研究闸下泥沙淤积规律,探讨减少闸下泥沙淤积的工程措施。试验研究表明:盐灌船闸修建后,下游引航道内的淤积是严重的;利用汛期部分水量由船闸集中放水冲沙,对清除下游引航道的泥沙淤积是有效的;在泄水冲沙同时采用机船拖耙等搅沙措施,能大幅度提高冲沙效率;改斜坡式断面为直立式断面,缩小下游引航道的过水面积,不仅能减少淤积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冲沙效率。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拦门沙航道(北槽)回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槽是长江四个出口之一.在拦门沙有8公里长的航道水深不足,1984年进行了疏浚.资料表明:挖槽航道内,大潮冲刷,小潮淤积.在洪季小潮时,滞流点移向挖槽段下游.由于絮凝和扩散作用,河流带下的泥沙沉积在滞流点向陆一侧的挖槽段内.在枯季小潮时,滞流点移到挖槽段上游,但密度水流把横沙东滩串沟和九段沙下泄的泥沙推到上游,那里的切力小于临界冲刷切力,淤积的泥沙不能再一次悬浮.这样,淤积的位置与每一潮的涨潮水流搬运泥沙之距离有关,因此实际的回淤地点一般与洪季小潮时回淤相同,均发生在相对较短的挖槽段内. 相似文献
14.
通过阅读和研究大量有关文献,对长江口潮滩悬移泥沙的输移规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目前,长江口潮滩、潮沟、以及两者之间的悬浮泥沙输移基本规律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对于动力过程的探讨仍然局限在少数几个因子,而悬浮泥沙对重金属、氮、磷等营养元素吸附的研究则刚刚开始.由于在潮滩上获取实测资料的难度较大,使潮沟构成的微地貌系统动力结构和悬浮泥沙运动的研究不足,因此,需要在浅层测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规律。 相似文献
15.
长江河口拦门沙冲淤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在对长江河口拦门沙百余年来冲淤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GIS工具 ,计算了长江口拦门沙自 184 2年以来的冲淤量 ,其结果表明 ,15 0余年来 ,长江口拦门沙地区虽存在时冲时淤的变化规律 ,但总体上是处于不断淤积之中 ,在计算区域内净淤积总量达 4 0 .93× 10 8t ,最大年份高达约 1× 10 8t/a。这些可加深对河口拦门沙河段形成和沉积过程的认识 ,同时也可为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对朱家尖岛南沙海滩的沉积环境、动力条件、地形地貌进行调查与监测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波能流公式对海岸的沿岸泥沙运动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海滩沉积物以沙为主,物质来源主要是邻近的海岸基岩风化侵蚀产物;受海岸波浪、潮汐、潮流等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综合作用的影响,海滩剖面地形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侵蚀、冬季淤积;海滩东侧侵蚀、西部淤积的年际变化特点与沿岸输沙密切相关;沿岸输沙计算结果显示各岸段沿岸净输沙量平均值介于43.85×103~172.77×103 m3/a;自东向西的沿岸输沙主要由ESE、SE向的入射波所致,自南向北的沿岸输沙由S向入射波所致,在不考虑人类活动对海滩影响的情况下,沿岸输沙在海滩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