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南震旦系下限应下移,包括上下板溪群和与其相当的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四堡统”、“板溪统”、“铺岭统”和“峡东统”四个统。以蓟县震旦系剖面为我国震旦系标准,南北方震旦系可以对比,南方的下面三个统分别与蓟县剖面的长城统、蓟县统、青白口统相当,“峡东统”在蓟县地区缺失。震旦纪在江南地背斜范围内形成过古岛弧,并有古海沟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矿产资源     
正贵州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的海洋古地理格局形成独特优势矿产资源。古生物化石瓮安生物群:震旦纪陡山沱期(距今约6~5.8亿年),瓮安地区出现目前世界最早的多门类宏体生物群。凯里动物群:中寒武世早期(距今约5.2亿年),凯里地区出现11大门类、120多属动物群。为生命起源与演化、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3.
科技要闻     
发现迄今最早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化石沈阳师范大学孙革等在中国辽宁凌源早白垩世义县组中部发现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大化石——李氏果(Leefructus),时代距今约1.24亿年。这一古老的真双子叶植物非常接近现生的毛茛科,是中国乃至全球迄今最早的与现生被子植物有直接系统演化联系的被子植物化石。本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的滇东地区震旦系-寒武系边界层中新发现的遗迹化石娄型及新的化石层位,根据生物相和沉积相的综合分析将本区划分为3个沉积相区和Skolithos,Cruziaua,Cuziaua-Zoophycus 3个遗迹相带,最后讨论了遗迹化石在划分震旦系-寒武系界线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川峨眉高桥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构造简单,沉积连续,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重要剖面之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峨眉山地区震旦系—寒武系的研究历史,剖面详细分层及岩性和生物特征。论述了本区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初期沉积环境的变迁、生物演化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划分。本文以首次多门类带壳动物的大量出现作为划分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的主要依据。寒武系的下界划分在麦地坪组下部以小壳动物Anabarites—Circotheca为代表的化石组合的底界上,并与国内外相当时代的地层及界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利用沉积微相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动态分析桩西地区油砂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从微观上研究油气藏的构造及沉积演化机理。认为该地区油砂体从扇跟以朵叶体形式开始沉积,从南向北逐渐过渡到扇中微沉积相和扇端微沉积相。分析沉积微相DTM与储积层的物性、砂体结构和物质成分、剩余油的分布等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油砂体空间分布预测和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重庆中梁山岩溶槽谷地区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岩溶洞穴,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在2009—2010年对这些洞穴进行了系统调查。在太平洞、黄桷洞等地点,采集到中更新世晚期的东方剑齿象、大熊猫、水鹿、野猪等动物化石,同时获得非常丰富的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在小型哺乳动物化石中以鼯鼠科化石材料最为丰富,采集到的鼯鼠科化石主要包括4属4种,分别为矮飞鼠属优矮飞鼠(Petinomys electilis)、旧大陆飞鼠属小飞鼠(Petinomys volans)、巨飞鼠属灰鼯鼠(Petinomys xanthotis)、橙足鼯鼠属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优矮飞鼠化石材料中发现有1件左上颌,改变了此前中国只有该动物下颌骨化石材料的状况。灰鼯鼠的形体偏大,表现出该物种在演化上存在地区差异。中梁山复齿鼯鼠的P4最大,原尖粗壮,中附尖和前附脊发达;腭骨与上颌骨的分界线接近M2的中部,这些特征与中国所发现的复齿鼯鼠化石材料特点一致。中梁山鼯鼠科化石材料兼有北方种与南方印度马来亚种,前者如小飞鼠(Petinomys volans),后者如优矮飞鼠(Petinomys electilis)。这些不同生境的动物种类同时出现于中梁山地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当地曾经频繁的冷暖气候更迭有关,一方面也与该地川岭交错、岩溶地貌发育、地形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有关。中梁山丰富的鼯鼠科化石,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鼯鼠演化与迁徙交流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欧亚大陆北方动物群与南方动物群重要交流通道。  相似文献   

8.
地质古生物学家们习惯于把肉眼可直接鉴别的化石称为大化石;而肉眼不能识别、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的叫小化石,称作“微体化石”。按个体大小和鉴别手段,微体化石又分为两类:一类以毫米为度量单位,借助中、低倍显微镜观察;另一类则是以微米(1/1000毫米)为度量单位,只能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镜下观察研究。钙质超微化石就是属于后一类,它是目前科学家所研究的最小的  相似文献   

9.
《广西科学》2012,(3):229-229
最近在我国辽宁凌源早白垩世义县组中部首次发现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大化石,时代距今约1.24亿年。这一古老的真双子叶植物非常接近现生的毛茛科,是我国乃至全球迄今最早的与现生被子植物有直接系统演化联系的被子植物化石。真双子叶植物(Eudicots)是被子植物的主要分支之一,以具有三沟型花  相似文献   

10.
陈星 《大自然》2022,(2):40-45
琪桐(Davidia involucrata),又名鸽子树、水梨子,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因其古老的起源和稀有性被誉为"植物活化石"和"植物大熊猫". 化石证据表明,珙桐的近缘种至少在约5300万年前的古新世就已经广泛存在于北美洲中部地区.到了距今约3650万年的始新世,珙桐家族已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北温带地区,特别...  相似文献   

11.
王曰伦(1903—1981年)是著名地质学家、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对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初步确立西南地区早寒武世地层层序和与震旦系的分界;初步奠定了五台山区早前寒武纪构造地层基础;参与发现、命名和进一步证实“蓟县运动”的存在,正确解决了华北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问题;最早发现南北震旦系属同名异纪的上下关系;为全国各地上前寒武系划分和对比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坚持实践和创新的楷模。  相似文献   

12.
时光旅行     
正果儿在博物馆里看到了多具完整的恐龙化石,被那些庞然大物深深震撼。她很好奇,恐龙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呢?带着疑问,果儿用书开启了时光之旅。在三叠纪(起始时间为距今2.5亿年前至距今2亿年前),果儿发现地球上靠近海洋的地方气候湿润,草木茂盛;大陆中部许多地方气候干旱,形成了沙漠。这时,恐龙已经出现,但还不是陆地上的  相似文献   

13.
近期笔者在扬子台地边缘的贵州松桃寒武系清虚洞组灰岩中利用酸解处理获得了丰富且保存较好的磷酸钙质微体化石。对其中的管状骨骼化石似软舌螺类Hyolithelminths进行报道,分别是:似软舌螺属Hyolithellus Billings,1871和小钻孔螺属Torellella Holm,1893。本次发现的管状骨骼化石似软舌螺类是在贵州松桃地区的首次报道,不仅完善了清虚洞组的微体生物面貌,拓展了其在寒武纪第二世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也为寒武纪早期骨骼化生物的发育与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四川西部峨眉、甘洛等地是我国研究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重要地区之一。近年来,通过在本区开展系统的界线研究工作,在寒武系最低三叶虫层位以下,至寒武系底界附近,不仅发现了门类多、数量丰富的小壳动物化石,而且在不同地区相当的层位中发现了多种多样的遗迹化石(见表1)。二者从寒武系底部向上平行发展,为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沉积相的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为该时期后生动物的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继中华龙鸟、尾羽鸟、北票龙、孔子鸟等轰动世界的远古化石之后,辽西地区化石出土和考古又有重大发现,被命名为“三燕丽蟾”的远古蛙化石,堪称世界第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人类研究所侯连海教授,在古鸟类化石的研究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块蛙化石。经过两年多野外地质工作和室内研究,研究人员逐步了解了该化石的产出起点、层位及相关的地质占生物信息。它出土于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村村西的中生代中期的硅质页岩层中,其时代是距今至少1亿2千多万年前。因为辽西地区的古地名是“三燕”,且该化石保存了完整而精美的骨  相似文献   

16.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和高阶去耦合直接技术(HDDM-3D),对天津市2014年7月的臭氧(O3)污染进行模拟,分析臭氧生成的前体物控制区分布规律,量化天津市及周边地区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臭氧浓度分布从中心城区向外部郊区逐渐增高,东南部临海的滨海新区浓度水平最高。天津全市7月的臭氧生成以VOCs控制为主,中部地区(中心城区、北辰区、东丽区、滨海新区)95%以上天数的臭氧处于VOCs控制区,北部远郊(蓟县、宝坻区、宁河区、武清区)以及中部津南区有2/3以上天数受VOCs控制,南部郊区(西青区、静海区、大港区)的VOCs控制区与共同控制区出现的比例相近。山东省排放是天津市夏季臭氧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占比约为1/4,对天津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尤为突出;河北省排放平均贡献占比约为1/6,主要影响天津西部区县的臭氧水平;天津排放贡献则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宝坻和蓟县。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1:20万贡岭幅水洛地区新发现的前寒武纪地层,划分为前震旦系(称恰斯群,包括五个岩组)和震旦系(上统)。前者为优地槽型的基底变质岩系,厚度四千余m,时代属元古代;后者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是地台型的沉积盖层,富含蓝藻等类化石,厚度千余m,时代属晚震旦世;两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水洛地区与毗邻扬子地台前寒武系具有相似的特征,该区是从扬子地台分离出来的块体,变成为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沉积地层时代的确定和古环境的恢复是地质勘探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古生物化石往往可以明确指示这些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大化石往往不易被发现,而各类微体化石具有个体微小、数量众多、易于被保存和被发现的优势,通过不同手段确定的化石形态特征、成分特征、属种类别及其组合特征常用来判断地层的沉积环境、埋藏环境和地质时代,因此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成为目前地质勘探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湖底扇相模式及其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讨论了有关海底扇和湖底扇相模式、砂体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沃克(1978)的海底扇相模式和沉积层序也适用于渤海湾地区下第三系深水碎屑岩的相分析。提出了一个湖底扇相模式由五部分组成,即补给水道、上部扇(包括主沟道、主沟堤和阶地)、中部扇(包括辫状沟道、辫状沟堤、沟间和中心微相)、下部扇和深水平原,简述了各部分的沉积作用。该扇模式有助于预测深水碎屑岩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油气藏。在湖底扇的各个部分,上置扇叶状体中的中部扇辫状沟道砂体是最佳的石油储集层;其次,也能够预测补给水道末端和主沟道砂体和砂砾岩体。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拦门沙全新世微体化石群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长江口拦门沙地区崇明岛、横沙岛三个钻孔的微体古生物综合分析,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四个微体化石层,它们分别指示了该地层经历了(由下往上)由滨海-河流相→滨海-河口相→浅海相→河口相的环境演变过程。并结合孢粉和 C~(14)测年资料认为该区全新世地层可以四分,即古全新世、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