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籽粒灌浆生长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生长分析法和细胞计数法研究了掖单 1 3号和石单 3号两个玉米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籽粒增重与胚乳细胞增殖的关系 ,结果表明 :同一品种粒重的差异是由灌浆速度决定的 ,而不同品种粒重的差异则是灌浆持续期的长短造成的。胚乳细胞数与灌浆速度和灌浆持续期均呈极显著相关 ,表明胚乳细胞数的不同是引起粒重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主茎优势型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不同栽培措施对其作用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大穗、多粒、主茎优势型品种籽粒干重增加的关键时期是小麦灌浆的快增期。提高灌浆渐增后期至快增前期的灌浆速率 ;稳定快增后期灌浆速率 ;促进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对于提高此类品种籽粒干重至关重要。在本试验条件下 ,大穗、多粒、主茎分蘖优势型品种有利于籽粒干重增长的最佳播期是 1 0月 4日 ,最佳播量是 375× 1 0 4粒 /hm2 ,最佳的施肥方式是底施氮肥 1 95kg/hm2 ,不追施氮肥 ,底施纯磷 (P2 O5 ) 1 2 0 0kg/hm2 ,底施纯钾 (K2 O)4 5 0kg/hm2 。  相似文献   

3.
4.
不同灌浆时期土壤水分对水稻籽粒灌浆性状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稻品种新丰2号为材料,采用桶栽,研究了灌浆不同时期土壤水分对籽粒含水量、粒重和充实度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灌浆速率快速增加期与相应粒位籽粒快速脱水期同步,强势粒在花后10~20 d灌浆速率较高,粒重和充实度增加迅速,而弱势粒则在花后15~20 d和花后25~30 d;籽粒含水量与粒重及充实度的关系因粒位和灌浆时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花后5 d和花后15~40 d,弱势粒含水量与其粒重及充实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花后10~25 d,强势粒含水量与其粒重和充实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花后5 d则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花后15~25 d适度控水可同时提高强、弱势籽粒的粒重及充实度。  相似文献   

5.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灌浆参数与粒重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Richards方程对新春8号等6个春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对各品种的灌浆参数和速率曲线分析表明:新春6号、新春9号和Geleng为典型的强、弱势粒异步灌浆型品种;新春8号、宁春30号和新陇麦15为典型的强、弱势粒同步灌浆型品种。异步灌浆型品种强、弱势粒起始势之间差异较大,强势粒较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早;同步灌浆型品种强、弱势粒起始势之间差异不大。灌浆过程的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对总灌浆物质的贡献分别约占26%、45%和29%.但所需的时间在强、弱势粒和品种间有较大差异。渐增期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快增期持续天数、缓增期灌浆速率和灌浆活跃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活跃期对千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延长灌浆活跃期对稳定和提高千粒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含有不同的主效矮杆基因(Rht1,Rht2和Rht1+Rht2)的三组春小麦品种进行了两年,两地的试验。结果为;具有Rht1半矮杆基因的组以较高的生物产量、穗粒数和每平方米穗数来提高籽粒产量;具有Rht1和Rht2的矮杆组,通过提高千粒重,增大收获指数来获得高产;在两个半矮杆组内,籽粒产量和株高,每平方米粒数和千粒重均为显著负相关,矮杆组内的籽粒产量和每平方米粒数,生物产量及生物产量比率,生物产量与每平方米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的品种的不同的矮杆基因的构成,形成了各性状间不同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区分各春麦品种的抗逆性、丰产性。试验结果表明:新春7号各性状优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集雨微灌对春小麦产量、灌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1年在黄土高原西北部进行了灌水方式(管灌、滴灌和微喷灌3个水平)和灌水量(0,22.5,45.0,67.5mm4个水平)二因素试验,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前期灌水,结果表明:尽管灌水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从产量表现来看,其大小顺序依次是微喷灌、滴灌、管灌和对照;灌水量和互作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灌水有增加穗数,降低穗粒数和干粒重的趋势;随灌水量的增加,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减小,而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增加,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表现在这一过程中,补灌能增加小麦的最大灌浆速率.作物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补灌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微喷灌67.5mm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供水效率以微喷灌45.0,67.5mm处理为高。  相似文献   

9.
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种间杂交稻强、弱势粒灌浆表现为明显的异步灌浆型,强热粒和谷粒充灾率好的组合,灌浆初期籽粒中蔗糖含量低,淀粉含量高,弱势粒和谷粒充实率差的组合结果则相掇;灌浆初期籽粒中的蔗糖转化酶活性、Q酶活性以及细胞分裂素含量,强势粒高于弱势粒,谷粒充实率好的组合高于谷粒充实率差的组合,表明灌浆初期籽粒的生理活性低是部分亚种间杂交稻组合籽粒充实不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小穗位及粒位角度,探讨了青海高原地区四个春小麦品种(系)籽粒增重过程中的形态和重量变化。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中部与上下部小穗籽粒的长宽和干重,或有本质差异,或因环境条件影响而产生差异,或无显著差异,同部位小穗不同粒位间籽粒长度,干重的变化也呈同样状况,因此,我们可以培养新品种,并培养栽培措施影响其发育过程,尽量减小中部与上下部,不同粒位间籽粒的差异,加强其发育过程中的同步性,物质供应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1996年~1998年巴盟春小麦区域试验结果资料,对参试的10个品种进行了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地点以及品种X地点互作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参试品种中,河优2号小麦品种表现优良,将成为目前对照品种永良4号的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春小麦在冀东生育期短的特点,以冀张春三号小麦为试材,对影响产量的主要栽培措施(播期、播量、施肥期、施肥量及群体结构等)进行探讨。从而找出投入少,收效大的最佳栽培系列指标,实行规范化的种植,使春小麦生产达到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3.
春小麦引种到不同生态地区种植,品质产生差异。海拔高度与面筋含量显著正相关;生育期均温和积温与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含量显著正相关;降水量与品质呈负相关;光照可影响蛋白质品质和面筋含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籽粒赖氨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面筋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负相关。籽粒赖氨酸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与面筋含量显著负相关。干、湿面筋含量间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曲阜孔林春季鸟类群落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孔林春季鸟类的调查表明,该区鸟类群落的主要鸟类共计28种,其中优势种有4种,根据栖息地内植被类型和分布其中的鸟类优势种,划分为四种鸟类群落;落叶阔叶林-大山雀金翅雀+小蝗莺+黑枕黄鹂群落;针阔混交林-大山雀+灰喜鹊+金翅雀+小蝗莺群落、针叶林-夜鹭+大山雀+金翅雀+山斑鸠群落和杂灌林-灰喜鹊+大山雀金翅雀+黑枕黄群落,各鸟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群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鸟类群落间相  相似文献   

15.
采用MGT和EMA理论研究了金属/绝缘体颗粒复合物的介电特性和吸收特性随随频率的变化规律;着重讨论了金属颗粒的形状是球形和球形时退化因子对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Rht_1,Rht_2和Rht_3基因对春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麦矮秆基因Rht1,Rht2,和Rht3的不同形式(单个基因或组合)的春小麦近等基因系(以春小麦品种cv,AprilBearded为背景,回交转育而成),研究了在半旱薄地上Rht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为,Rht1和Rht2基因型的产量因子显著大于Rht3,Rht2+Rht3和Rht1+Rht2基因型;Rht3矮秆基因显著降低了倒二叶长度和明显加宽了旗叶倒二叶的宽度;Rht2基因明显提高了经济系数;降秆能力:Rht2+Rht3>Rht3>Rht1+Rht2>Rht1或Rht2,地上部生物产量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Y=exp[(?)]作为小麦籽粒灌浆成熟过程中若干品质性状变化的数学模型。文中对模型及其性质、应用方法作了介绍,并对模拟的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岩溶泉域地下水储量的计算是该区域岩溶水资源评价的一项重要任务。岩溶泉域地下水具有集中排泄的特点,它类似于流体力学中的非恒定孔口出流。本文导出了新的公式,可以简便地计算其储水量而不涉及任何水文地质参数。其应用条件为该泉域岩溶水系统是独立的,在衰减期内无补给且流量可以精确地测量。图2,表2,参6。  相似文献   

19.
花940小麦用花药培养而成,在品系鉴定、品比试验、河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6年试验中,连续5年平均产量排第一位,1年排第二位,历年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12.1%。花940小麦苗期次生根比对照多35.0%,灌浆期次生根比对照多20.5%,最高蘖比对照提高15.2%,每穗粒数比对照多3,4个且叶层分布合理。  相似文献   

20.
竹海温泉浅部热储的发育受温泉断裂控制。热储水主要由来自深部富含微量元素的Cl-Na水与浅部栖霞灰岩中的HCO3-Ca水混合而成,亦有少量茅口灰岩地下水混入并成为温泉水富含Rn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