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4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方法采用定量方法,分析近40年气温、降水的年与季节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研究区气候类型与气候时空分异特征。结果通过对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的分析,得出研究区气候各因子及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结论①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包括7种气候类型,东、中、西部分别以中温带森林草原气候、暖温带大陆性森林草原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为主;②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近40年有升高的趋势,冬季和夏季气温增加,春秋两季气温变化不大;③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有减少的趋势,秋季降水减少明显,冬季降水基本不变,夏季和春季降水波动较大;④研究区气候变化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和4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草地畜牧业系统旱灾风险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域自然条件综合评价中,多指标因子的简化和降维处理是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将高维降维技术——投影寻踪评价模型(PPE)应用于草地畜牧业旱灾综合风险评价,利用改进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优化投影方向,将多维数据指标转换到低维子空间,通过寻求最优投影方向及投影函数值实现对畜牧业旱灾风险的分类与等级评价,克服了常规投影寻踪方法计算量大、编程实现困难的缺点.并采用草地畜牧业旱灾风险评价投影寻踪模型,在"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承灾体脆弱性分析-恢复性分析"的风险综合评价框架内,对内蒙古草地畜牧业系统旱灾风险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旱灾危险性加大,但是由于恢复性增强,大部分牧区风险都有所降低,但对于有的牧区,由于草地退化沙化严重,从而导致旱灾风险一直偏高.认为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只有调整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出发,优化牧场整体生产结构,增草增畜,使草地资源得到恢复性演替,才能降低草地畜牧业旱灾风险.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北方传统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以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表征地表植被覆盖度,对土地利用数据和降水量、气温等气象数据两大类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1990—2010年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的相互转化,但占优势的仍是草地、耕地和林地,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研究期间,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植被覆盖度均有所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减少.植被覆盖度与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相关性,1990—2010年农牧交错带降水呈减少趋势,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植被覆盖度与同期年均气温数据也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1990—2010年农牧交错带气温变化属于升温趋势,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发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降水、气温气象数据两种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因子的影响由于受政策和人类活动的参与而正逐渐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气候条件中,气温升高对植被覆盖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降水量因子在径流量充沛地区影响作用较弱,但在水源缺乏,人类活动干预较少农牧交错带西北地区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中国农牧交错带的计算和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牧草生长的适宜度模型为依据,选取了9个生态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合理论建立了农牧交错带生态因子评定模型,并利用GIS技术对农牧交错带进行空间计算,模拟出农牧交错带的地理分布,对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表述.结果表明:中国农牧交错带分布是沿胡焕庸所提出的人口分界线(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走向的一条狭长地带,涉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13个省(区)的234个县(市、旗),总面积813459.06 km2.  相似文献   

5.
基于格网的重庆市柑橘种植气候区划 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和柑橘生产气候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采用回归法,在建立柑橘生产气象因子地理分布模式和柑橘种植气候区划因子分区模式的基础上,利用Arcinfo软件制作柑橘种植气候区划,为有效开发和利用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找到适宜生长和不适宜生长柑橘的地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生态恢复政策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壤侵蚀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太仆寺旗为例,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等信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和迁移特征,并运用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太仆寺旗土壤水蚀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75—2007年,农业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稍有下降,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不明显;与1975年相比,2007年各种土地类型在空间上集中连片分布,土地利用重心发生了明显迁移;研究区主要受到微度和轻度水蚀的影响,农业用地更易受到强度和极强度水蚀.  相似文献   

7.
刈割是农牧交错带主要的草地利用方式,为探究刈割对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研究不同刈割强度下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刈割处理增加了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优势度。在中度刈割强度下,土壤细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达到6.505;刈割能使Simpson指数增加13.89%~19.44%,在轻度刈割强度下土壤细菌的Simpson指数最高达到0.004 3。盐渍化草地的土壤细菌优势类群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刈割显著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并且在中度刈割强度下相对丰度值最低为21.09%;显著增加了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在中度刈割强度下丰度最高,分别为25.95%和11.35%。土壤因子(硝态氮、全碳、碳氮比和水分)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刈割可能通过影响土壤全碳驱动土壤细菌中优势类群的改变,进而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农牧交错带牧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关系到农牧交错带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1997-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土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对其近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四子王旗大部分土地类型面积发生了变化;旱地的减少量最大,减少了56445.4hm2,未成林造林地的增加量最大,增加了77287.1hm2,菜地的年平均变化率最大,年增加率达39.59%,人工草地、独立工矿用地、荒草地均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逐年上升,说明四子王旗土地利用系统日趋无序.  相似文献   

9.
基于可持续利用的云南金沙江流域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金沙江流域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区域,其耕地资源的最大特征是以坡耕地为主、陡坡耕地占相当比重,这是导致该流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最重要原因,因而防治该流域水土流失、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首要对待措施是合理 开发利用和整治耕地资源,文中以土地资源详查成果为基础,通过选取10项评价指标,采用“极限条件法”与“综合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云南金沙江流域现有全部耕地进行了基于可持续利用的适宜性评价,得出了全流域各县(市、区)高度适宜(一等耕地)、中度适宜(二等耕地)、低度适宜(三等耕地)和不适宜(宜退耕地)4个等级耕地的数量、分布和特征,为该流域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尤其对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着特别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游珍  杨艳昭 《科技资讯》2011,(19):63-66,68
气候适宜性评价已成为人居环境和旅游资源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栅格为评价单元,以Visual Studio.NET 2005为开发平台,C#为开发语言,开发了基于ArcEngine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软件,将繁琐复杂的GIS空间分析过程封装起来,用简洁友好的输入输出界面,帮助研究者计算出研究区的温湿指数(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THI)、气候舒适期,从而得到研究区气候适宜性评价的结果。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输入温度和湿度的栅格数据,该软件即能快捷地得到西北地区气候适宜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陕西省1961-2005年97个县市的逐月降水资料,从年际和年内2个方面分别对陕北、关中、陕南及全省的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做了统计分析,并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方法对降水的变化趋势做r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陕南地区降水量丰富,而陕北地区较少,全省降水呈现南多北少,并且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夏秋季节)的特点,特别是陕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6.3%.从资料研究町以看出,全省只有5个县的年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其中4个在陕南地区,其他92个县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陕北南部、关中和陕南西部的地区降水量每年平均减少3nltn以上,降幅最大.从季节降水来看,春秋季3大地区的降水都有减少的趋势,夏季除陕北地区有小幅度的下降外都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冬季都有小幅度的增加.从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角度来看,陕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土壤蓄集雨水,建立大型地下蓄水库以供城市用水;关中地区可以在黄土台塬区蓄存、下渗雨水,这将会对于台塬以下城市地下水水位恢复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陕南通过水源涵养地建设和蓄水水库修建,收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污染,保护水源.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草地及饲草的概念,介绍了平顺县气候变化背景和草地畜牧业的现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草地畜牧业及生产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陕西省榆林市目前的水资源问题,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榆林市工业活动与地下水用量的资料分析,论述了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经济活动与地下水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榆林市工业总产值与工业用地下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77,北六县区尤为突出;工业用地下水量占到工业总用水量的55%。就空间而言,各地区工业生产对地下水的影响差异很大,工业活动对地下水影响最大的是府谷县,其次是靖边县,影响程度最小的是榆阳区。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陕北经济的发展,甚至成为了制约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瓶颈"。对此笔者提出了相关对策,为陕北经济与水资源的协调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岷县草地畜牧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建立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以各乡镇作为区域单元,对各区域单元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计算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草场综合承载力的大小以及区域单元科技和经济能力的大小是影响区域单元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针对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方地区植被类型变化气候效应的虚拟数值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 (RegCM 2 )对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华北西部两个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植被类型分别由草地变为农田和森林后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程度进行虚拟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 ,我国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由草地变为耕地或森林将使得这些地区夏季降水减少 ,温度升高 ,5 0 0hPa位势高度升高 ,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的位势高度降低 ,从而使副高减弱 ,不利于我国北方的降水增加 .从虚拟数值试验的对比中可发现 ,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植被类型改变比西北东部、华北西部地区植被类型改变所引起的降水减少、温度升高和副高减弱效果显著 .此外 ,对于同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改变而言 ,由草地变为森林比由草地变为耕地所引起的降水减少、温度升高和 5 0 0hPa位势高度变化效应大 .因此 ,根据数值试验结果可知 ,退耕还草可能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改善环境的有效方式 ,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为开展有序人类活动的最佳地区  相似文献   

16.
陕南降水变化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陕南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降水量变化对该区域以及调水工程和受水区影响深刻.利用陕南及周边气象站点近30年的降水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法,分析获得陕南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系数.结果表明:(1)陕南降水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出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和相对一致性的特点;(2)陕南降水变化的时间系数表现出明显的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北方的水资源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差异.总体来说,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缺水干旱地区,而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基本上是供大于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严重,缺水所造成的损失和环境的恶化更为明显.北方的降水减少和温度的增加是我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由此引起的北方干旱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北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而南水北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措施.南水北调可以缓解北方地区不同程度的缺水矛盾,使水资源问题不再成为经济的制约因素,从而加快北方地区的发展速度,缓解环境的恶化.南水北凋工程实施后,受水地区的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以及地表植被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这些变化对局地气象环境的影响.所运用的模式是美国NCAR/PSU联合研制的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在其中我们耦合了陆面过程模式OSULSM.研究表明,由于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北方地区的蒸发量也相应增加,调水量的50%以上被蒸发,同时北方地区的降雨量增加、地面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定边盐湖盐类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评估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生产现状,对四川省、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13个乡镇的153户牧户进行了入户调研,综合分析了高寒地区各调研户户均饲草供给、家畜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及家庭收支情况,提出了阻碍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饲草供给不足、经济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技术滞后等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调研结果可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促进高寒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牧区生态安全和牧民增产增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