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书法创作中的雅与俗,作为评价书法好坏的标准,向来是书法家最在意的,作为另一种相对于文士阶层的"雅"而被区分为"俗"的民间书法,却是大书家创新书体的泉源。因此,从雅与俗的角度切入,观察书法典范的成立以至流派的兴衰,对于书法演变关键问题的理解,应有帮助。而且我们对书法创作中的雅与俗的反思,在格调上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保持健康发展,就不仅是重要而且也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书法创作与品评中多肯定具有新态、奇态、异态和稚态的作品,而贬损一味追求故态、古态、旧态和老态的作品.当然,对于没有根基的求新求奇而造成的失态也是予否定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艺术与市场的整合的趋势进行了思考。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根据商品的硬性制约原理,书法创作中越来越多地存在着消费性的影响。我们无论反思还是抉择,都有必要走出当代书法创作中出现的狭隘圈子,去经受时代风雨的洗礼,去寻求演绎历史发展态势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晋代书法与唐代书法作为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两个高峰,在创作及审美追求上都各具特色.晋人书法呈现出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美的境界;强调情理统一,崇尚刚柔相济、骨肉相称、骨势与韵味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以"尚韵"著称.唐代则推崇雄强肥硕、豪放飞动的阳刚之美,以"尚法"见长.而这种创作及审美的差异性,则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心理、时代风尚以及创作主体的情感好恶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对同为产生于东晋时代、南北相遥文化悬殊之域而又书风相类的云南曲靖(?)宝子碑与江苏南京王兴之、王闽之、王丹虎三墓志进行比较,阐述(?)碑体的流变、风格以及南北书法艺术影响与交流的社会历史原因,说明(?)碑体应当归属于书体中之一体,而不仅仅看作是隶楷的过渡,并第一次为(?)体正名.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纯审美性或纯关学思想的视觉外传,在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及有关知识的同时,更应借其创作过程体验中国书法的抽象审美内蕴,从中生发美学联想。  相似文献   

8.
9.
受晚明艺术尚奇审美观念的影响,晚明篆、隶书法创作出现隶书书写奇字、篆书草化现象和书家恣情遣性等新奇独特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代表性的书法名家有赵宧光、宋珏、黄道周、王铎、王时敏和傅山等。晚明篆、隶书法尚奇审美表现形式对中国书法史影响极大,它是清代碑学篆、隶书法艺术创作高峰的源头和序曲。  相似文献   

10.
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入手,但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创作。临摹与创作是书法学习活动的两个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环节。临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忠实性临摹;二是分析性临摹;三是印象性临摹。三个阶段由低而高,由入而出。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一家式的创作;二是百家式的创作。这两个阶段是由专而博,由他而我。  相似文献   

11.
《学书枝言》指点“入古尽势”的学书路径,开示其“帖学”门庭,点评经典,臧否人物,倾其所学,金针度人。依次展开其“真行草章之传”,正所谓“杂采旁搜,多识陈法”,“纷纭杂出,无不可参变博识,助我功能耳。”继而又综论书史书风之变,直到对当下清代书法的品评,展现了作者的家学渊源和书香门第的广闻博识,也为学书者开启浩瀚渊深的书学之门。  相似文献   

12.
学术失范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与学术人员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契约的不完全性及人的有限理性.学术失范是不可避免的。学术失范是低投入、高收益的行为,并能形成“马太效应”。制度经济学的一个最鲜明的原则是制度的设计要顺应人的自利性。立足于制度经济学,解决学术失范问题,要对学术机构和学术人员设置恰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他们的努力与其获得的报酬相接,同时制定各种规则来约束和限制他们的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试图以“言志”与“载道”建构一部中国文学史,钱钟书则认为“言志”与“载道”分别对应两种文体,即诗歌与散文。经过几番论争,两人各有坚持和妥协。在论争的背后,则隐含着两人不同的思想方式。  相似文献   

14.
“书法”一词在先秦是真实记载历史事实的方法和态度,至东汉才有意识地追求文字的形体美,讲究书写者个人的风格,对于书法的概念,世人认识多有偏颇,书法实质上是按照汉字的书写规则创造汉字形体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对汉语分裂句中“是”的词性、句法功能和使用条件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从语言学角度看,“是”具有副词的性质,用以标记焦点。“是”的使用条件跟其后的成分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有关,也跟其后变项数目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从研究分析古代有关书法意象的论述入手 ,对有关理论进行梳理剖析 ,探寻了书家由物象到书法意象的取向和人们由书法的意象形式到主观内宇宙和有灵世界各种物态及生命形象的联想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发现”与“突转”乃源自西方戏剧美学理论范畴的两个重要概念术语,本文拟以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相关理论为参照,以元杂剧为具体考察对象,就元杂剧中“发现”与“突转”之叙事艺术予以粗略探究。  相似文献   

18.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又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之长的中国范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体系得以逐步形成,其由"三个基石"和"五个支柱"构成;这是一种尚无先例的重大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历程,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范畴体系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创作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语境下,由大众网民构成的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在文学传播中具有泛化与虚化的特性,并呈现出寻求情感宣泄与心灵突围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20.
从佛教的传入发展期、鼎盛期、衰落期三个历史时期探究佛教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