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近日,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来自中国和法国的科考专家及地质学家,围绕东兰的地质资源开展了首次联合科考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科学家探测了一个长达16.5千米的地下洞穴,并在其中发现了一个深度超过420米的天坑。2016年3月3日,科考人员进入天坑进行探险。  相似文献   

2.
武隆探险     
在完成广西乐业天坑探险任务后,中英美联合科考探险队将目光瞄准了有着庞大洞穴群的重庆。今年6月上旬,他们在重庆首先进行了10天的前期科考活动。 其实这已是探险队第三次来重庆武隆进行探险科考活动了。1994年和1996年,联合探险队曾两次前来考察。虽然每次队员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对重庆武隆芙蓉洞群系列洞穴进行考察,寻找芙蓉洞的天然出口,攻克这个世界洞穴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前两次考察虽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但由于入境签证时间限制,都没有找到天然出口。因而,队员们对这次科考寄予了厚望。 联合…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8月和10月,昆虫学家赵力老师两次带领科考队深入洞穴进行科考探险,见识了不少之前都无法想象的奇特的洞穴生物。①龙门山洞穴考察记②洞穴中的阿凡达树①龙门山洞穴考察记山野里隐藏着众多未知的洞穴。由于洞穴与外界的高度隔离性,几乎每一个洞穴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态系统,那些未知洞穴里的生物,对我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黑暗中,一个匪夷所思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3,(6):32-32
从2000年夏季至今,承蒙国内著名地理、地质、气象和生物等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本刊已成功地举办了五届“大自然探索之旅”冬、夏科考活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为满足广大读者对“大自然探索之旅”的向往,本刊经过研究、精心策划,拟于2003年夏季隆重推出“大自然探索之旅”主题夏令营科考活动。有关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2月26日,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发布消息称,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2017年维加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教授。姚檀栋是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科学家。过去3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这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一直关心的事。"研究冰川变化,青藏高原是理想之地。"也许是带领团队进行几十次科考活动,抑或是100多  相似文献   

6.
2002年寒假和暑假,大自然探索杂志社秉承“与科学家同行”的理念,先后组织了“亲临冰川”科考冬令营和“天府明珠行”主题科考夏令营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名学生和成年人踊跃参加了上述活动。科考营活动在科学家、专家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张冬梅  张莉 《科学通报》2019,64(27):2765-2769
<正>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作为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生态单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2017年8月19日,在拉萨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系统开展第二次青藏科考,将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相似文献   

8.
神秘阴阳谷     
<正>中国的西南山地是世界上喀斯特溶洞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那里数以万计的溶洞不仅规模惊人、种类多样,而且很多已经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甚至文化当中。在云南省曲靖市的师宗县就有一个十分奇异的洞穴,世代居住在那里的少数民族一直在守护着这个洞穴和洞穴中的秘密。  相似文献   

9.
2001年1月 17日,由大自然探索杂志社与四川省贡嘎山冰川(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成铁分局成都建筑段第一建筑公司协办的“海螺沟·中国冰川行”科考冬令营的营员们,激动地踏上了这次为期4天的大自然探索之旅。20名来自成都地区的幸运的大、中、小学生们,通过倾听专家的讲解和进行实地考察,“结识”了原本神秘、遥远的冰川,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意志,收获颇丰。本次活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四川卫视一台、四川有线电视五台和《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和报道。在此,特摘录营员们的科考日记数则…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盛顿特区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戴维·卡尔内尔多年致力于洞穴生物的研究。他认为,在美国4.5万多个幽暗的洞穴中,栖息着很多生物,这些隐身在不同暗洞中的生物各不相同,一个洞通常只适宜某些特殊的生物生存。所以,如果某一个暗洞中的生物被彻底消灭,我们的地球就会永远地失去这些生物种类。 笼中的“金丝雀” 卡尔内尔最近对美国1000多个暗洞中的生物进行了普查,他指出,“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特殊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可能危及物种的生存。” 与卡尔内尔一道进行此项研究的专家有:波士顿自然保护研究所的劳伦…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的万籁之声,既有流泉、松涛、鸟语等让你沉醉其中,更有响山、音石、鸣沙等令人如入奇境,而后者微妙的音响效果不仅给人以听觉美的享受,还以多种奇妙的声学效应引人细究、发人深思。 音响圣地堪称奇 能弹善唱的洞穴 在秘鲁某地一山村,有个会奏乐唱歌的洞穴。清晨,洞穴发出的琴声阵阵悦耳,傍  相似文献   

12.
谢懿 《世界科学》2009,(6):36-38
2007年12月26日,南极麦克默多科考站内,一科考小组的成员们在冰点以下的气温中彻夜未眠,以等待外面的大风平息下来。最终,充有100万立方米氦气的巨大气球终于升空,并且把高新稀薄电离热量计(ATIC)送入了大气平流层。  相似文献   

13.
“天府之国”四川,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奇特迎异,现有世界遗产4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自2000年夏季以来,承蒙国内著名地理、地质.气象和生物等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本刊已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大自然探索之旅”冬.夏科考营。与科学家同行──体验九寨仙境.黄龙瑶池、贡嘎雪峰.冰川温泉、辽阔草原的神韵,探索大自然、天下第一堰、大熊猫故乡、九曲黄河第一弯的奥秘,“大自然探索之旅”不仅给营员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也受到本刊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 为满足和接受…  相似文献   

14.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西北的新奥尔森镇,是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最北部地区。它是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大本营。 这里有挪威、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荷兰7个国家的北 极科考站,常年有15个国 家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 综合性考察。 在新奥尔森的北极 科学考察活动始于1964 年。当时挪威政府和欧洲 空间研究机构在这里联合成立了一个卫星遥感观测站,从此拉开了世界各国在新奥尔森设立科考站的序幕。 在一座海拔450米的山峰顶上,建有挪威极地研究所的一座大气环境监测站,它的主要任务是监测低空大气的环境质量。而在挪…  相似文献   

15.
丘宝剑 《科学通报》1956,1(11):63-63
中国地理学会学术报告会及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地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座谈会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立会议于今年8月20日至9月3日在北京相继举行。一中国地理学会学术报告会及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8月20日——24日):到会的有各地代表42人,特邀出席者20余人,会员及来宾近200人。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探索》2005,(5):30-31
万新南教授从事洞穴研究已近30年。过去由于探洞设备与技术落后,一般只是在洞口进行观测,最多也只人洞百米左右。但未知的地下世界深深地吸引着他,使他与洞穴、暗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他先后在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以及意大利的沙丁岛等地进行洞穴、暗河研究。特别自1995年以来,他与法国专家合作,深入一些大型、复杂且危险的洞穴,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勘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以下展示的是他亲眼所见的地下世界。——编者  相似文献   

17.
地下伊甸园     
冉景丞 《大自然探索》2003,(4):49-49,51,53,55
洞穴环境有在个最显著的标志,即没有阳光,比较高的温度和比较恒定的温度。过去看来,没有了阳光,就没有了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但洞穴却并不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在那里依然生存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些奇特的生物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引起了注意。现在我们知道,洞穴环境中有其特定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特殊的生物群、特殊的食物链,构成了一个地下生态系统。洞穴生命主要有洞穴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极为丰富的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18.
2002年3月21日上午,记者专程来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采访是否有人破解"哥德巴赫猜想",拿到这百万美元的奖赏.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科研处陆柱家处长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拿出许多资料说,这不是一道容易解开的数学题,多少数学专家曾为之穷尽了毕生的精力尚没有得到答案,而一般的人如果为了得到百万奖金就盲目地想解开此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1953年起,中國科學院展開了中華地理誌的編輯工作,內分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兩部分,全書共約100萬字。這是一項綜合性工作,自然地理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室等單位聯合編輯,預期1955年底編出初稿;經濟地理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地理教研室合作進行,預期1957年編出初稿。編輯中華地理誌的目的,在於滿足中外人士日益增長的對我們祖國認識的要求。目前我國的  相似文献   

20.
国家质检总局不久前宣布: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自主设计开发并自行实验完成的检测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是否存在SARS病毒的检测方法,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填补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空白,在国际上亦尚属首次。该课题是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中国军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