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幽默吗     
只有很少的人才认为自己没有幽默感,但事实果真是这样吗?请您用“是”或者“否”来回答下面每一个问题: 一、您是否爱笑? 二、您是否以幽默的态度摆脱尴尬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1940年到美国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大师级的物理学家费米教授。费米教授每一周用半天时间跟李政道讨论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训练,让学生对一切物理的问题都要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找到答案。费米每次讨论时都问问题,让李政道回答。  相似文献   

3.
《青年科学》2013,(4):60-61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位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生时,一位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人们给这个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其实是忽视右脑开发,忽视创新思维培养。扼杀了人们的想象力。科学家经研究证实。人的左脑是“普通脑”。右脑是“天才脑”,天才与普通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天才在有意无意中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右脑。你想知道自己右脑开发的情况吗?如果想,就请你在五分钟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答案吧!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们的投资方向重心有很大的偏移,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这些年工人下岗失业,我认为和这个偏移有关系,我经常通俗地讲一句话:每盖一座新的写字楼宾馆,就有一个国有企业倒闭,就会出现下岗失业人员。你说哪一座大楼不要个5亿10亿的,大量的国有资产都扔在这上了,大楼多了,一片虚假的繁荣,有些政府甚至群众团体的大楼也盖得这么漂亮,有这个必要吗?大楼多了,造成了大量过剩,更严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作业中,学生在一组“可供选择的答案”里,选出正确的答案后,用填写符号或涂抹答案的方法进行回答,这种方法叫填涂作业法.填涂作业法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如用文字、符号填注的填图法;在语群中选出正确答案或抹掉不正确的选择法;选用正确的语词填写文字或符号的填空法;选择正确顺序答案或重排顺序的编序法;对答案判断正误的正误法;把名称、结构和功能选配正确,然后按答卷选择涂抹的组合配对法;涂抹不用、多余、错误文字的涂抹法等…….可以结合条件,适当选用.经过实验,填涂作业法,用的时间少,检查学生的面广,复习、巩固的内容多,可以高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显著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对于我们的时代,鲁迅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对于当代中国青年究竟应该怎样认识鲁迅的伟大?这并不是一个有现成答案的问题。 一 几十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把鲁迅目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学术界和一般知识界中,认为鲁迅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的看法相当普遍。前不久,一篇贬损鲁迅的文章提出:“鲁迅首先是文学家,然后才是思想家,政治家、伦理学家。”  相似文献   

7.
一、充分调动师生积极因素,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两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重点是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由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向学生积极参与方式.课堂教学是“两课”教学中心环节,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几乎提供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虽然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也有启发,也可以讲得很生动,但学生感到没有压力,不利于学生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由“满堂灌”转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抓好“讲”、“听”、“写”、“看”、”问”五个环节.“讲”,一方面在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精心钻研教材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雷斌 《科技信息》2014,(6):103+108
英语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如何应对这样一个消极的班级:学生没有反应,不与老师互动。当老师寻求"老师——全班"互动的对话时,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教师向全班同学提问,希望至少有一个学生回应,其结果对于双方来说可能都是令人沮丧的。显然,有时候没有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往往即使学生明白老师所问的问题,知道答案时也不回答。而且,学生往往也非常不愿意提供反馈或在全班同学面前询问老师一个问题。本行动研究项目试图探索这个问题,并试图为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创造一个更有互动性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能和标准书面英语测验,系为美国大学入学录取之参考,着重在测验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在具体知识,请见本刊第三期。试卷共分五段,上期发表了两段数学试验和一段标准书面英语测验题以及答案。本期发表其余两段语言测验题(答案见上期)。为了使这个练习测验对你有更大的帮助,请严格遵守下列正式测验时的条件: ·划出整整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不要有任何干扰,一次完成全部测验。·桌上不得有任何纸张书籍,不得使用计算器、字典等。·用一个闹钟来准确掌握每段考试时间,每一段只许用30分钟。·象正式测验时一样地填写答案卡。·细读下面所印的正式测验规定(原文见上期)。在参加正式测验时,试场负责人会要求你先读完该规定,然后再开始回答试卷。·测验完毕后,阅读“如何评分”(见上期)。  相似文献   

10.
脑内什么地方储存记忆,又是怎样储存的?这大概是谁都曾经想过而且也希望知道答案的问题。遗憾的是,没有人能够完全回答这个问题。甚至连那些每天都在进行脑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至今也还没有找到最终答案。 涉及人脑的问题难以回答,一点也不奇怪。人类的脑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一个神经细胞又长有成千上万只“手”,而这些“手”彼此牵拉,每秒钟又要进行几十次以上的“交流”。我们的脑就是如此复杂。这倒不是因为这是一个“用脑来理解脑的活动是否可能”的哲学问题,而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科学家没有被困难吓倒。现在已经知道,揭开记忆之谜的钥匙就隐藏在这种“交流”之中。有关的研究工作正在踏踏实实地进行,尤其在分子层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记忆的本质是什么?研究人脑的科学家目前感到困惑的问题又是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什么?”这个已有2500年历史的古老问题的答案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深化。2500年来,不断有哲学家和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存在决定意识,所以他们的回答都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同样逃脱不了现在这个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摘苹果实验”。“摘苹果实验”是这样的:心理学家将一群学生随机分成两个小组,让他们一起摘悬于半空中的苹果。两个小组摘苹果的方法各不相同:对第一小组的学生,让他们一开始就去摘悬挂高度超过自己跳跃能力的苹果;对第二小组的学生,则将苹果悬挂在他们通过努力跳跃就能达到的高度,然后再逐步提高高度。心理学家认为:又红又大的苹果对两个小组的学生的诱惑力是相同的。因此,开始时两个小组学生都非常兴奋,不断跳跃去摘苹果。摘苹果的结果不难想象:第一小组的学生根本摘不到苹果,而第二小组的学生不仅摘到了不少苹果,而且跳跃能力也有不少长进。心理学家紧接着让两个小组的学生都摘同样高度的苹果,令人吃惊的是情况大不一样了:第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建设》2014,(6):36-39
要问现在是什么社会,很多人都会回答:“信息社会”。要是再追问一句.什么是信息社会?估计很多人都有各种答案,却抓不住头绪的感觉,最后只好打趣一句“有事问百度”。“有事问百度”正是信息社会的一个上佳注脚。在编者“百度”了一下之后,得到这样一个释义: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全国各地的学校先后进入了数学新课程的实验。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位教师教学了“圆锥的体积”之后,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要锻造底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高是6分米的圆锥体零件297个,需要与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钢材多少个?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6÷3×297÷(12.56×6)=99(个)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回答:“我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底面积乘以高先求出一个圆锥的体积,再求出297个圆锥的体积,用圆锥的总体积除以一个圆柱的体积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个数了。”老师扯着脸说:“你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古老的智力题:“树上有10只鸟,打死1只,还有几只?”“最笨的”回答是:“打死1只,还有9只。”“最聪明的”,也破认为是惟一正确的答案是“打死1只,就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它们都被吓跑了。”还有其它答案吗?在一次中学生头脑运动会上,各个参赛队对于这个问题有许多创造性的问答:1、还有1只死鸟挂在树上;2、还有9只,因为是用无声手枪击中的;3、还有2只.树上鸟窝里有2只不会飞的雏鸟;4、还有9只,在风雨交加的天气.枪声被掩盖了;5.还有1只.这只鸟是聋子;6、还有10只,因为它们受伤飞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老师在讲课前让学生做一个数字游戏。 老师说:“1乘1,乘10次,答案是多少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1。”  相似文献   

17.
一与世界上一切其他存在物不同,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然而,尽管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对于自己是什么都能明确地回答说:“我是人”,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人是什么?”就往往不能确切地回答。为...  相似文献   

18.
“雪融化了是什么?”当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后,一个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春天!”然而,这位老师却一本正经地告诉小朋友,说他答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小朋友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听了老师的正确答案,这位小朋友可能会为自己的“错误”答案感到羞愧,其他小朋友也可能会讥笑他的愚蠢。在以后的老师提问中,这位小朋友为了不被讥笑,说不定会挖空心思在脑海里寻觅标准答案,不敢也不再想去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给一个美丽的说法。于是乎,一个小朋友想象的翅膀就这样被瞬间剪断了。是啊,在我们一直以来受的教育中,雪融化了就是水,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还有其它东西。  相似文献   

19.
猫到林中捕鸟,碰到一只猫头鹰。猫头鹰问猫:“亲爱的大哥,你到哪儿去呀?”“我去林子里捕鸟吃。”猫答道。“啊,猫大哥,千万别伤害我的小孩子。”“你的孩子长得什么样,这个你可得让我知道。”“我的孩子呀,长得最漂亮。”“知道啦。”猫认真地回答道。猫头鹰放心地飞走了。猫在矮树丛中找来找去,鸟巢里净是些美丽的小鸟,猫都怕是猫头鹰的孩子而没有下口。最后,猫发现一群长得非常难看的小鸟,于是放心地饱餐了一顿。回家的路上,又碰到猫头鹰。猫说:“你放心吧,我吃的是最丑的鸟。”猫头鹰回来一看,它的“漂亮”孩子一个都不见了,窝里留着几…  相似文献   

20.
范强 《奇闻怪事》2005,(5):13-14
重视“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所以就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答案为止。数学课标指出,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